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拍案歎息:「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 | 陽光歷史

 

A-A+

慈禧拍案歎息:「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

2016年12月27日 慈禧, 皇帝的女人們,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05 次

  1919年,在「五四運動」中,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親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賣國賊」,激憤而無處發洩的學生焚燒了曹汝霖的住宅,還將章宗祥痛毆一頓。

  「五四運動」之後,曹汝霖等遞交辭呈,在6月11日由總統徐世昌免職。曹汝霖此後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據徐鑄成的回憶,即使是曹汝霖在天津上學的兒子,也只能一個人坐一張課桌,「因為沒有一個同學肯同他並坐,下了課,也沒人理他。」

  在《曹汝霖一生之回憶》中,曹汝霖對於他在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簽訂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解釋:

  「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條,議結者不滿十條;而第五項(主要內容為「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辱國條件,終於拒絕而撤回。會議結果,雖不能自滿,然我與陸總長(陸征祥)已盡最大的努力矣。」「世人對此交涉不究內容,以訛傳訛,盡失真相。」

  曹汝霖後來也說:「雖然於不明不白之中,犧牲了我們三人,卻喚起了多數人的愛國心,總算得到代價。」

  事實上,今人要評判曹汝霖,確實不能僅僅貼上一個「賣國賊」的標籤了事。曹汝霖曾經留學日本,對於日本以及西方的憲政歷史非常瞭解,即使是慈禧太后也對他另眼相看,特意向他詢問有關立憲的事宜。


慈禧

  一個「賣國賊」,一個最為「頑固」的「守舊派」,他們一起談論憲政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慈禧的轉變

  逃離北京城,對慈禧來說也是一場統治危機,試想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被逼著逃離京城,是多麼煞風景的事情。更嚴重的是,這次西逃也證明了慈禧這個統治者的無能。

  面對這個難堪的局面,慈禧必須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加強清政府的合法性。所以,慈禧想起了「新政」這一流行的事物。在西逃期間,慈禧一方面下令圍剿義和團,一方面陸陸續續頒布一些「新政」,涉及到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

  慈禧再次向西方人屈服,回到京城的時候,她也被迫與那些公使夫人們做更多的交流,耳濡目染之下,對於憲政等概念有了更多瞭解,於是躍躍欲試。

  慈禧內心對於日本人還是很羨慕的。當西方人打過來的時候,日本人最初也是受害者,最終卻通過維新而自強,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甚至還戰勝了俄國,這讓慈禧很震驚,不過也隱隱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慈禧決定先瞭解日本。在眾多瞭解日本的人選中,慈禧選中了曹汝霖。

  當時,曹汝霖並不是什麼大紅大紫的人物,在清政府眾多官員中,曹汝霖只是一個小小的法科進士。不過,曹汝霖是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在清政府的留學生考試中,以第二名獲得法科進士頭銜。

  決定向日本看齊的時候,慈禧決定先向這個年輕人取取經。讓慈禧最終決定選擇曹汝霖的,還有袁世凱的推薦。

  當時,袁世凱、張之洞,甚至包括袁世凱的老對頭瞿鴻禨也主張立憲,加上張謇這些立憲派的呼聲,慈禧確實到了不能不重視立憲的時候了。

  慈禧知道立憲對中國有好處,但她擔心一個最大的問題:立憲會不會只是對中國有利,而對大清不利?能不能保持他們滿人的江山穩固?

  所以,慈禧必須好好地思量。

  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

  曹汝霖在寫作《一生之回憶》的時候,對於慈禧的召見做了非常詳細的回憶。據曹汝霖在回憶錄中的記載,慈禧接見他的地點是頤和園仁壽殿。曹汝霖回憶,仁壽殿「殿門門檻高近二尺,殿門內垂有又寬又厚的棉門簾,由殿內太監掀起讓進,啟落異常之快,若舉動稍緩,可能一足在內,一足在外,又可能官帽花翎摔斜,即是失儀」。

  當然,曹汝霖還是很輕巧地從門檻裡走了進去,他很慶幸在此之前,袁世凱已經把面見慈禧要注意的一切細節都提醒了一遍,甚至包括進殿門時要快速,要避免「失儀」這樣的小問題都沒有忘記。

  由於接見的時間非常早,仁壽殿的光線並不好,只有兩支蠟燭在照明,幾乎是漆黑一片。在這間房間內,「太后正坐,皇帝坐左側」。

  光緒帝首先發問:「你在外務部當差幾年?」之後才是慈禧發問。慈禧提出的問題非常仔細,主要是日本人如何立憲、開國會的相關情況。

  在詢問基本情況之後,慈禧終於拋出了她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聽說他們國會裡有黨派時常吵鬧的事?」

  曹汝霖回答:「是的,因為政黨政見不同,故議起事來意見不能一致。」

  慈禧繼續問道:「他們黨派哪一黨為大?」

  曹汝霖解釋:「那時有政友會,是由伊籐博文領導的,又有進步黨,由大隈重信領導的。政友會議員人數較多,在開會時,因政見不同,時有爭辯,但臨到大事,朝議定後,兩黨即團結起來,沒有爭論了。臣在日本時,適逢對俄開戰問題,爭得很厲害,後來開御前會議,日皇決定宣戰,兩黨即一致主戰,團結起來了。」

  對於曹汝霖的回答,慈禧太后在案子上一拍手,歎一口氣,說:「唉!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

  在慈禧看來,一盤散沙的中國人似乎不應該推行民主和憲政,所以對於憲政有些猶豫,她始終擔心,一旦推行憲政,將會喪失滿族人打下的江山。

  曹汝霖當然也感受到了慈禧的猶豫,所以趕緊補上了一句:「以臣愚見,若是立了憲法,開了國會,即能團結。」

  慈禧隨後問曹汝霖為什麼開國會能夠團結中國人。曹汝霖說:「臣以為團結要有一個中心,立了憲,上下都應照憲法行事,這就是立法的中心。開了國會,人民有選舉權,選出的議員,都是有才能為人民所信服的人,這就是領導的中心。政府總理,或由欽派,或由國會選出再欽命,都規定在憲法,總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權柄,即為行政的中心。可是總理大臣,不能做違背憲法的事,若有違憲之事,國會即可彈劾,朝廷即可罷免,另舉總理……」

  短短幾句話,曹汝霖講出了三權分立、國王在憲法之下行事等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可見曹汝霖對於西方的憲政還是有相當瞭解的。

  對於曹汝霖的話,慈禧太后若有所思,「半頃不語」。這個時候,光緒見慈禧不說話,就讓曹汝霖退下。曹汝霖給慈禧的一堂憲政課也由此結束。

  曹汝霖的反思

  對於這次面見慈禧,曹汝霖其實抱了不小的希望,他希望能夠向慈禧傳達他立憲的願望。不過,慈禧也沒有完全讓他失望。

  在曹汝霖的筆下,慈禧「目光炯炯,聲音不高不低,對於奏對,不厭求詳,一再下詢,想見她對於立憲,似感興趣,更可見她思想並不頑固,可惜平時沒有人以各國新政灌輸上陳」。

  曹汝霖甚至還假設,康有為與梁啟超發動維新變法的時候,如果不是那麼激進,「一日罷斥全部堂官,操之過急,反激起守舊者之反感」,而是好好地和慈禧商討,說不定就有一個和平過渡到立憲政體的機會。

  曹汝霖的分析也不是沒有道理,他認為「太后是精明強幹,喜攬大權,不甘寂寞之人,只要使她面子上不失為無權之人,或即可敷衍過去,亦未可知。」

  不久,慈禧也開始了行動,她派出了端方、戴鴻慈、載澤、尚其亨、李盛鐸五人出國考察。不過,這些考察還是草草收兵。

  慈禧擔心立憲派救中國不救滿清,而立憲派認為慈禧是假立憲,立憲的道路由此被革命所取代。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