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會戰的歷史評價:讓西方認識了中國軍人 | 陽光歷史

 

A-A+

常德會戰的歷史評價:讓西方認識了中國軍人

2016年04月1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58 次

   常德會戰結束後,時任國軍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

  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

  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中華民國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歷史評價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樑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這裡舉目儘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跡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於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紐約時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