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隊混亂的組織結構:上面有四個管轄機構 | 陽光歷史

 

A-A+

清朝軍隊混亂的組織結構:上面有四個管轄機構

2017年04月0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3 次

  以前,史學界對清末海軍軍械技術方面的研究較少,很多論調都是用謠言在支持,比如,為了論證北洋艦隊軍紀渙散,論據是在大炮上晾曬衣服;炮口裡的灰塵被東鄉平八郎發現;鄧世昌在軍艦上養狗等。後來的研究通過闢謠,推翻了過去的許多結論。

  雖說如今學術研究的發展成果喜人,但有些卻把整體實力的缺失歸結於簡單的偶然事件,例如:如果翁同龢不卡住錢,就可以買更多的船;如果有足夠的開花彈,日本聯合艦隊就全完了。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的慘狀,不能片面的以偶然和「如果」洗白。歷史上的結果和形成結果的過程,是清朝國防制度的必然,是體制的全面落後所導致的結果。

  清朝的軍事制度

  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以前,清朝的軍事指揮體系全部由皇帝本人掌握,皇帝通過親信秘書班子——軍機處發佈軍令,通過政府機構——兵部掌管軍政。全國沒有其他的軍種司令部和軍政部,也沒有參謀軍官制度。在1906年,兵部改為陸軍部,增設海軍部管理海軍軍政。

  清朝的武裝力量包括:八旗、綠營、勇營構成,其中八旗和綠營是國家正規軍,按照專業職能劃分為馬兵 步兵 守兵三種;勇營是政府僱傭的地主私兵武裝力量。八旗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的全職現役和全職預備役,綠營的兵役最初是募兵制,後來轉為世兵制,就是強迫一個家庭世世代代出人當兵的制度。

  清朝海軍軍事制度

  清朝在1863年為勘定太平天國叛亂,同英國建立阿斯本艦隊,但在該艦隊成立剛剛來華一個月多月之後,就因叛亂已經平定,清英雙方就該艦隊指揮權爭執不下而解散。

  在1874年,日本借琉球事件侵台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恭王發起,經皇帝諭准,引發晚清史上關於海防建設的著名大討論。這次大討論奠定了清朝海軍發展建設的基調。

  北洋艦隊成立以後,清朝的海軍軍事制度情況是: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在清朝的官制中不是固定正式編製,而是具有臨時性質的專差專辦機構,是因為洋人突然跑來而被迫應對成立,並不是清政府法理上的六部、九寺、內閣、軍機處這樣的國家機關。

  總理海軍衙門的官員,辦理大臣醇王 會辦大臣李鴻章以下,沒有一人是專職,換言之,全清朝沒有任何一人對全國的海防建設、海軍軍政工作專職負責。

  清朝海軍軍官教育的弊端

  嚴重缺乏中高級進階理論教育,整個清朝無一人接受過正規系統的高級軍官理論教育,學歷水平最高的20人是英國的尉官。

  學校建設缺少正式編製,不隸屬於軍隊而隸屬於地方督撫,甚至僅僅是北洋海軍提督衙門自辦,學校辦學質量延續性不足,水平有限。

  嚴重缺少專業理論研究機構,全部海軍中,無一單位專職負責軍事理論的學習建設工作。

  軍官教育見習期短,一般均為1年,由於海軍本身的規模小、活動少,見習期內的軍官候補生難有充分的實踐教育。

  畢業生安置狀況極差,大量接受基礎海軍軍官教育的畢業生在畢業後不能進入海軍服役充當基層軍官,多是閒置不用、學非所用或者充任學校教官。學校教官逐漸從聘請洋員退化為選調畢業生充任,最後變成前任畢業生教在校生。

  由於嚴重缺少充分的國民基礎教育,因此清朝的基層軍官教育學制長、投入的經費多,而最終完成的教育水平並不高。

  北洋海軍的實際性質

  清朝不存在實際意義上的皇家海軍

  北洋海軍的大部分軍政權和幾乎全部軍令權都在地方督撫手中,雖然不同於淮軍這樣的封建私兵武裝,但仍然不具備大清朝國家海軍的正式建制。

  北洋海軍沒有完善的指揮體系

  海軍艦隊司令部竟然隸屬於外交部駐外辦事處,艦隊司令部以上在中央沒有海軍總司令部和真正專業負責的海軍軍政機關,完全就是沒娘的野孩。北洋海軍的建設,也全憑北洋通商大臣的官場運勢,北洋大臣官運亨通則艦隊享福,北洋大臣落難則艦隊解散。這也是艦隊司令丁汝昌在戰爭中面對軍機處、總署、海軍衙門和李鴻章四頭命令,難以周旋不知聽命於誰的直接原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