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戰役:前秦符堅八十萬大軍為何滅不了東晉?
因昧於時勢而慘遭失敗,前秦皇帝苻堅於公元383年發動的平晉之役堪稱典型。在這場戰爭中,苻堅剛愎自用,倉促揮師南下,攻打東晉,結果在淝水(今屬安徽)地區遭到東晉勁旅的堅決抗擊,慘遭失敗,使得戰前苻堅所表達的「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萬丈雄心成為癡人夢囈,千古笑柄。而苻堅好不容易才統一起來的北方中原地區,也因前秦軍隊的淝水大敗而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
苻堅的失敗,首先是戰略指導上的失誤,主觀武斷,輕易開戰,水軍薄弱,戰線過長,未能在局部上真正形成優勢,洛澗遭遇戰小挫即動搖鬥志,淝水決戰時又輕易移動軍陣,導致自亂陣腳,為敵所乘。
當然,苻堅失敗根本的原因是在大戰略上出現了失誤,即違背了王猛臨終前一再叮囑的「不以晉為圖」諍言,急於求成,在統一的主客觀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便傾全國之力倉促發動統一戰爭。
前秦在北方地區的崛起是驟然而至的。苻堅在收用漢人謀士王猛為相治理國政後,「國富兵強,戰無不勝,秦國大治」。在此基礎上,他先翦滅南燕、仇池楊氏、前涼、代國等諸多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接著,苻堅就圖謀順勢南下,吞滅東晉,實現統一。
應該說,苻堅對國家統一的嚮往是至誠的。苻堅本人深受儒學的影響,他以天下為懷,企求統一,正是「天下一家」文化理念浸潤的自然反映。所以儘管他的統一方略並不能得到大多數臣屬的支持,他還是最後作出決斷:大舉起兵,滅晉混同南北。可見,苻堅以天下一統為懷,其間包含著對歷史必然性與合理性的理解,充沛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然而,苻堅的統一努力最終以悲劇落幕,問題就出在他未能知彼知己,審時度勢,在統一時機的把握上發生嚴重的偏差。因為前秦雖在較短的時間裡統一了北方,但靠的是軍事力量以征服手段完成的,內部的民族矛盾依然尖銳,前秦的統治秩序遠未穩固。所以,對苻堅來說,鞏固北方的統一尚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只有在內部整合鞏固的基礎上,方可謀求用兵南方。
就南方而言,晉室南渡後,雖偏安一隅,但卻仍以中原正統自居。謝安執政後,選用賢才,團結大臣,「群臣輯睦,內外同心」、「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因中原戰亂流寓到南方的民眾,有保衛新家園以求安定的願望,並未對東晉政權失望。這就是當時的現實,也就是所謂的「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