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與潘美的真實關係:潘美與楊業究竟有無恩怨? | 陽光歷史

 

A-A+

楊業與潘美的真實關係:潘美與楊業究竟有無恩怨?

2016年08月01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632 次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戲劇或小說中又名楊繼業,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代州判官,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北宋開國名將。父親潘瞞。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當過軍校。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謚號武惠。

  故事傳說裡,潘楊兩家恩怨重重,潘美必欲置楊業於死地。事實究竟如何呢?

  楊業與潘美是因為抗遼的共同需要才走到一起的。五代末年,周世宗曾收復過燕雲十六州中的瀛、莫兩州。979年,宋太宗打下太原之後,豪情大增,準備趁勢收復其餘各州,但因兵馬連續征戰過於疲憊,在逼近幽州之時,已是強弩之末,被遼兵大敗,北方邊境形勢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

  楊業與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於邊事,洞曉邊情。為了加強北部邊防的力量,宋太宗將他調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隸屬大將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當時是抗遼前線。楊業與潘美大約相當於前線指揮官和邊防總司令的關係,小說故事裡描述的先鋒與元帥的關係也算靠譜。

  宋太宗做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979年冬天。楊業於979年8月歸宋,11月即轉任邊防。這年冬天,山西北部的天氣異常寒冷,潘美與楊業的關係也微微帶著股寒意。一個是戰功赫赫的邊防總司令,一個是剛剛歸順急於譜寫老兵新傳的前線指揮官,不同的出身、地位,不同的經驗、閱歷,使得兩個人的合作令人期待,也充滿懸念。

  979年宋軍征遼失敗,助長了遼軍的氣焰,他們不斷地南侵,宋軍形勢非常被動。宋軍雖然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但對陣野蠻剽悍的遼軍卻沒有什麼經驗。楊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邊境情況非常熟悉,無論地理、民俗、敵情,都算得上瞭如指掌,雖然已是50多歲的老人,但英勇不減當年。傳說楊門七子個個勇猛非凡,儘管史料無法證實這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楊延玉、楊延昭兩個孩子經常追隨楊業一同作戰。

  應該說潘楊最初的合作是成功的,這從雁門關一役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宋軍在潘美和楊業的率領下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雁門關地處代州北面雁門山的斷崖絕壁間,道路曲折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雁門關一役恐怕是楊業歸宋後最傑出的表現。

  楊業與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於邊事,洞曉邊情。為了加強北部邊防的力量,宋太宗將他調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隸屬大將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當時是抗遼前線。楊業與潘美大約相當於前線指揮官和邊防總司令的關係,小說故事裡描述的先鋒與元帥的關係也算靠譜。

  宋太宗做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979年冬天。楊業於979年8月歸宋,11月即轉任邊防。這年冬天,山西北部的天氣異常寒冷,潘美與楊業的關係也微微帶著股寒意。一個是戰功赫赫的邊防總司令,一個是剛剛歸順急於譜寫老兵新傳的前線指揮官,不同的出身、地位,不同的經驗、閱歷,使得兩個人的合作令人期待,也充滿懸念。

  979年宋軍征遼失敗,助長了遼軍的氣焰,他們不斷地南侵,宋軍形勢非常被動。宋軍雖然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但對陣野蠻剽悍的遼軍卻沒有什麼經驗。楊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邊境情況非常熟悉,無論地理、民俗、敵情,都算得上瞭如指掌,雖然已是50多歲的老人,但英勇不減當年。傳說楊門七子個個勇猛非凡,儘管史料無法證實這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楊延玉、楊延昭兩個孩子經常追隨楊業一同作戰。

  應該說潘楊最初的合作是成功的,這從雁門關一役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宋軍在潘美和楊業的率領下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雁門關地處代州北面雁門山的斷崖絕壁間,道路曲折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雁門關一役恐怕是楊業歸宋後最傑出的表現。

  公元980年3月,十萬遼軍進犯雁門關,當時鎮守代州的楊業只有幾千兵馬,雙方力量相差懸殊。危急時刻,老將軍沒有慌亂,憑著對地形的熟悉和過人的膽識,親率少量騎兵從代州北面西陘寨出發,抄小路直逼雁門關北口,從遼兵背後突然殺出。遼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宋軍有如此奇妙的一招,一時間陣腳大亂。潘美與楊業合擊遼軍,大獲全勝,遼軍損失慘重。駙馬蕭多羅當場斃命,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被活捉。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雁門關一戰對宋朝來說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自979年以來,宋軍對遼作戰一直處於頹勢,遼兵屢屢南侵騷擾河北、山西一帶,宋軍束手無策。雁門關一戰之後,遼兵有所忌憚,不敢輕易發動進攻,雙方的局面暫時穩定下來。

  雁門關戰役的勝利固然源於楊業的有勇有謀,也得益於主帥潘美的密切配合,否則僅憑楊業的數百騎如何抵得過遼國十萬大軍?過分誇大楊業的功勞不夠客觀,主帥潘美也是功不可沒。作為北漢降將,雁門關一戰既是揚名也是正名的機會,雁門關大捷的消息傳到開封,宋太宗很是高興,提拔楊業為雲州(大同)觀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觀察史是一個正五品的官階,楊業等於升了一級。

  楊業是北漢降將,說白點就是外來戶,他的聲望上升很容易引起朝中大臣以及習慣勢力的另眼相看。史書上記載,防守邊境的主將因此妒忌他,向皇帝打報告,說他的壞話。宋太宗看了之後並不在意,也不追問,只是將奏折轉交給楊業,讓他自己看。

  究竟是誰說的,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有人據此推測,潘美很可能打了楊業的小報告。這種指責經不起推敲,根據事實分析,潘美打小報告的可能性為零。

  其一,潘美用不著嫉妒楊業。他自己因邊事屢受封賞,在此期間被封為代國公,隨後改封忠武軍節度使,又加封韓國公。楊業只不過被提拔為正五品的觀察史,兩人地位相差懸殊,楊業威脅不到潘美,他犯不著嫉妒楊業。再者,潘美從無上書譖謗他人的歷史,他也沒有這個必要。他與楊業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處置邊事諸般順利,屢傳捷報,雁門關大捷是最好的詮釋。

  其二,潘美是兩朝重臣,根正苗紅,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隊威信很高,又是楊業的頂頭上司,若對楊業有什麼不滿,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著避近就遠,驚動到皇帝那裡。

  其三,打小報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應該不會將報告轉給楊業。試想,潘美與楊業是正帥和副帥,皇帝這樣做不明擺著挑撥雙方矛盾嗎?將帥不和是軍中大忌,宋太宗是馬上皇帝,還算英明,國家正值用人之際,他怎麼會把將帥放在一個籠子裡,鼓動他們自相殘殺呢?

  其一,潘美用不著嫉妒楊業。他自己因邊事屢受封賞,在此期間被封為代國公,隨後改封忠武軍節度使,又加封韓國公。楊業只不過被提拔為正五品的觀察史,兩人地位相差懸殊,楊業威脅不到潘美,他犯不著嫉妒楊業。再者,潘美從無上書譖謗他人的歷史,他也沒有這個必要。他與楊業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處置邊事諸般順利,屢傳捷報,雁門關大捷是最好的詮釋。

  其二,潘美是兩朝重臣,根正苗紅,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隊威信很高,又是楊業的頂頭上司,若對楊業有什麼不滿,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著避近就遠,驚動到皇帝那裡。

  其三,打小報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應該不會將報告轉給楊業。試想,潘美與楊業是正帥和副帥,皇帝這樣做不明擺著挑撥雙方矛盾嗎?將帥不和是軍中大忌,宋太宗是馬上皇帝,還算英明,國家正值用人之際,他怎麼會把將帥放在一個籠子裡,鼓動他們自相殘殺呢?

  打小報告的人,十有八九是那些既嫉妒楊業又拿楊業無可奈何的人,宋太宗將報告轉給楊業,也是希望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退一步講,即使是潘美打的小報告,也算不得什麼。宋朝是鼓勵互相揭發的,准許「風聞彈人」,不一定有真憑實據,且不必負太多的責任,目的在於加強監督,使官員時刻警醒,不敢胡作非為。臣僚們互相告發彈劾是常有的事,御使每月必須奏事一次,如上任百日而無糾彈就要受到處罰。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彈人或者被彈都是正常的事,根本用不著大驚小怪,如果長期沒人搭理反而很可悲。後人不必以是否彈劾過別人論忠奸。事實上,經常上書彈奏的大臣,往往都是剛直不阿、仗義執言的忠臣。

  至於那些議論楊業的奏折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一則可能都是些無關輕重的事,另一可能是涉及國家機密不便洩露。不過,楊業對此是心知肚明。因為宋太宗派人把報告送往代州,讓楊業親自觀看。

  宋太宗此舉,固然拉近了與楊業的關係,使得楊業能夠死力效忠,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邊將的矛盾心照不宣。如果潘美真打了楊業小報告的話,潘楊矛盾便算是就此結下了。但歷史並沒有記錄潘楊之間有什麼明顯的矛盾,編撰故事的寫手們也覺得潘楊矛盾波瀾不驚,如果就此認定潘美是害死楊業的兇手,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楊家將故事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不斷把潘楊兩家的矛盾恩怨前移和後拉。明代小說稱,北宋在進攻北漢時,潘美曾被楊業之妻射了一箭,自此他常思報仇。劉蘭芳的評書又加上了楊七郎力劈潘美的兒子潘豹等情仇恩怨,故事中寫道:

  有了這些鋪墊,潘美陷害楊家、公報私仇顯得更為可信,不再是那麼無緣無故,奸臣就這樣誕生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若沒有虛構的故事,潘美陷害楊業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潘楊故事被虛構到這種程度,早已超出了歷史範疇,屬於藝術再創作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