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軍航母殺手雄風3飛彈 技術落後大陸40年
本周,台軍少見地展露了「高度透明」,公開了一組「雄風3」反艦飛彈實彈射擊照片。從照片來看,在「威力巨大」的雄風3打擊下,一艘二戰時代建造的LST坦克登陸艦遭遇了重創。顯然,台軍稱其為「航母殺手」多少是有些底氣的。
台灣「雄風3」是在美國技術援助下研製的一種超音速反艦飛彈。此前有網絡消息稱該飛彈系根據美國GQM-163「草原狼」靶彈設計,不過其實這兩種飛彈雖然長得相似,實質卻差距甚遠。後者性能要先進得多,尺寸也要小上一圈。「雄風3」所用的美國技術,是上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先進小體積沖壓發動機計畫」(ALVRJ),當時美軍的目的是要研製一種空射的高超音速飛彈,不過試驗只進行了發佈及部分。沖壓發動機、彈身和飛行控制系統由沃特公司完成,而助推火箭由海軍中國湖空戰武器中心負責。
在完成地面模擬固體助推器發射、固/沖轉換及模擬飛行試驗後,1967年ALVRJ進入實彈飛行試驗階段,沃特公司(後併入LTV)共製造了7枚樣彈,樣彈長為4.57米,直徑0.38米,重量為1.1噸左右,1974年首枚ALVRJ在太平洋飛彈靶場由A-7E投放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試驗中在其低空時速達到M2,射程達到了75公里,到1976年共成功完成4次飛行試驗。試驗中ALVRJ曾經在1萬米高空時速達到M3,射程超過200公里。不過後來這一方案被美軍取消,沃特公司於是將其改頭換面,當做超音速低空靶機計畫的競標方案,稱為VT-6型靶彈,不過最終因為競標失敗而宣佈下馬。
台灣與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沖壓發動機,但此後一直沒有大的進展,直到1984年底美方突然同意沃特公司輸出沖壓發動機才有了巨大突破。中山科學院1990年在飛彈火箭研究所成立「擎天計畫室」,針對已研發10年的液體燃料沖壓發動機載具的相關技術,進行系統組合,並設計「擎天」MK-1載具,驗證沖壓發動機遠程、高速的巡航性能,先後完成了4次飛試驗證。這一團隊後來與台灣「雄風2」反艦飛彈小組一起整合成了現在的「雄風3」開發小組。
「雄風3」由於增加了制導組件和戰鬥部,尺寸較美國的ALVRJ要巨大,但飛行性能等都沒有顯著提高,加上台灣也沒有解決國際流行的固沖合一發動機,使得固體助推器必須額外配置,進一步增大了飛彈的體積。從技術水平看,該彈和中國大陸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C301大型反艦飛彈類似。
近年來,台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開試射一些飛彈武器,其中不乏性能指標不俗的先進裝備。去年9月,台軍就在馬公艦上試射了一枚「標準-2」防空飛彈,讓這座交付台軍至今就沒發射過實彈的發射架「開了洋葷」。可能是考慮到引進的「標準-2」難以補充,屬於打一發少一發的稀缺品,總是消耗它會影響正常戰備。而「雄風3」和「天弓3」飛彈都是台灣自產,雖說許多零部件還需要進口,但相比之下,用它們來顯示實力更加合適。
不過比起台媒自己的大呼小叫,大陸媒體雖然都注意到了這一消息的存在,卻大多顯得無動於衷。本周台軍引進的一批UH-60「黑鷹」直升機的消息也是同樣的命運。對台灣軍備的態度反應了大家對中國大陸軍隊現狀的信心。君不見當年南海雙方劍拔弩張時,可曾有誰擔心過海軍在越南手裡吃過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