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會戰傷亡人數:我軍傷亡6.5萬人換來首次勝利
中方傷亡:
1,龐炳勳第3軍團
截至3月26日,龐部已傷亡殆盡,龐炳勳致蔣介石密電稱「總計戰鬥兵,現不滿千人」。結合徐祖貽致李宗仁電「龐軍兵力損失過巨…已失戰鬥力」,即便考慮到龐有保存力量誇大傷亡的因素,按龐部戰鬥兵萬人計,亦可約略看出龐部傷亡當在8000人以上。
2,張自忠第59軍
劉景岳和於麟章在回憶文中稱,該軍在最初三天(3月14、15、16日)的激戰中,大量斃傷日軍,但自身「傷亡也不下六、七千之多」。顧相貞證實此說,至17日晨,該軍統計傷亡人數,「第三十八師自投入臨沂戰役以來,傷亡近四千人,第一八0師也傷亡了二千餘人」。《山東省志.軍事志》採信此說,稱「至17日,(第59軍)傷亡7000餘人」。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一書亦採信此說,稱「至17日上午,第59軍已傷亡6000餘人」。迨至21日臨沂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於麟章稱「傷斃敵軍約六千人…我軍傷亡人數也在八千人」,顧相貞稱第59軍「傷亡官兵近九千人」。第59軍戰鬥詳報則證實了此數據,24日,再次增援臨沂的第59軍在城西北一帶集結時,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而該軍一戰臨沂前卻有戰鬥兵員2.1萬人,減員8000。
通過下屬單位的傷亡也大略看出第59軍傷亡之慘重。原第38師第113旅旅長李致遠在回憶文中稱,僅在15-18日的劉家湖戰鬥中,「第二二八團原有兩千餘人,損失半數以上;第二二四團也傷亡近半數。」從3月14日至19日,59軍成建制戰死者計有第26旅第678團(團長崔振倫,在進攻朱陳鎮戰鬥中,該團另有一營人犧牲過半)第2營,第113旅第226團第6、10連,114旅227團第12連。時任第59軍軍部參謀處作戰科少校參謀的王丕廉在回憶文中稱:「經過三晝夜的激烈戰鬥,我方僅連長就傷亡一百餘員,士兵傷亡五分之二」。
考慮到第59軍傷亡過重,早在3月16日,徐祖詒即建議該軍撤出戰鬥,轉往郯城修整,被張自忠拒絕。
第2次臨沂戰役後,於麟章稱第38師「減員萬餘人」 ,張自忠遂決定將該師合併編成一個旅,約千人,歸軍直接指揮。據180師39旅參謀長楊遇春回憶文稱,該旅「只剩下200多人,其餘3000餘人皆傷亡。」楊作為旅參謀長,提供的本旅戰鬥傷亡人數數據應該是可信的。
關於第59軍兩次臨沂戰役的傷亡,張自忠本人在3月29日4時致李宗仁電也曾透露,「傷亡達萬餘人」。這個數據彈性很大,不少著述乾脆直接引為1萬人。不過,通過相關資料來推算,第59軍的傷亡要遠超過1萬人。
3月25、26日張部第38師在解救龐炳勳部的三官廟、桃園之戰中,傷亡2000餘人;又張自忠29日4時致電李宗仁稱,27、28兩日以來傷亡兩千餘人。二者合計就是四五千人。另據劉景岳、於麟章回憶文章稱:「先後兩次臨沂作戰,我(59軍)傷亡各級官佐八百餘員,士兵萬人以上。」如果參照張自忠19日14時致李宗仁電中所列官、兵傷亡比例:傷亡軍官209人、士兵3273人,則第二次臨沂戰役結束時張部軍官傷亡800餘,士兵傷亡應在13000人左右。
這樣,第59軍在兩次臨沂戰役中傷亡數約在1.3萬-1.4萬之間,加上在淮河阻擊戰中傷亡的2000人,整個台兒莊戰役,第59軍傷亡約在1.5萬人以上。
3,孫震第22集團軍
張宣武在回憶文中稱:「第四十一軍守城部隊自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以下傷亡5000餘人,在滕縣以北界河、龍山一帶作戰的第四十五軍,自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以下傷亡亦達四五千人。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餘人。」41軍124師741團第2營營長熊順義也稱,從3月9日至18日,川軍保衛滕縣「犧牲、負傷萬餘人」,其中第45軍「從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一二五師七五0團團長姚超倫(原文誤,應為745團。750團團長為陳士俊-筆者注)以下傷亡的營、連、排長等官兵四五千人。」
能證實上述數據的還有李宗仁3月21日致蔣介石密電,稱第22集團軍在滕縣之役中「傷亡官兵不下萬人」。
而第22集團軍代總司令孫震在滕縣戰役戰鬥詳報中卻稱「是役…我陣亡官兵3000餘人,負傷官兵4000餘人;四十一軍占傷亡總數四分之三。」時任該部少將參謀處長胡臨聰在回憶文中也稱,滕縣戰役守衛滕縣城與外圍的第22集團軍共傷亡8000餘人(陣亡五千餘人,負傷三千餘人)。
但通讀孫震戰鬥詳報全文,戰役起止日期為3月9-17日,且主要是敘述14-17日的滕縣城戰鬥。胡臨聰文章類似。孫、胡的數據顯然未含3月9日之前第2集團軍傷亡,而該集團軍第45軍早在1938年1月即已入駐滕縣並與日軍發生過數次戰鬥,如在2月中旬的郭山、兩下店戰鬥中,第125師第750、745兩團即傷亡約千人。
因此,第22集團軍在整個徐州會戰前期總傷亡在萬人左右,還是較接近實際的。
4,湯恩伯第二十軍團及臨時配屬部隊傷亡
在3月16、17、18日最初三天的作戰中,僅第85軍2個師即「陣亡營長三員,傷二員,傷團長一員,傷亡連排長廿餘員,士兵二千餘人。」同期在沙溝阻擊日軍的關麟征部第2師第6旅傷亡不詳,但李宗仁在19日致蔣介石密電中曾說:「我(第6旅)第十一團傷亡甚大」。
在3月31日台兒莊東北方戰鬥中,第85軍與第52軍夾擊阪本支隊,予敵重創,「五十二軍與八十五軍各傷亡1300餘人」;4月3日,第20軍團突破阪本支隊所據之小王莊、劉莊等陣地,並與敵發生肉搏戰,「第85軍第4師兩日來傷亡約千人」。
湯恩伯4月6日晨致電李宗仁:「(台兒莊)當面之敵經我關(麟征)、王(仲廉)、周(碞)各軍徹夜猛攻,肉搏十餘次,斃敵三千餘人,俘獲正在清查。我軍傷亡亦大。」湯的電報內容雖未指出所部具體傷亡數字,但從當時中日兩軍戰鬥力及「我軍傷亡亦大」一語來推測,湯部傷亡即便比敵方少,也應該不會差距很大。
湯部部分將領的回憶文章中有所部整個徐州會戰期間的傷亡數據,而未提階段戰鬥傷亡。第110師在徐州會戰後到達河南唐河整編時,只剩下一個旅的兵力,「在這次會戰(指整個徐州會戰)中傷亡了五千餘人。」自3月中旬開赴魯南以來,經過一個多月連續不斷的作戰,第52軍兩個師都有很大傷亡,特別是鄭洞國第2師,「有作戰能力的官兵,已不足原來人數的一半。」其中,第2師在台兒莊戰役期間的嶧縣北大窯附近戰鬥最為激烈,敵我雙方一度展開白刃戰,第2師多處陣地曾數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是役敵我都有很大傷亡。師長鄭洞國甚至在3月30日上午攻打嶧縣城東一帶時,被敵炮彈擊中,只因彈片為其衣袋內銀元所擋,鄭才倖免傷亡。
以上相加,湯恩伯第20軍團及臨時轄屬各部總傷亡在萬人左右,應該不會誇大。
5,孫連仲第2集團軍
早在4月5日晨,李宗仁即致電軍令部:「廿七師現僅餘戰鬥員約二千名,卅一師一千四百餘名」,另,台兒莊守軍6日傷亡亦「在二百名以上」。至日軍從台兒莊退卻時,第30師師長張金照稱所部「全部兵力只剩下四千多人」。也就是說,台兒莊戰役結束後,第2集團軍所轄第27、30、31三個師所餘戰鬥員僅七八千名左右,加上獨立第44旅,最多也就在萬人左右。該集團軍損失應在1.4萬人以上。
6,其他部隊傷亡
池淮阻擊戰中,劉士毅第31軍、於學忠第51軍合計傷亡近6000人,孫桐萱第3集團軍之谷良民第56軍(1938年3月縮編為第22師,隸屬孫桐萱第12軍)參與的濟寧戰役,「自進攻到退卻,歷時約半個月,我軍傷亡約2000餘人,但亦予敵以重創。」
綜合以上,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約6.5萬餘人。
日方傷亡:
1,池淮阻擊戰
自1938年1月24日起至30日,在歷時7晝夜的池河之戰中,第31軍殲敵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真殲敵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馬家崗兩處殲敵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面殲敵約千餘人。
第31軍自池河撤退後,於2月上旬配合第48軍對劉府、考城、蚌埠之敵攻擊,「經劇烈戰鬥之後,斃敵千餘」。
2月2日至20日的淮河阻擊戰,於學忠率領的51軍與企圖渡河日軍第13師團殊死鏖戰,殲敵數千(一說3000,一說9000)。
日軍傷亡約6000——1萬人。
2,滕縣戰役
孫震在戰鬥詳報中稱「是役斃傷敵軍官佐320餘員,擊斃士兵1500餘名,擊傷士兵5700餘名。」]以川軍武器裝備而言要取得如此戰果,是不可能的,且當時進攻滕縣之敵亦不過數千人,若孫震的數據屬實,無疑是全殲日軍。孫的殲敵數據顯系誇張。
第122師代師長王志遠在戰鬥詳報中稱所部「擊斃敵共約千餘名」,第124師370旅旅長呂康稱所部「斃敵約七八百人」,372旅旅長曾甦元稱所部「斃敵寇約六七百人」,三者相加,與張宣武所說的「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餘人」相近,但應為斃傷而非擊斃日軍數據。
加上3月9日之前第45軍殲敵數,則日軍在整個滕縣戰役中傷亡不下2500人。
3,兩次臨沂戰役
第一次,截止到3月19日,張自忠致電李宗仁稱,臨沂戰場「敵(日軍)傷亡達四千餘名」。而一些著述如韓信夫《鏖兵台兒莊》則認可「此次臨沂作戰,殲敵3000餘人」。
第二次,截止到3月31日,中國軍隊共殲敵2000餘人,俘虜1人。
自3月14日至31日,前後兩次臨沂戰役,日軍傷亡應在5500人以上,加上之前龐炳勳部與沈鴻烈海軍陸戰隊殲敵數,日軍傷亡應不下6000人。
4,台兒莊戰鬥
中共《新華日報》1938年4月7日、8日報道殲敵萬餘人;日方數據為傷亡11984人。史界如孔蘊浩先生則認同《新華日報》數據,認為台兒莊一戰中方「取得殲敵萬餘人的戰果」,而整個魯南地區,「日軍死亡的人數超過16000人」。
5,其他局部戰鬥
包括第20軍團在臨城、官橋、棗嶧等地,第3集團軍在汶上、濟寧、兗州等地戰鬥,日軍損失2000人左右。
綜合以上所列,日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在2.6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