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英雄史光柱:失去雙眼卻收穫了愛情 | 陽光歷史

 

A-A+

對越反擊戰英雄史光柱:失去雙眼卻收穫了愛情

2016年10月0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08 次

  「戰鬥英雄」史光柱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他還是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 盲人詩人」。而說到他的妻子張曉君,恐怕知道者寥寥。

  張曉君是一位漂亮的知識女性。80年代以來,她用中國婦女特有的忠貞、溫柔、執著和善良,與自己崇敬和鍾愛的人牽手走過了14個「三百六十五里路」,與失明的丈夫共同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愛情之歌。

  「我願做你的眼睛,陪你走過一生。」

  1984年,邊防戰士史光柱在參加保衛邊疆的作戰中身負重傷,雙目失明,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好女愛英雄。史光柱的英雄事跡通過媒體宣傳後,隨著「英雄熱」,來自大江南北的姑娘們的求愛信雪片般向史光柱飛來。一位名叫張曉君的北京姑娘寫的信最讓他感動,信中說:「我願做你的眼睛,陪你走過一生。」

  張曉君大學畢業,家住北京,擁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和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受環境的影響,她從小就崇拜軍人。史光柱的英雄事跡和報告,她不知從電視和報紙上看了多少遍,每一次都淚染衣襟。她深深感到:春天般的鮮花和掌聲總是暫時的,熱烈的「夏天」過後,生活的「冬天」會來臨。他的身邊,要有一個與他真心相愛能為他驅寒流、擋風雨的女人。

  不久,史光柱進京作報告。她立即打聽到報告團駐地,鼓足勇氣走進史光柱的房間。她一改往日的羞澀,不停地向史光柱問寒問暖,端茶遞水,言談舉止中透出北京姑娘特有的熱情和質樸。在她與史光柱交談時,一位報告團領導一直盯著她觀察。她一下來了脾氣:「你老盯著我幹嗎?」


  「你跟他談戀愛,我得好好把把關呢!」領導的解釋使曉君頓時覺得沉甸甸的,似乎這是全體軍人甚至全國人民的囑托。

  張曉君要嫁給一位盲人的消息傳出,親戚、朋友紛至沓來。有的說,憑你張曉君的條件,什麼樣的對象找不到,幹嗎非找個盲人,自己往火炕裡跳?有的勸她:「不要感情用事,到時有你哭不完的!」

  面對七嘴八舌的勸說議論,連十分中意張曉君的史光柱都為難了,張曉君卻堅定地告訴史光柱:「我願做你的眼睛,陪你走過一生!」

  1987年初,張曉君與史光柱攜手踏上了風雨同舟的人生航船。

  「我是你的枴杖,會伴你爬上理想的高峰。」

  史光柱一直喜歡文學,雙目失明後,寫詩搞創作成了他的追求與「享受」。深受感動的深圳大學領導決定,破格錄取他為該校中文系學生。捧著錄取通知書,史光柱既喜又憂。喜的是他實現了大學夢,憂的是他是個盲人又只有初中文化,4年內攻下本科,無疑是攀登一座高峰。

  史光柱畢竟是英雄,迎著困難上了。眼睛看不見,加上戰傷使雙耳聽力下降,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很多時候,都是下課後請同學幫助補課或借同學的筆記來「聽」。張曉君知道後,放棄了北京很好的工作趕到深圳,一邊打工,一邊做丈夫的「陪讀」。

  妻子的到來,使史光柱如在黑暗中見到了一片陽光。每天上課鈴一響,張曉君便攙扶著丈夫走進課堂,邊小聲解釋邊作筆記。晚上,她忙完家務又趕著為丈夫輔導功課。丈夫鼾聲響起時,她還在燈下預習或為丈夫整理筆記。

  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張曉君常常利用週末節假日陪同丈夫到校園外去體驗生活。史光柱生長在雲南偏僻的山區,童年是在山鄉的牛背上長大的,沒見過飛機、輪船是什麼樣。張曉君就竭盡想像力為他形容。史光柱想「見」大海,她就帶他來到大海邊傾聽海浪聲,觸摸和品嚐海水,讓他展開想像的翅膀。


  橄欖樹是什麼樣,史光柱腦子裡一片空白。張曉君專門帶他去見識,先給他形容橄欖樹的形狀,然後扶著他去撫摸樹身和樹葉。

  小片小片葉子

  散發小片小片憂傷

  小顆小顆果兒

  擺動小顆小顆惆悵

  小個小個鳥兒

  輕喚小朵小朵陽光

  後來,這首名為《心上的橄欖樹》的小詩獲得了「大鵬文學獎」並成為史光柱代表詩作之一。在張曉君陪讀的4年裡,史光柱實現了從初中生到大學生、從戰士到詩人的跨越,而張曉君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這期間,張曉君懷了孩子。從懷孕到分娩前一個月,張曉君都挺著日漸隆起的肚子,每天陪讀不止,成為學校一道風景線。孩子剛一斷奶,她就扔給北京的父母,回到丈夫身邊。在張曉君協助下,史光柱不僅學完了大學的全部課程,獲得了學士學位,還出版了兩本詩集。

  「我是一把傘,永遠為你遮風擋雨。」

  80年代末,一位「戰鬥英雄」的妻子因承受不了生活之苦,離開了雙目失明的丈夫。此時,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史光柱和他的妻子。他們擔心張曉君是否能永遠陪伴著英雄。張曉君陪伴丈夫在南方讀完大學,一家人就回到了北京。為了支持丈夫潛心創作,她獨自撐起一個家。做飯、洗衣、帶孩子,三四十公斤重的米袋、瓦斯罐,她一股氣從一樓扛到五樓。每次聽到妻子粗重的喘息聲,史光柱就特別內疚和難受。此時,張曉君總會學著丈夫寫詩時的語言道:「我是一把傘,永遠為你遮風擋雨。」那幾年,張曉君在一家飯店工作。為不影響照顧丈夫,她每天往返單位和家裡。行色匆匆的她多次被單車撞傷,有一次差點被汽車撞死,幾次騎車在冰雪路上摔傷。儘管這樣,家庭的超負荷運轉還是使她這個年年的先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她從無一點怨言。為讓丈夫生活得更好,張曉君又在社會上找了許多活,拚命地幹著。

  這些年,張曉君一家一直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史光柱至今保留軍籍,雖然是正團職,但工薪收入微薄。張曉君至今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北京的一些大商場,她從不敢涉足。為讓丈夫寬心,她多次「 騙」史光柱,將自己穿的僅值百十元的衣服說成幾百近千元的「名牌」。地方一些企業想用史光柱的名字生產名牌產品,均被史光柱斷然拒絕。他不願拿英雄形象和聲譽去換取經濟利益。針對一些人的「指責」,張曉君不但體諒丈夫,還和那些人「打嘴仗」。張曉君深深理解丈夫,尊重和支持他的選擇。她向丈夫表示:「既然嫁給了你,再窮再苦我都認了。」

  史光柱老家在雲南馬龍縣一個貧困的山村,入伍前父親就離開了人世。那年,聽說他在戰鬥中雙目失明,母親哭了3天 3夜,精神也從此恍惚起來,家庭生活一直困難。平時張曉君經常給婆婆寄生活補貼,手頭緊時,向朋友借也不中斷。史光柱弟弟的學費、生活費,她也全部承擔下來。每隔一兩年,張曉君就要陪丈夫回雲南看婆婆。貧困農村的髒亂是北京姑娘無法想像的,但她從不嫌棄。在婆婆家裡,她常常一住就是半個月,做飯、洗衣,為婆婆梳頭和忙其他家務,每天干個不停。鄉親們個個對她讚不絕口。

  為了丈夫的創作需求,她還經常陪丈夫深入邊防、海島、工廠、農村體驗生活。1997年夏天,張曉君陪同丈夫來到西藏采風。首次踏上雪域高原,環顧茫茫雪山草原,張曉君高興得像孩子一樣,不停地給丈夫介紹這介紹那。可沒過多一會兒,她就頭疼、胸悶,全身冒虛汗。別人告訴她,這叫高山反應,得好好躺幾天,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她卻告誡自己:「關鍵時候,不能趴下!」

  在海拔4500米氣候異常惡劣的那曲,身體虛弱又勞累過度的她上吐下瀉,面如土色,一下車就「雙管齊下」---打吊針、輸氧。為了照顧丈夫,不耽誤採訪,她在衛生所躺了半天,便拔掉針頭,一手拎著氧氣袋,一手拿著採訪機,開始協助丈夫工作。高原之行,給了史光柱巨大的創作動力。回到內地後,他利用夫妻倆的採訪成果,創作了一部20萬字的紀實散文集《藏魂地天》。去年4月,當這部作品集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史光柱聯想起妻子為他付出的一切,百感交集地為妻子寫下一首詩:

  你是我生存的銀行

  我天天向你借貸

  大概這一輩子也還不清

  我常想

  我為大地獻出了光明

  為何讓你也承受黑暗

  愛人啊有你

  我遠離沙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