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在敵後開闢的主要戰場 | 陽光歷史

 

A-A+

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在敵後開闢的主要戰場

2017年05月1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7 次

  華北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在敵後開闢的主要戰場,牽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軍,發揮了巨大作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毛澤東估計到華北抗戰形勢必將日趨惡化,為此,預定在日寇深入山西時,以八路軍的三個師,分別控制呂梁、五台、太行諸山脈,作為開展華北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長期鬥爭的戰略基地。

  八路軍出師後,正值山西危急,八路軍四處出擊,積極配合、有力支援友軍作戰,取得了諸如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機場等重大勝利。11月12日,針對日軍侵佔上海進逼南京後正面戰場處於嚴重失利狀態的形勢,毛澤東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指示八路軍當前的任務,就是「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遊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遊擊根據地」,從而「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

  八路軍總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第115師除以一部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外,師部率第343旅創建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20師繼續創建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的第334旅,依托太行、太岳山脈,創建晉察冀豫邊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遊擊戰爭。

  據此,1937年10月下旬,第115師在五台分兵,聶榮臻率獨立團等部3000餘人,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區展開,開闢晉察冀邊區根據地。1937年11月,劉伯承和張浩率129師主力一部在晉察邊區展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團體和武裝,建立政權,開展遊擊戰爭,開闢了晉冀豫邊區根據地。

  原來山西地區的黨組織,大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地下黨的同志運用統一戰線政策組成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等進步的群眾組織和抗日武裝,也在晉東南地區積極地開展工作。冀西地區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創建了太行和太岳兩塊抗日根據地。八路軍自誓師出師至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共作戰1500餘次,殲滅日偽軍5萬人,繳獲各種槍1.2萬餘支,收復了大片國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及山東等大片抗日根據地,形成了廣闊的華北敵後戰場,部隊也由出征時的3.2萬人發展到15萬人,成為華北抗日的中堅力量。

  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連續作戰的勝利,牽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軍,使其難以抽調兵力轉用於正面戰場,因此,對削弱日軍的力量,遏制和迫使日軍停止正面戰場進攻,起到了重大作用。1940年初,日寇實施「囚籠政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企圖分割和封鎖各抗日根據地。同時,由於正面戰場出現了空前的妥協投降危機。為了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精神,克服投降危險,爭取形勢的好轉,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0多個團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日軍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強大威脅,從1941年開始,集中華北地區一半以上的侵華兵力,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集中進行野蠻的大「掃蕩」,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隨即展開反「掃蕩」鬥爭。經過幾年的戰鬥,各根據地粉碎日寇的多次「掃蕩」,同時擊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挑釁,在敵頑夾擊下克服嚴重困難,逐漸恢復並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1943年夏開始,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八路軍的顯著變化,開始轉入局部反攻,一直持續到全面大反攻並最終奪取抗戰勝利。華北抗日根據地的作戰和形勢變化,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貫徹執行了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充分地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軍民團結一心、艱苦抗戰的精神。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中華民族堅持長期抗戰、奪取最後勝利的重要戰略基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