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中將記「追剿」紅軍:華北日急 不堪再有內戰
紅軍長征艱苦卓絕,黃鎮將軍當時留下「長征速寫」,在紅軍將領留下的長征墨跡中應是鳳毛麟角,日記也不多見。
日前,在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忠良書院博物館」展出的建黨前後、蘇區至紅軍長征眾多早期文物中,其中有一本吳奇偉始寫於1936年1月1日止於1936年9月底的日記。內容大都是記述他是如何率部「追剿」長征紅軍蕭(克)、賀(龍)、朱(德)、徐(向前)部的。吳奇偉作為國民黨要員,時任「中央軍」薛岳部縱隊司令,反共堅決,「追剿」紅軍不遺餘力。但作為高級將領,他在日記中記載了許多反映當時戰事和國民黨內部對紅軍、在「追剿」途中對當地百姓狀況及對時局的看法等等內容。讀「追剿」日記,也可從另一視角洞察70多年前那場史無前例的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從而更知長征的艱苦卓絕,也能更加深刻地瞭解紅軍的勝利乃至共產黨的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所在。
另外,日記還細緻地記載了其所到之處的地理、人文、風俗、民風。讀來有趣,在讀緊張戰事的內容之餘還可開闊視野。
吳奇偉(1891-1953),字晴雲,別號梧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在十年內戰中,參加過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第四、五次「圍剿」。紅軍長征後,他率部追擊紅軍至四川。1949年5月,吳奇偉參與和策劃了粵東起義,通電與蔣政權決裂,宣佈投奔中共。毛澤東、朱德復電,對吳等的投奔表示「極其欣慰」與「歡迎」。
吳奇偉日記反映了紅軍的英勇作戰和金沙江等重大戰役的情況。
3月9日日記寫道:
赤匪竄康之謎:我想赤匪斷不致竄援西康,但事實打倒此種推斷。徐匪是己經佔領道寧、威脅康定了。在成都方面的人,以為從此匪據康定境,不會輕於犯川。但我仍然要堅持我從前的推斷說,目前匪之入康,不外兩種目的:一種乘康境無兵,用一部遊擊隊去徵集糧,運入丹巴,以供再度犯川整頓內部期間之消耗;一種是假道泰寧、木雅、廣壩,比較富饒的高原河谷去接引竄寧的蕭賀匪部。待兩股接合後分從金川與寧遠兩點沖實出來。總之他無援康的企圖。
4月3日日記寫道:
賀匪己竄抵沾益之松林,蕭匪竄抵馬龍。有循朱毛舊路,渡金沙江北竄。
日記記載了國軍在「追剿」紅軍過程中,與地方政權不合,有功必爭有過必推的事實:
5月11日日記寫道:
蕭賀朱徐各股殘匪,約五千人,已在西康會合股。以西康地勢的險峻,而赤匪竟得長驅直入,地方負責當局,實在不能辭其咎。
日記還無意透露出軍內派系鬥爭及蔣介石竭盡暗算、誣陷、排除異己之能事:
6月10日日記寫道:
西南粵、桂軍分途入湘,雖暫停止前進,但仍建築工事,其後續部隊亦繼續向前集中,而中央方面對外之軍隊分防久已。
6月22日日記寫道:
兩廣異動軍人粵陳(濟棠),桂李(宗仁)、白(崇禧)之罪狀如下:放棄國防擅離職守。不服制止,抗命犯上。以抗日為虛名,增加敵國之嫉妒,陷國家於危境。以叛逆為事實,破壞民族生存之新機,援亂安內攘外之陣線。公然勾結敵國,收受軍火接濟,僱用日人為軍事顧問,接納先後叛逆之陳李蔣蔡。
另一方面,日記也重筆記下了國軍內部反對內戰、踴躍抗日和舉國上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形勢:
6月23日日記寫道:
粵陳(濟棠),桂李(宗仁)、白(崇禧),突然分兵北犯,宣言抗日。
陳李白於廿日,聯名發通電請全國軍事領袖,贊助抗日戰事。電中詳述中國軍隊武器雖遜於日而不致戰敗之理由,並申明西南出兵純為抗日,竭力反對內戰等語。李宗仁並否認有與白崇禧放洋之說。抗戰情形嚴重。
聞日本現又要求將山東併入冀察區,換言之即擴大華北日駐軍之強化區而至魯地。宋(哲元)司令自以抗日,派之張自忠任津市長,已顯然表示對日態度之強硬。並向中央請得既定方針,昨赴濟晤韓(復矩)即為商榷此事,能否擴大即與日方決裂殊難預料。
滬各界團體及學生工人等三千餘人,以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赴京請願團名義,於昨晨八時集上海、北京要求開車赴京向中央請願團結抗日,聞保受桂系暗中唆使雲。
這時,連處於「剿共」前線的吳奇偉也不得不疾呼:「華北日急,真不堪再有內戰矣。」
日記還特別寫道:
……因為本地不出米糧。軍隊到著時後方米糧輸不上,要在本地購買糧食,不免與居民爭食,因此就不得當地居民好感。更兼本地的保衛團丁動輒持勢欺凌,人們因謀生不易,更要供給團丁的伙食,不免生怨。余巡查鄉間時,聞保甲長叫苦,乾人的聲音是:「我們寧願紅軍來!」
還寫道:
詢知,紅軍到時,只打土豪。我軍到時,強買糧食,強取農具(因要做工事,築機場),亂砍樹木、竹林。頗惹人怨。
讀到「我們寧願紅軍來」我思索良多,我想,當時國民黨要員吳奇偉們在聽到乾人的聲音「我們寧願紅軍來」時,可能還不能明白,共產黨為什麼能勝利,而他們為什麼失敗。共產黨體恤民情,關注民生,在農民最需要土地時,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贏得人民信任。「我們寧願紅軍來!」這大概就是共產黨能勝利的根本所在。
歷史的老人就是這樣無情地嘲弄了不可一世的國軍:當年那些在牧師家圍著火鍋,邊吃狗肉邊談軍事,指揮「剿匪」、「圍剿」處於飢寒交迫中的蕭(克)、賀(龍)、朱(德)、徐(向前)紅軍,大罵紅軍為「匪」的國軍將領,10多年後的1949年,當年的國軍,除像日記作者吳奇偉一樣棄暗投明、投奔當年咒罵的「匪」外,或被俘,成為戰犯,或被趕到台灣那個彈丸之地,向隅而泣。而日記中的「匪首」蕭、賀、朱、徐等人,則成了新中國的開國元帥與將軍,站在天安門城樓,受到人民歡呼擁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就這樣定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