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永樂年間被帖木兒帝國消滅到底存在可能嗎?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突厥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大國,[1] 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鼎盛時期,其疆域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今格魯吉亞一直到印度,囊括個中、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一小部分,1507年亡於突厥的烏茲別克人。在帖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時周圍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經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了一個首都是撒馬爾罕,領土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帖木兒帝國末代大汗,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兵敗逃至今天的印度,並在那裡開創了莫臥兒王朝。帖木兒帝國時期,中亞突厥人文化特性與根基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與發展,為現代烏茲別克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帖木兒帝國因此也是現代烏茲別克族定型的一個時期。
帖木兒帝國貌似強大,其實內部極不穩定,複雜的民族關係以及落後的分封制制約著國家在戰時的力量聚合,這一切源於剛剛聚合起來的大帝國需要長時間的內部整合,在以首都撒馬爾罕為中心的地域向周邊擴張可以,長距離擴張大打折扣。
帖木兒出身於突厥貴族,與西察合台王族有姻親關係,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其實未必,更得不到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承認,充其量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西察合台汗國內亂時帖木兒扶持與他有姻親關係的王族胡笙。1364年帖木兒終於把胡笙扶上了大汗寶座。不過,1370年帖木兒在政變中將胡笙殺死,自己得到了夢想已久的王座,宣佈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汗國先後奪取了伊朗和阿富汗,進而攻佔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1398年進攻圖格魯克王朝首都德裡,屠殺戰俘約10萬人,統治北印度。曾經打敗蒙古帝國西征大軍的埃及馬布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1400年帖木兒率兵進攻敘利亞。蘇丹法賴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佔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燬。]
帖木兒的目的是想把分封的蒙古各汗國再度統一起來,為此北上攻打金帳汗國。不料撒馬爾罕爆發了異族的叛亂,把他的算盤打破了。這時候帖木兒意識到蒙古各汗國對他的威脅不如其他異族大,因此他掉轉矛頭往其他國家去,首先自然是把叛亂鎮壓下去,撒馬爾罕又遭受了一遍徹底屠殺,以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他也保持了屠殺的政策,打下德裡,他的軍隊所過之處和以前的蒙古軍隊並無二致。1368年明朝建立後把元廷趕出了中原,對西亞的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到1388年起才開始遣使進貢。雖然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中土為宗主,相反,通過使節他在不斷瞭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1396年,帖木兒撕下臉皮,把外國使節給扣了,這其中包括中國和土耳其兩個大國的。1398年他攻打印度,佔領北部一些地區,1399年開始遠征小亞細亞。他決定先把背後的土耳其給擊敗,然後騰出手去進攻明帝國。
1402年春,帖木兒糾集15萬大軍攻打奧斯曼帝國,連下數城,奧斯曼帝國舉國震動,帝國皇帝巴耶塞特匆忙調集7萬軍隊應對。由於寡不敵眾以及內部4萬軍隊叛變,更加雪上加霜,餘下的三萬軍隊哪能抵得上19萬大軍的攻擊,慘敗,元氣大傷,巴耶塞特也成了俘虜。鑒於此,帖木兒沒有繼續擴大戰果,滅亡奧斯曼帝國,而是把新近佔領的大片土地分封給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帶著戰利品得勝回國,準備對明帝國的戰爭,奧斯曼帝國得以保存。
打敗奧斯曼帝國之後,帖木兒不斷派探子刺探明帝國的軍情,綜合分析,朱棣篡位後反對者眾,根基不穩,正是用兵攻打的時候,時不我待。但是,明帝國幅員廣大,堅城眾多,人口稠密,可以動員一百多萬的兵力,不可小視。鑒於此,1404年11月帖木兒調集二十萬騎兵號稱百萬出發,試圖以速戰速決的戰法滅亡明帝國。大軍浩浩蕩蕩,快速疾進,可惜的是到了伊犁河附近帖木兒得了重病,於1405年2月18日不治身亡,大軍也就止步不前了,隨之而來的是國內發生內亂,各有封地的子孫為爭奪王位互相爭鬥,國事維艱,再也沒有討伐大明的能力了,一直忙於內務。內部一亂外部趁虛而入,奧斯曼帝國恢復了被侵略的土地,金帳汗國也沒閒著,就這樣苟延殘喘近百年。1500年,術赤(成吉思汗的長子)的後裔昔班尼汗率領烏茲別克遊牧部落攻佔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建立烏茲別克汗國,帖木兒帝國滅亡。1501年,烏茲別克汗國滅河中帖木兒朝;1507年5月,滅呼羅珊帖木兒王朝。河中地區形成由烏茲別克人建立的中亞諸汗國。也不錯,帖木兒的事業並沒全盤崩潰,五世孫巴布爾以喀布爾為根據地力圖復辟,失敗後進入印度,於1526年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延續了帖木兒帝國。
綜上所述,帖木兒所建立的只是一個各種勢力糾集到一起的軍事利益集團,沒有達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高度統一,變數始終存在,長途攻打金帳汗國內部就發生了異族叛亂,其實,在帖木兒帝國內部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都是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實體,雖然在泛***主義的影響下有整合的跡象,除去強權之外沒有任何內聚力,帖木兒在國內還能維持相對的穩定,一旦長期在外內部很可能再次發生內亂,因為帖木兒帝國距離明帝國路途遙遠,明帝國又是大國,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大兵在外,後勤保障是個大問題,打勝了靠搶掠可以維持一時,打不勝又能如何。再者,軍事帝國是有軍事勝利保障運轉的,一旦失利,多個部族組成的聯合體內部必然反叛,後勤保障也就斷裂,必然顧此失彼,失敗不可避免。故此,無論帖木兒是死是活,都不能支撐得起遠征。
一、帖木兒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問題是得不到以成吉思汗後人為主的蒙古汗國的承認,不可能團結起來共同伐明。
二、帖木兒有統一蒙古汗國的野心,滅亡伊爾汗國、滅亡西察合台汗國,攻打金帳汗國,事實俱在,蒙古各汗國看的清楚,成吉思汗家族不會讓非成吉思汗後人繼續做大。伐明需要經過天山南路,天山南北路地區正是東察合台諸汗國地面,帖木兒滅了統一汗國體系的西察合台汗國,已經結下了仇怨,受蒙元殘餘勢力支持的東察合台諸汗國不會讓帖木兒大軍順利通過,戰爭不可避免,戰爭減員必不可少。
三、穿越茫茫大漠、草原補給線綿長,途中消耗以及被劫不可避免,有可能難以為繼,如果縱兵搶掠必定及其沿途軍民的義憤,敵對狀態的補給線很可能被截斷。
四、突厥化了的軍隊與東方文化差異很大,軍事衝突與文化衝突合二為一,必然激起東方民族同仇敵愾。
五、成吉思汗西征面對的是不穩定的部落小國,被一一擊破,南征面對的是金、西夏、南宋割據政權,只打南宋成吉思汗的後人就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帖木兒面對的是統一的國力正在上升的大明帝國。
六、匈奴、突厥、蒙古大軍都是從正北面的蒙古草原南下的,路途相對較近,從西向東路途遙遠,歷史上還沒有西部異族入主中原的。唐朝時吐蕃夠強大了的,也僅只在隴右地區割據一段時間,秦帝國東征成功那是華夏民族內部的戰爭,而且都是相鄰國家,帖木兒要跨越不屬於自己的地盤遠征根本辦不到,只有首先統一了西域地區,兵鋒直擊隴右,才能直接與明帝國接戰,但是,殘餘的蒙古勢力不會讓他如願的。
七、攻打明帝國攻城戰必不可少,堅城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攻下的,曠日持久,只消耗兵力與糧草就是很大數目,日久生變,更何況作戰經驗豐富的朱棣必將全力抗戰,戰場將在長城西線爆發,明帝國雄厚的國力足於應對。
八、異族都是在中原王朝衰落的時候才入主中原的,中原王朝在強盛時都是反擊異族的入侵,進而控制之,漢武帝反擊匈奴,隋唐打擊突厥,即使是宋朝,也與異族打個平手,帖木兒攻打明朝不是時機,必敗無疑。
九、朱棣坐鎮北平長期與胡人打交道,懂得胡人的習性,發動靖難之戰獲得皇位,文治武功俱佳,多次深入大漠打擊殘元勢力,殘元勢力只有逃跑的份,如果帖木兒率領大軍入侵,正愁找不到對手呢。當時明帝國正在上升階段,帖木兒預料的明朝政局不穩便於打擊其實是假象,這一切都會在共同抗擊異族侵略中化解,因為剛推翻了異族蒙元的統治民眾不可能再接受一個異族統治,且這個異族是與華夏文化差異更大的異族,出現的局面是全民動員,共同對外,在朱棣的領導下打一場反侵略戰爭,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