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日戰爭謠言:孫立人坑殺1200日軍俘虜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抗日戰爭謠言:孫立人坑殺1200日軍俘虜

2018年01月0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33 次

  近年來,中國遠征軍這段一度被媒體遺忘的歷史逐漸為人們發掘和熟知。作為二戰中中國陸軍唯一一次大規模赴境外參戰,遠征軍在國民政府參加二戰中有著獨特而代表性的意義。作為遠征軍名將,孫立人在這股「遠征軍熱」裡佔據重要位置。而他「下令活埋1200日軍戰俘」的英雄事跡更是不脛而走,讓對日本鬱結著國仇國恥的國人大呼過癮。

  這位「東方隆美爾」真替國人出了一口惡氣?讓我們從遠征軍在緬甸叢林裡的戰果算起。

  關於「活埋」的N種說法

  有關「孫立人坑殺日軍俘虜」的說法始出何處目前似乎已不可考。儘管各類傳統史料都沒有這一記錄,但在2005年以後的諸多電視節目和網絡論壇上,有關孫立人的類似「發現」不斷出現,以至於最後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識」。這一事跡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版本」:

  一種說法可能來源於人民網「歷史上的今天」。據其介紹,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當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的面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加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槍斃,今後都這樣辦。」

  另一種說法源於網絡,並在2009年得到香港著名軍事專家馬鼎盛的驗證而廣為傳播:「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由於「坑殺」這類用詞契合中國民間對日情緒,這種說法流傳最廣,也成為孫立人在中國網絡界最為卓著的戰績。

  流傳歸流傳,在正規史學家眼裡,「坑殺戰俘」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且不提上述說法在國民政府高官、中國駐印軍官兵、英軍、美軍的戰史記載、當時的電報往來、回憶錄、日記、傳記等中都查無蹤跡,連重視戰史細節的日本戰史也沒有提及;而光是坑殺戰俘數量這一個問題,這一傳言也已經足夠可疑。

  對於舊日本軍隊這樣作戰意志頑強的軍隊,國軍想在戰場上一次性俘獲1200人幾乎不可能。目前有史可查的遠征軍作戰資料裡,日軍俘虜多以數十人左右的小規模,總體的俘虜數量也距1200人這個數字相去甚遠。

  據孫立人堂侄、遠征軍新38師的隨軍記者孫克剛1946年出版的《緬甸蕩寇志》記載,中國駐印軍和以孫立人將軍為前敵指揮官的新1軍「前後兩期攻勢作戰……我軍擊斃日軍共33082人,其中包括3個聯隊長和其他高級軍官,傷其75499員名,俘虜田代一大尉以下官兵323人。」即使計入從國內反攻的中國遠征軍的戰果,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俘敵總數也不過600多人。

  即使不去追求孫立人上哪兒補齊剩下近600人的「缺額」,單就處決戰俘一事,在二戰中,各參戰國在大多時候態度謹慎——歐洲戰場上,1944年納粹黨衛軍屠殺美軍戰俘的事件最終招致半數涉案黨衛軍成員被判處死刑。孫立人坑殺數量如此之多的日軍戰俘而沒有引起美國方面的注意,無論如何也說不上合理。

  作為一樁無史證、無人證又沒有現場證明的無頭疑案,「孫立人坑殺日軍戰俘」之所以最終「三人言而成虎」,除了謠言產生的「天然規律」與媒體的不負責任外,孫立人這位國軍名將的鼎鼎大名自然也是謠言一路通關的重要保障。

  可是孫將軍,果真如此神機妙算?

  擰乾「仁安羌大捷」

  孫立人之所以享有鼎鼎大名,除了他早年赴美留學的顯赫學歷和指揮德械稅警總團參加淞滬會戰的經歷外,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其在1942年指揮遠征軍新38師協助英軍數千人突圍的所謂「仁安羌大捷」。

  據孫立人自述,此役「擊潰十倍於我之敵人,解救十倍於我之友軍」,並憑借這一勝利連得三枚勳章(四等雲麾勳章、豐功勳章和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雖然這些勳章的級別並不高,但好歹也是中國軍隊在二戰期間少有的「助力友軍」之舉。

  至於戰鬥究竟打得如何,對於當時已經退守重慶的國民政府而言可能並不重要。畢竟國軍「大捷」次數驚人,仁安羌的戰果並非其中最不靠譜的。以至於後世不少文章過多採信孫立人本人的敘述,從而對戰場態勢做出不準確的判斷。

  在參戰序列上,國軍只有編製1121人的新38師113團,而當面日軍包括2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及附屬部隊約3000人。但在具體戰場上,113團首日進攻時面對的只有日軍一個中隊約200人的小部隊,次日進攻時遭遇的日軍也比113團本身人數少。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日軍主力全部集中於突圍英軍方向上,在國軍面前只留下了小部隊。在整個仁安羌戰場上,裝備火炮、坦克、裝甲車且為了突圍逃命不惜一切的英軍才是日軍的主要對手。

  當然,對比在中國國內有3倍兵力優勢還未必能防禦的國軍部隊,113團還能發起進攻作戰,已是相當不易。這固然和孫立人治軍嚴格不無干係,但更重要的也許是這支部隊裡大量的稅警總團的精銳老兵的作用。

  至於這場戰鬥對大局的影響,可以看看兩軍的歷史記載。國軍雖然打仗糊塗,總結起來還是有板有眼。國府戰報稱:「(日軍)佯攻仁安羌,分散牽制我5A(第5軍)之N22D(新22師)、N38D(新38師),聲西出東竄,廿一日(應為廿四日)撲臘戍,迂迴畹町。我援軍66A(第66軍)之N28D(新28師)、N29D(新29師)甫下車,立足未穩,即陷紛亂。敵長驅直入,全局急轉。」說白了就是「孫立人你中了鬼子的調虎離山之計了!」

  日軍更是沒把這場「大捷」當回事。日軍記述:「北面賓河之地似乎更增加了兵力,聯隊長值得派一個中隊去增援……部隊主力仍然受到敵人的南北夾擊正在苦戰。加之彈藥缺乏,敵人的坦克曾一度衝進三叉路口陣地內……此間賓河以北之敵為了掩護主力撤退,不但不放鬆攻擊,反而增強了兵力,好像是中國軍的一部(新編第38師的一部約1000名)來援……然而20日拂曉,由於先後到達的原田、荒木兩部隊參加戰鬥,賓河以北之敵……就撤退了,至此,第33師團的仁安羌戰鬥勝利結束。」不難看出,日軍對國軍的猛攻,基本處於毫無感知的狀況。「大捷」的水分也就可想而知。

  無奈的結束和新的開始

  孫立人在抗戰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屬於練兵階段,因此除了少見的幾場戰役,他的履歷裡並沒有太多的亮點。解放戰爭中,因和上級杜聿明的關係不睦,蔣介石最終將他調離自己的老部隊新一軍,並且早早送到台灣訓練新軍。

  然而在50年代,對孫立人放不下心的蔣介石隨後用一場「孫立人兵變案」革除了他的軍職並將其軟禁至1988年,最近台灣「監察院」才認定孫沒有叛變企圖,預計將為其平反。

  諷刺的是,早早結束了政治生涯的孫立人,前些年在大陸的網路上又忽然「復活」了一次。在一篇名為《華僑受辱,國軍出兵印尼》的網絡博文中,「東方隆美爾」在1970年指揮了國軍前往印尼解救華僑的作戰行動——當然這一切都是子虛烏有的所謂「釣魚文」,而包括孫立人在內的一批抗戰歷史借此由頭慘遭篡改,又是另一個荒謬的故事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