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如何戰勝恭親王奕䜣的?奕䜣與慈禧之爭
在咸豐皇帝去世以後,奕?便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聯合起來,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奕?和兩宮聯手,一舉擊潰了肅順等人的勢力。兩宮太后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權力;奕?被封為議政王,出任軍機揆首,監管總理各國事物衙門,以及擔任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領神機營、稽查弘德殿一切事物等要職。
辛酉政變後,慈禧意欲獨攬朝政,而奕?沒有把深宮中的兩個嫂子---兩個女人,放在眼裡,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宮中呈現出了兩雄並立之勢,在權力慾的誘惑下「同盟」已經出現了裂痕。
奕?自從掌握軍政大權以後,一面不斷取媚於外夷,一面全力圍攻太平天國的起義軍,終於攻陷天京,將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鎮壓了下去。奕?「安外攘內」的策略讓軍機處的人對他都很恭維,洋人對他也很賞識,他在得意中也不再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裡。
愛新覺羅·奕訢
而慈禧是個權力慾極強的女人,她絕不會容忍奕?獨攬大權,奕?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記恨,終於產生了要剪除奕?的決心。而此時的奕?並沒有感到危險,他在得意之時的言談舉止,任人行事未免粗疏而授人以把柄。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終於等來了奕?出錯的時機。不過,這一次並非奕?出錯,而是本非安分之徒的新復翰林院編修署日講官蔡壽祺看準了奕?,慈禧矛盾日漸尖銳,頗有幾分以頭顱為賭注的政治流氓氣味,切中慈禧而上奏參劾奕?。這一參劾,觸發了慈禧與奕?圍繞權利分配的宮廷鬥爭。蔡壽祺的參劾共八條,列舉了奕?貪墨、驕縱、攬權、徇私四大罪狀。但是,蔡壽祺所列舉奕?的四大罪狀均無實際根據可查,全是由「疑慮」、「猜疑」、「疑惑」而頂,卻又極富煽動性。所以,蔡壽祺的奏折一上,兩宮震怒,諸臣惶惶,奕?雖氣憤而不知所措。
關於蔡壽祺參劾奕?一案,在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祺祥故事》都有生動的描述。而李慈銘,王闓運二人皆為當時權貴的座上客,故其記載應該是比較真實,絕非一般野史那樣的捕風捉影。據《越縵堂日記》記載:
傳是日王(即議政王奕?)進見,太后謂王曰:「有人劾汝!」示以折。王不謝,固問:「何人?」慈禧言:「蔡壽祺。」王失聲曰:「蔡壽祺非好人!」欲逮問之。兩宮怒甚,即召見大學士周培祖、瑞常、吏部尚書朱風標、戶部侍郎吳廷棟、刑部侍郎王發桂、內閣學士桑春榮、殷兆鋪等,垂淚諭臣曰:「王植黨擅政,漸不能堪,欲重治王罪!」
慈禧利用蔡壽祺這一參劾,假小皇帝之名,親書諭旨,著革去奕?一切差使,並善後安排諸大臣和親、郡王替代奕?諸職。於此,可見慈禧欲打擊奕?之決心和手段。
但是,奕?也決非一下子就可能打倒的。慈禧假皇帝名義的諭旨頒發後,惇親王奕惇立即進折為奕?申辯,五天後又有醇親王奕譞上折為恭親王請命;通政使王拯、御史孫異謀亦各具折,均請「酌賞錄用,以觀後效」。此後,諸親王、大臣亦紛紛上疏,朝廷輿論一時間指皆斥蔡壽祺而傾向奕盉。慈禧眼見事態急轉直下,欲重治奕?根本不可能,不得不偃旗息鼓,收兵作罷。於是,奕?復被錄用,只是被撤去了議政王銜;奕?於兩宮召見時亦假惺惺地灑下了一把辛酸淚。至此,紫禁城內持續了39天之久的一場政治風波始告平息。
此次奕?與慈禧的權力之爭,就奕?而言,是極盡全力應付了一場突然襲擊;而慈禧的行事又未免草率荒唐。慈禧實在是低估了奕?的實力及其影響;奕?畢竟是小皇帝載淳的堂堂皇叔,參與朝政多年,於朝野上下樹老根深,黨羽眾多,又建有匡扶社稷之功,且有外國侵略勢力做靠山,絕非旦夕可以動搖者。所以,任憑慈禧的「殺手鑭」威力再大,也不可能輕易就將奕?打倒。
奕?和慈禧的這番權力較量,畢竟還是以慈禧的小勝而告結束的。奕?被免去了議政王銜,促使他認識到不可太為張揚,因而此後也有所收斂;他還認識到只可與慈禧較量而不可觸怒慈安,否則會造成兩宮合力同心之險局。此後,奕?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亦不忘伺機反擊,同治八年誅殺慈禧寵信太監安德海,即是奕?吸取此次教訓,利用慈安而達到目的的。
在此之後,雖然慈禧始終把加強個人的獨裁權力放在第一位,而奕?也並未伏首甘伏,雙方的權力之爭波瀾起伏,幾起幾落,一直持續了近二十年。慈禧一直在尋找狠狠打擊奕?的新的時機。光緒十年(1884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中法之間已不可避免地將要發生戰爭。慈禧立即抓住這一時機,假公事而洩私憤,以奕?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並且改組軍機處。至此,慈禧的統治地位大大鞏固。雖然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慈安太后無意政事,慈禧便開始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