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趙頊簡介 倡導變法中興國勢的宋神宗 | 陽光歷史

 

A-A+

宋神宗趙頊簡介 倡導變法中興國勢的宋神宗

2016年08月10日 宋朝皇帝,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88 次

  宋神宗簡介: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趙仲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後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穎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

  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神宗即位後,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稅、保馬等新法相繼出籠。新法幾乎涵蓋社會的各個方面,惟操之過急,利弊互見。北宋學者陸佃說:「造元豐間,積票塞上,蓋數千萬石,而四方常平之錢,不可勝計」,當時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7億畝,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

  但是變法受到守舊派激烈的反對,朝中的司馬光、范鎮、趙瞻紛紛上書陳述對新法的不滿,司馬光與呂惠卿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爭辯,新法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直到司馬光盡罷新法為止。此一時期,面臨朝廷和後宮的雙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高太后更是對神宗說:「王安石是在變亂天下呀!」,岐王趙顥也從旁勸說神宗應該遵從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煩意亂,怒斥歧王說「那你來當皇帝好了」,岐王誠惶誠恐,失聲痛哭。

  與西夏的關係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圖一舉殲滅羌夏。王韶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厥後兵不敢用於北,而稍試於西,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抱憾而歿,得年37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啟用人才

  據《宋史》記載,趙頊自幼「好學請問,至日晏忘食」。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讚賞。 一世一生文章網

  神宗即位時,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至治平二年(1065年)虧空已達1570多萬。廣大農民由於豪強兼併,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神宗沒有氣餒,力圖「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表現出「勵精圖治,將大有為」,「奮然將雪數世之恥」的政治氣概。

  趙頊在即位之前已聞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負和才能,並「由是想見其人」,因此即位不數月,就讓王安石出任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召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寄以治國安邦的厚望。神宗對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滿。宰相韓琦執政三朝,本該輔佐新帝,有所作為,然而見神宗提拔新人,卻堅辭相位,出判相州。神宗問:「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韓琦說:「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表明了他反對王安石執政的態度。

  元老重臣富弼在罷相位時,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薦了文彥博。對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對,或以默然置之,堅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當朝大臣如參知政事吳奎、御史中丞呂誨、參知政事唐介、侍讀孫固等也都以王安石「護前自用」、「論議迂闊」、「狷狹少容」等為理由,極力反對王安石為相。面對種種阻撓,神宗不以為然,力排眾議,於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果斷地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委以重任,從而揭開了變法圖治、富國強兵的序幕。

  推行新法

  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還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中,神宗聽從王安石的推薦,進一步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這些人都有一定的實際才幹,對於協助王安石擬定和貫徹新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新法逐漸出台、實施,但是馬上遭到朝內外一批守舊勢力的攻擊。他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在朝議紛紛面前,神宗雖曾一度猶豫,但終不為所動。至於學術、道德上的爭論,神宗則認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他講求道德與功名並重,對守舊勢力反對變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甚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釋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張,並繼續支持新政。在王安石與守舊勢力的鬥爭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後罷退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穎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鏐、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范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相反,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進一步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權力,於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後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