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偽滿洲國九大罪人:誰是日本人最得力的幫兇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外國列強欺凌,國仇家恨屈辱深重。與此同時,從早期的「二毛子」、「二鬼子」到後來的「漢奸」、「賣國賊」,這些帶有強烈民族義憤的詞彙便越來越頻繁使用。國人一旦身背「漢奸」、「賣國賊」的罵名,便是千夫所指,舉國共討之,永世不得翻身。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地區謀劃實施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短短數月,東北三省便迅速淪陷。九一八事變後的副產品之一,便是偽滿洲國的成立,由此也迅速產生了日本近代侵華以來首批著名大漢奸人物。他們當中,部分是東北軍人,部分是清末遺老,各懷不同目的加入到漢奸隊伍之列。
張海鵬:趁火打劫的奉軍「老資格」
張海鵬(1875—1951),字仙濤,別號連溪,綽號「張大麻子」。遼寧蓋平人。張海鵬本屬奉系張作霖義兄、奉系元老級將領馮德麟,馮失勢後,轉投張作霖。張作霖死後,在張學良手下任洮遼鎮守使,駐洮南,因向張學良謀求黑龍江省省長未遂,投降日本並宣佈就任偽邊境保安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張海鵬在日軍委任黑龍江省長的唆使下,10月1日在洮南宣佈獨立,就任「邊境保安司令」,並在關東軍的支持下派兵向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開進,配合日軍與馬占山部在江橋激戰。
不久,張海鵬擁戴溥儀出山,溥儀在日軍的支持下成立滿洲國。1933年2月,日軍進攻熱河,發動熱河戰役。滿洲國政府也發表《討熱聲明》,任命張海鵬為前敵總司令,張海鵬和於芷山的偽軍,由通遼攻開魯。熱河淪陷後,日軍任命張海鵬為滿洲國熱河省省長兼警備司令官,後又兼任第五軍管區司令官。
1936年,張海鵬從偽滿洲國獲得將軍軍銜,歷任侍從武官長、總理大臣等職。1941年告老退職。1951年,張海鵬在鎮反運動中被逮捕鎮壓。
臧式毅:認定漢奸不回頭的不肖子
臧式毅(1885-1956),字奉久,原籍山東諸城,生於遼寧瀋陽。早年追隨孫烈臣。後受張作霖及張學良賞識,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遼寧省政府主席等職。九一八事變後成為偽滿洲國四巨頭之一。
九一八事變時,臧式毅被日本關東軍扣押,軟禁3個月後,他不遵母命,投降日本,任偽奉天省長,其母投繯自殺。臧式毅積極參與策劃成立偽滿州國。偽滿州國建立後,他擔任偽滿民政部總長兼奉天省長,康德元年(1934年)偽民政大臣,1935年5月任偽參議府議長、興亞國民運動大會總司令。1941年10月28日,他以偽滿州國全權代表身份飛往南京,與南京汪偽政權簽訂所謂《日滿華三國共同宣言》。在偽滿的「新京」,日本人派特務暗中監視他,臧式毅感覺苦悶,以鴉片煙自醉。
1945年,偽滿政府垮台後,臧等人舉行「重臣會議」,夢想成立「維持會」,以地方政權實體的資格與蘇軍談判。8月30日,蘇軍逮捕了臧式毅,關押在蘇聯遠東監獄,後引渡回國。1956年11月13日,病死於撫順戰犯管理所,終年71歲。
熙洽:一心光復大清的龍子龍孫
熙洽(1883年-1950年),遼寧省瀋陽人,姓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兄弟穆爾哈齊的後裔。辛亥革命時,熙洽曾經參與宗社黨的復辟活動,致力於恢復清朝統治;早年就讀於日本東京振武學校與士官學校。
熙洽自幼在皇家子弟學校作官學生。出於大清天皇貴胄的家庭背景,又從小受到忠君報國的思想教育,青年時代的熙洽遂以「報效大清」為己任,立志棄文學武,赴日本就讀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1919年初,張作霖在瀋陽開辦東北講武堂,特請回熙洽,聘為第一任教務長。熙洽由此成為張學良在東北講武學堂的老師,備受張氏父子信任。
熙洽由此官運不錯,歷任東三省巡閱使署參謀處長、蒙藏經略使署軍務處長、東北軍第十旅旅長、吉林軍務訓練總監、吉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成為吉林軍政首腦張作相手下的第一人。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熙洽代理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張作相的一切吉林官民政務。
九一八事變後,熙洽不顧各界愛國人士的反對,派出代表到長春迎接日軍。在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合謀監視下,熙洽聲明與南京政府和張學良政權脫離關係,宣告吉林省獨立,成立軍政合一的吉林省長官公署,自任長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熙洽被引渡回中國。1950年,病死於哈爾濱獄中,終年66歲。
張景惠:才疏學淺的「不倒翁」
張景惠,字敘五,遼寧台安人。在青年時代,張景惠結識下了尚是草莽英雄的張作霖,二人一見如故。張景惠擁護張作霖做自衛團的首領,自己情願當副手,從此張景惠對張作霖言聽計從。九一八事變後,張景惠卻公開投敵,先後任偽參議府議長兼東省特別行政區長官、軍政部總長、滿洲國務總理大臣等職。日本投降後,張景惠被蘇軍逮捕,關押於撫順戰犯管理所。1957年死於戰犯管理所,終年86歲。
偽滿洲國的首位「總理」是鄭孝胥,但鄭孝胥只幹了不到兩年,便因言獲罪,被日本人免了職。時任「參議府議長」的張景惠,便接任「總理大臣」。張景惠在「總理」任上一幹就是十多年,可稱為偽滿洲國政壇的不倒翁。
張景惠何才何能,能在風雨飄搖的滿洲國政壇上屹立不倒?本莊繁和土肥原在致日本天皇的電報中一語道破此中奧秘:「(張景惠)在滿洲有一定聲望,但毫無學問,又無大志遠謀,手下盡阿諛之輩,全無人材之所言。臣等為我帝國一貫政策速達目的計,必使此等人物為圖利用可也。 」
謝介石:台灣來的外交漢奸
謝介石(1878—1954),台灣新竹人。偽滿洲國的第一任外交部總長,也是台灣人於偽滿洲國期間獲得最高官銜的一位。1927年,謝介石出任溥儀的外務部右丞與天津行在御前顧問,之後前往中國吉林省出任吉林省省長熙洽的吉林省陸軍部尚書;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任謝介石為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曾經將熙洽、馬占山說服歸入偽滿洲國而立下功。1935年出任偽滿洲國駐日全權大使。
由於謝介石在偽滿洲國發展的成功,不少台灣人也都前往滿洲尋求發展,並且工作於偽滿洲國的公務部門。相關研究表明,追隨謝介石「過滿洲」的台灣人前後超過萬餘人。
1937年謝介石退隱,之後經出任偽滿洲國國營事業的董事長;日本投降後,偽滿洲國瓦解,謝介石也被逮捕關在北京,但在1949年後因曾經在偽滿時期幫助過抗聯作過貢獻,所以被釋放,並居住在瀋陽,一直到1954年去世。
馬占山:迷途知返的抗日英雄
馬占山(1885—1950),祖籍河北省豐潤縣,1885年11月30日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九一八事變前,擔任黑龍江黑河警備司令。九·一八事變後,馬占山在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指揮了著名的江橋抗戰。
日本侵略者佔領東三省大部分地區後,為了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採取各種手段對馬占山進行誘降。馬占山屈服於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威脅和政治誘惑,於1932年2月降日,就任偽黑龍江省省長,3月又任偽滿洲國軍政部長。
馬占山降日後,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日本侵略者對他也不放心,控制很緊,並要編遣他的軍隊。馬占山在此境況下,遂生反正之心。他利用偽省長的身份,籌集了一部分軍費和軍事物資秘密送往黑河等地以備抗日之用。4月1日,馬占山帶領親隨200餘人離開齊齊哈爾,7日抵達黑河,通電反正,再舉抗日旗幟。他隨即聯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和海拉爾的蘇炳文,組成東北救國抗日聯軍,設總司令部於哈爾濱,自任總司令。馬占山又傳令各縣組織義勇軍,集中於黑龍江東部各縣配合作戰。經過五個多月的轉戰,終因孤軍無援,傷亡慘重,於12月7日被迫退入蘇聯境內。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馬占山被任命為東北挺進軍司令,兼管東北四省招撫事宜。他親自率領部隊,在綏遠一帶與日軍作戰。國共三年內戰期間,馬占山長期避居北平。1950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終年66歲。
溥儀:前清廢帝也來湊熱鬧
愛新覺羅·溥儀,曾是清朝皇帝和偽滿洲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辛亥革命以後,他被袁世凱逼迫而宣佈退位。抗戰時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被定為戰犯,後被國家主席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擔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時的他的年號為「宣統」,故通稱宣統皇帝。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
1945年8月17日,在瀋陽機場準備逃往日本的溥儀被蘇軍俘獲,隨後被關押至西伯利亞,在走完了5年的異域囚徒生活後,在1950年,蘇聯將溥儀等偽滿洲國戰爭罪犯引渡給中國政府,溥儀等一大批偽滿洲國戰爭罪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
在進行了10年的勞動改造後,1959年,最高人民法院遵照國家主席令,決定特赦溥儀,溥儀得到特赦後,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讓其並從事修改民國檔案等史料工作,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溥儀因尿毒症去世。
鄭孝胥:身背罵名的清室遺老
鄭孝胥(1860-1938),福建閩候人。晚清舉人,曾歷任清末要職。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1935年下台。
鄭孝胥1923年由陳寶琛引薦入故宮,任「懋勤殿行走」,為清室復辟出謀獻策,被授為總理內務府大臣。1924年溥儀取消帝號,遷出故宮,鄭孝胥與日本人密謀,幫助其輾轉入日本使館,再入天津日租界。從此鄭孝胥追隨溥儀。「九一八」事變後,鄭正式向日本求援,以期復辟。不久,隨溥儀赴東北,投入日軍懷抱,賣國求榮,當了漢奸,為人所不齒。他過去的好友,如陳衍、昌廣生等,都和他絕交。
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鄭孝胥出任偽國務總理。後日方見鄭孝胥難以駕馭,以其年高「倦勤思退」為名,不要他了。最終鄭孝胥於1938年暴病死於長春。
鄭孝胥以清室遺老自居,以愚忠自取於溥儀。雖然其漢奸舉動為時人所不齒,然其書法獨成一家,尚頗有可取。其書法工楷、隸,尤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而得力於北魏碑版。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據說,如今的「交通銀行」四字仍是沿用鄭孝胥的字。
羅振玉:國學大師與漢奸罵名集於一身
與鄭孝胥一樣,羅振玉也是一位清室遺老。兩人可謂追隨溥儀左右的「哼哈二將」,為溥儀的「復辟」大業常年東奔西走。
羅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清末讀書人出身,但科舉不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與王國維等避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19年歸國,住天津,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敦煌經籍輯存會。1924年奉溥儀之召,入值南書房。1928年遷居旅順。九一八事變後,參與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並任多種偽職。1940年6月19日,羅振玉病逝,終年74歲。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這給在天津的溥儀帶來了希望,他越發傾向於借助日本軍隊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復辟大業了。於是他開始積極地派人與日本關東軍取得聯繫,而此時的羅振玉憑藉著自己和日本軍方的關係,又開始活躍了起來。
1932年初,在鄭孝胥父子和關東軍的共同策劃下,溥儀很不情願地坐上了「滿洲國」執政的位置,而鄭孝胥則心滿意足地當上了「國務院總理」,一幹就是三年。在「建國」初的職務任命中,羅振玉只是參議府的一個參議,與他的「理想」可謂相去甚遠。就在「封官」後的第二天,羅振玉就到溥儀面前想要辭掉這個不稱心的官職,溥儀對他作了禮節性的挽留,他卻說:「皇上屈就執政,按說君辱就該臣死,臣萬不能就參議之職。」可謂冠冕堂皇。後來溥儀為了安撫這個「老臣」,便讓他做了一任「監察院」院長,另外兼了個「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的閒職。但他終究是心有不甘,更何況是供職於他的老對頭的手下,於是1937年任期滿後,他就跑回了大連,在那裡他度過了最後的一段歲月。
從學術上來講,羅振玉和王國維一樣,堪稱是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他和王國維曾共同創立「羅王之學」,他們以安陽之商朝甲骨、敦煌之漢魏簡牘、千佛洞之唐宋典籍文書等出土新資料為研究對象,把中國歷史向上推進一千餘年,取得了讓世人驚奇的卓越成就。他在學術上可謂識斷過人,頗有開創之功;但是辛亥革命後的他一直以大清遺老自居,追逐名利,涉足黨政,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而其一段出仕偽滿的不光彩的歷史更讓其背上了漢奸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