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簡介:九一八之後抗戰十四年的抗日隊伍 | 陽光歷史

 

A-A+

東北抗聯簡介:九一八之後抗戰十四年的抗日隊伍

2017年08月2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09 次

      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中國東北人民抗日武裝。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2月改稱東北抗日聯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東北人民自衛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隊部分愛國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抗日武裝,統稱抗日義勇軍,約50餘萬人,在東北各地抵抗日軍進攻。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大部分傷亡散落。

  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先後創建了巴彥、磐石、海龍等反日遊擊隊。主要領導人有楊靖宇、趙尚志、李紅光、童長榮、夏雲傑、崔石泉等。同時,中共滿洲省委還派周保中、李延祿等共產黨員到抗日義勇軍中進行改造工作,建成綏寧反日同盟軍、抗日救國遊擊軍。遊擊隊不斷壯大,遊擊活動遍及三十餘縣。

  1933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決定以遊擊隊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從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二、三、六、八軍和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

  1936年2月20日,中共東北黨組織和人民革命軍領導人於發表了《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決定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等抗日武裝統一改稱為東北抗日聯軍。原人民革命軍、抗日同盟軍和反日聯合軍加上1936年5月之後編入抗聯隊伍的其他抗日武裝,形成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至第十一軍。東北抗聯的11個軍,鼎盛時期達四萬五千餘人,經一年多協同作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撤銷,中共南滿、吉東、北滿省委先後成立。東北抗聯隨之編成第一、二、三路軍,分別歸三省省委領導。

  1938年下半年,日軍增加兵力,對抗聯加緊軍事「討伐」、政治誘降和經濟封鎖,並隔離抗聯與群眾的聯繫,竭力破壞抗聯的生存條件。抗聯在處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第一路軍轉向長白山密林,實行分區作戰。第二路軍從寶清、牡丹江地區,向五常、舒蘭地區西征。第三路軍主力從湯原、蘿北、綏濱地區向黑嫩平原遠征。

  1939年秋冬,日偽軍繼續進行瘋狂「討伐」。由於鬥爭形勢惡化,各軍減員較多。1940年1月,中共吉東、北滿省委決定將各軍縮編為支隊,繼續在極端困難情況下進行遊擊戰。

  1940年秋冬,日軍對抗聯進行更殘酷的「討伐」,形勢愈加嚴重。此時,第一、二路軍大部已轉移至蘇聯境內,成立南、北野營進行整訓,一部分在遼寧、吉林東部邊境和完達山區堅持鬥爭。第三路軍繼續在黑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地區開展遊擊活動。

  1942年秋,南北野營合編為國際旅(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步兵第八十八旅,又稱東北抗聯教導旅)。野營和教導旅時期進行了系統的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同時還派遣十幾個小分隊返回東北戰場,在北滿、吉東、東滿和遼吉邊區進行遊擊活動。

  1945年8月,抗聯教導旅協同蘇聯紅軍向中國東北進軍,參加對日作戰。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抗聯部隊利用與蘇軍配合作戰的有利條件,迅速佔領了戰略要地。隨後,回到東北和在東北堅持鬥爭的抗聯部隊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編為東北人民自衛軍。

  東北抗聯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獨立奮戰十四年,作戰數萬次,傷亡三萬餘人,共殲日偽軍二十二萬餘人,其中日軍十七萬多人,牽制了數十萬日軍,不僅在戰略上配合了全國抗戰,也支援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