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趣聞: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戴高樂吃醋拍桌 | 陽光歷史

 

A-A+

軍史趣聞: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戴高樂吃醋拍桌

2016年06月0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0 次

  當戴高樂總統聽到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時大為震怒,他把原子能總署的官員和主要科學家叫到他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了。在場的人都無言以對。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蘑菇雲在西部升起,無數國人為之動容。為了紀念40年前的壯舉,記者專訪了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顧問、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回憶起當年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幕幕歷歷在目的往事仍令他激動不已。

  如果說原子彈的成功部分借鑒了前蘇聯的經驗,有前蘇聯專家幫助的成分,那麼氫彈的成功則是在外界對我國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來的奇跡。

  搶先:

  法國總統為落後於中國拍桌子

  「原子彈爆炸後,氫彈技術的研製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李鷹翔回憶說,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中國拿到了核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

  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而氫彈卻搶在了法國前面,成為世界第四。「當年中國爆炸第一顆氫彈的消息傳到法國後,法國科學界和政界都感到十分驚詫。當時的戴高樂總統為此大發雷霆,他把原子能總署的官員和主要科學家叫到他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了。在場的人都無言以對,因為誰也解釋不出中國這麼快研製出氫彈的原因。」

  創新:

  從「全民辦鈾礦」到「技術民主」

  如果說原子彈的成功還部分借鑒了前蘇聯的經驗,有前蘇聯專家幫助的成分,那麼氫彈的成功則是在外界對我國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來的奇跡。

  1958年,正在全國搞「大躍進」的時候,提出了「全民辦鈾礦」、「大家辦原子能科學」的口號。後來反觀這兩個口號雖然有大躍進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好處還是很多的。通過「全民辦鈾礦」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力量和專家隊伍。

  而氫彈研製前的「技術民主」更是把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可能。李鷹翔說,「技術民主」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類似於「頭腦風暴」,現在一些院士有時候一講到這個事情,還是很興奮。「技術民主」、走群眾路線這個辦法是最能激發潛能和積極性的。

  擇日:

  一年中「良辰吉日」並不多

  其實早在1966年12月28日,中國就進行了氫彈的原理試驗,不過當時只對外宣稱「我國又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

  氫彈爆炸的具體日期如何選擇?李鷹翔說,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天氣。因為高原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年當中找到適宜的「良辰吉日」並不容易。

  空投:

  忘記投彈爆炸遲了20分鐘

  1967年6月17日空投試驗當日,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7時40分,執行空投任務的駕駛員徐克江機組已經起飛,按預定計畫應於8時整進行氫彈空爆試驗。8時左右,飛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接近目標,人們都屏住呼吸翹首以盼。

  8時整,空投氫彈的飛機到達預定空域,卻沒有投下氫彈,拐了個彎飛走了。「怎麼回事?」親臨指揮中心的聶榮臻元帥問,空軍指揮員報告說:「飛行員操作中少了一個動作,請求再飛一圈。」

  過了20分鐘,轟-6飛機再次飛臨預定空域,在預定高度,投下了中國第一顆全當量氫彈,氫彈爆炸產生的巨大火光儼然又一顆太陽。

  多年之後,這架飛機上負責投彈的第一領航員孫福長回憶說,少的這一個動作就是「忘了按自動投擲器」。他說,由於執行的任務萬分重要,心情比較緊張,他在心中還一直默念毛主席語錄,影響了注意力,所以飛臨指定區域時忘了按下自動投擲器。

  解密:

  金銀灘下一個秘密藏了20年

  對氫彈和原子彈的問題,所有參與者都知道它的絕密性,直到第一顆氫彈爆炸20年後的1987年,這些秘密才逐漸揭開面紗。今年4月28日,隨著核基地地下指揮中心正式對外開放,青海的金銀灘草原和一個名為221廠的基地才逐漸走進公眾的視線。

  221基地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工廠。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是從221基地研製組裝後運往西部試驗場的。

  從建成開始,它只使用過兩次,分別是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前的演習。李鷹翔說,前不久剛剛解密的221廠地下指揮中心實際是一個地下掩體,「當時一旦遇到情況,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等科學家就可以疏散到掩體中,裡面有通風、發電裝置,還有通訊保障裝置。」

  李鷹翔說,對氫彈和原子彈的問題,所有參與者都知道它的絕密性,直到第一顆氫彈爆炸20年後的1987年,才出版了一本名叫《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的書,「這本書在國內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國外,大使館和情報部門很多人都有這本書。」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