揭秘唐代憫農詩人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唐代憫農詩人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

2015年12月2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18 次

  亳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產生過許多彪炳千秋的大家,單就文學家來說,除了標新立異、開一代詩風的曹氏父子外,還有一位蜚聲詩壇的人物,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憫農詩人李紳。

  出身官宦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長於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市)。 李紳的曾祖父李敬玄,武則天當政時官至正一品中書令,封為趙國公。祖父李守一,任成都郫縣令。父親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三縣令。

  李紳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在他六歲時父親就病故了,一直由母親盧氏教授他詩文經義。從十五歲開始,李紳就搬到了惠山,在惠山寺 裡讀書。由於天資聰穎,李紳這時在詩壇上已嶄露頭角。他所作的詩文,被無錫人傳誦一時。由於李紳個頭很小,無錫人就給了他一個外號:短李。

  初入仕途

  元和元年(806)之前,李紳曾有幾次進京應試,都未中。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不過這次他認識了比自己小七歲家住長安的元稹,受到熱情款待。唐憲宗元和元年,李紳再次進京赴考。這次和他同考的除了元稹,還有和他同齡的白居易,三人因這次科考而結為好友,並都金榜題名。

  進士及第後,李紳被授予國子助教的官職,但李紳並不喜歡,他也不指望俸祿過活,不久便辭官東歸。當他抵達金陵時,駐紮此地的觀察使李錡欣賞他的才華,任命他為從事官。此時距離安史之亂結束已有多年,但各地的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都擁兵自重,地方割據愈演愈烈。當從事官沒多久,李紳就發覺李?這人太過專恣,不願再做下去。李錡大怒,打算捕殺李紳,李紳得到消息趕在被抓之前逃回了無錫。

李紳

  不久,李錡因謀反被朝廷誅殺。由於李紳曾反對李錡,朝廷嘉獎他的膽識和氣節,元和四年,召他入京任校書郎。元和十四年(819),李紳升任右拾遺,第二年又升任翰林學士,當時的李德裕、元稹也都任翰林,由於三人均才華橫溢,因此被稱為「三俊」,三人也都情意相善。而李紳和李德裕的關係最為密切,在結識後的二十多年中,他們倆在政壇中始終是最親密的盟友。而白居易,由於此前在政壇上太過鋒芒畢露,已在元和十年被趕出京城,調到地方任職。

  身陷黨爭

  升任翰林不久,李紳又轉任右補闕,唐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勳員外郎、知制誥。長慶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了中書省。此時的李紳,已經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於以李德裕為首,因此人稱「李黨」,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為首的「牛黨」對峙於政壇。

  牛、李兩黨的派系劃分和對峙不是由於政見的對立,多半是因為官員的個人出身。唐代的政壇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開始通過科舉進入政權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力。士族官員的代表就是李黨,庶人官員的代表就是牛黨。按理說,政權不應由門閥壟斷,牛黨無疑是先進的。但是,他們對付李黨的那些政治手段掩蓋了本身的正當性。

李紳

  不久,李錡因謀反被朝廷誅殺。由於李紳曾反對李錡,朝廷嘉獎他的膽識和氣節,元和四年,召他入京任校書郎。元和十四年(819),李紳升任右拾遺,第二年又升任翰林學士,當時的李德裕、元稹也都任翰林,由於三人均才華橫溢,因此被稱為「三俊」,三人也都情意相善。而李紳和李德裕的關係最為密切,在結識後的二十多年中,他們倆在政壇中始終是最親密的盟友。而白居易,由於此前在政壇上太過鋒芒畢露,已在元和十年被趕出京城,調到地方任職。

  身陷黨爭

  升任翰林不久,李紳又轉任右補闕,唐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勳員外郎、知制誥。長慶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了中書省。此時的李紳,已經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於以李德裕為首,因此人稱「李黨」,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為首的「牛黨」對峙於政壇。

  牛、李兩黨的派系劃分和對峙不是由於政見的對立,多半是因為官員的個人出身。唐代的政壇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開始通過科舉進入政權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力。士族官員的代表就是李黨,庶人官員的代表就是牛黨。按理說,政權不應由門閥壟斷,牛黨無疑是先進的。但是,他們對付李黨的那些政治手段掩蓋了本身的正當性。

  李紳升任中書舍人不久,元稹出任宰相。當時和元稹同任宰相的李逢吉,唆使言官攻擊元稹,元稹沒做幾天便被罷,外任為同州刺史。元稹罷相後,李逢吉擔心李德裕升任宰相,於是在長慶二年九月,抓住他的一個小失誤,調他到浙江去任浙西觀察使,任牛僧孺為宰相。同時又任李紳為御史中丞,也就是一個言官,奪了李紳的職權。後李逢吉又藉故將李紳改任江西觀察使。

  唐穆宗十分器重李紳,他以為外任是李紳自己的意願,還派中使去李紳府上慰問,賜他玉帶褒獎。李紳對中使大吐苦水,哭訴李逢吉的陰險毒辣。唐穆宗得知事情真相後,迫使李逢吉將李紳改任戶部侍郎,李紳留在了長安。

  長慶四年(824),唐穆宗晏駕,唐敬宗即位。李逢吉加緊謀劃陷害李紳,遂向唐敬宗說李紳曾有很多冒犯唐敬宗的言行,請貶逐。唐敬宗當時還年幼,不能自決,也就准了牛黨擬的旨,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但他在端州僅僅幹了一年,寶歷元年(825)李紳又被改任為江州刺史,至太和四年(830),李紳又先後歷任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始終外任。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李德裕回京出任宰相。七月,提拔李紳為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太和九年,牛黨的李宗閔任相,李宗閔又把牛僧孺也提拔為宰相。他們與李訓等人又將李德裕排擠出去,李紳與李德裕都被貶為太子賓客。

  開成元年(836),李黨的鄭覃任相,李紳為河南尹。六月,李紳又被授予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節度、宋亳汴穎觀察等使。開成四年,升任兵部尚書。

  開成五年(840),文宗晏駕,牛黨因他們支持的繼承人未能繼位而失勢。李德裕入京任宰相,開始了李黨獨掌朝政的時期。牛黨被逐出長安。李德裕同時任李紳為尚書右僕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知淮南節度大使事。會昌元年(841),李紳又升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右僕射、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正式擔任宰相。在擔任宰相4年後的會昌四年,李紳突患中風,辭官回鄉。不久,又到揚州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李紳病逝於揚州,享年74歲,葬於無錫。

  盡忠職守

  李紳仕途幾經沉浮,但他得志時不驕橫,受挫時不失節,始終頑強自持,盡忠職守。在端州任職期間,他除暴安民,興修水利,減輕民眾的勞役賦稅,鼓勵農業生產,使端州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機。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樂與共,他準備終老嶺南,把家眷從北方接來,船至端州附近七里灘,突然風雨交加,船行受阻,端州百姓聞說李紳夫人官船受阻,都自願前來拉縴,民眾列隊十餘里,纖繩長長,號子震天,不能拉縴的老弱,個個柱香跪拜迎接,李紳大受感動。任壽州刺史時,壽州盜賊猖獗,他的七任前任均以治理不力而受到處分。李紳到任後毫不膽怯,一面清剿土匪,一面懲治貪官污吏,使州境大治。

  李紳對歷史的最大貢獻還是詩歌。唐朝詩歌盛行,但也有脫離現實片面追求形式美的詩風。李紳注意社會時弊,關心民間疾苦,以樂府的形式用新題寫時事,稱之曰新樂府。李紳結識了元稹和白居易兩位大詩人後,和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詩體。李紳為此作了20首樂府詩,並標明為《樂府新題》,以示與古樂府詩有所區別。元稹看了以後非常高興,馬上和了12首,並作序以示贊同。白居易續了李、元的新詩擴大到50首,取名《新樂府》。這種新樂府詩體現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精神,當時在詩壇上影響很大,給唐代的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文學史上稱為「新樂府運動」。遊國恩、王起等人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寫到「自創新題是始於杜甫,但有意識地以『新題樂府』為標榜和傳統的古題樂府區別開來的,李紳卻是第一人。」可惜的是,李紳所寫的二十首新題樂府後來散佚了。不過,他的《憫農》二首卻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棵籽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雖短,但寓意深刻,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千年詩壇上久誦不衰。

  近年還發現李紳寫的另一首憫農詩: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綾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趙燕妹 化為嫫母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李紳現存《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追昔遊》是他在六十多歲時編寫的,用各種體裁來追述生平的遭遇和經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