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為何急忙全力爭奪東北?
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一方針的核心,就是不惜放棄南方根據地,將部隊北移,以便集中10餘萬主力完全控制熱、察兩省,並爭取控制東北。
戰事初起——14萬國民黨軍海、空運送,11萬中共軍隊千里長征
中國東北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據美、英、中三國簽署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150萬人進入東北及熱河、察哈爾地區,迅速擊敗了橫行一時的日本關東軍。
14日,日本正式宣佈投降。22日,蘇軍佔領東北全境。在蘇軍佔領和撤出東北以後,國共兩黨都把控制東北作為戰略決策的成敗關鍵,深知誰在東北站住腳,誰就能保住華北、華中,由此鬥爭愈演愈烈。
蘇聯對於如何處理東北事後問題,進退維谷。一開始,蘇聯允許冀東曾克林部隊進駐瀋陽,與蘇軍共同接管瀋陽治安,同時向中共軍隊轉交了大批關東軍的武器裝備。
此時美國積極幫助運送國民黨軍隊搶佔東北,特別是美軍從9月起先後在塘沽、秦皇島等地登陸,蘇聯擔心東北會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希望中共能佔據熱、察兩省,給國民黨政府接收東北設置障礙。
同時受中蘇條約所限,蘇聯又擔心有可能捲入中國內戰而與美國發生衝突,於是在蘇軍撤退前5天允許國民黨軍隊空運至瀋陽、長春等東北各大城市。
蘇聯佔領東北,國民黨在東北無一兵一卒,為中共軍隊搶先進入東北造成有利的契機。為了打破國民黨獨佔東北的企圖,中共決定利用這"千載一時之機",派遣大批幹部和軍隊先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中小城市和交通線。最先進入東北的,是周保中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隊。接著,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等,分別受命率部開赴東北。
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一方針的核心,就是不惜放棄南方根據地,將部隊北移,以便集中10餘萬主力完全控制熱、察兩省,並爭取控制東北。同時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
11月初,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彭真、羅榮桓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至11月底,從各解放區和延安調往東北2萬名黨政幹部和11萬部隊,勝利完成了進軍東北的戰略任務,毛澤東稱之為"又一個幾千里的長征"。
與此同時,為了推遲國民黨軍進入華北、東北,爭取全部佔領熱、察,中央軍委部署各野戰部隊,自10月起,以控制平漢、平綏、津浦和同蒲4條鐵路幹線為中心,開始了堅決保衛解放區的自衛反擊作戰。在綏遠戰役中,晉察冀、晉綏解放區殲滅國民黨軍1.2萬餘人。在邯鄲戰役中,消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迫使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八軍軍長高樹勳率部舉行起義;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等放下武器。
國民政府把"接收"東北當做戰後最大的目標和最迫切的工作。在美軍的支持和蘇軍的協助下,國民黨繼續大量進兵東北和熱河,至1945年9月,美軍運送到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已達14萬人。按照中蘇條約,東北將交給國民黨軍隊接收,自11月起,國民黨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營口、本溪,接收了長春、瀋陽、哈爾濱3個大城市。
針對國民黨大量增兵東北,來勢洶洶,中共獨佔東北已不可能,由此改變計畫,提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決定退出大城市,爭取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創造鞏固的根據地。12月28日,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明確提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根據地基礎。"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作長期艱苦的鬥爭,否則"我們就有可能站不住腳"。
政治較量——中共中央一度認為,從此走上和平民主建設新階段
政協會議是在重慶談判中,由中共代表提議,國民黨政府同意而召開的。國民黨政府主張立即召開政協會議,而中共堅持必須立即停止進兵,制止內戰,再舉行政協會議。
此時,中國民主同盟等各民主黨派,紛紛表明自己的建國主張,積極地開展政治活動,表現出空前的參政熱情。他們反對內戰,反對獨裁,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希圖在中國建立一個英美式的自由獨立的民主國家。
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青年學生、民主黨派和知識界,掀起了一場反內戰、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在國民黨製造了昆明「一二·一」慘案後,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反內戰運動,席捲了整個國民黨統治區。
蘇聯佔領東北,國民黨在東北無一兵一卒,為中共軍隊搶先進入東北造成有利的契機。為了打破國民黨獨佔東北的企圖,中共決定利用這"千載一時之機",派遣大批幹部和軍隊先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中小城市和交通線。最先進入東北的,是周保中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隊。接著,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等,分別受命率部開赴東北。
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一方針的核心,就是不惜放棄南方根據地,將部隊北移,以便集中10餘萬主力完全控制熱、察兩省,並爭取控制東北。同時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
11月初,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彭真、羅榮桓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至11月底,從各解放區和延安調往東北2萬名黨政幹部和11萬部隊,勝利完成了進軍東北的戰略任務,毛澤東稱之為"又一個幾千里的長征"。
與此同時,為了推遲國民黨軍進入華北、東北,爭取全部佔領熱、察,中央軍委部署各野戰部隊,自10月起,以控制平漢、平綏、津浦和同蒲4條鐵路幹線為中心,開始了堅決保衛解放區的自衛反擊作戰。在綏遠戰役中,晉察冀、晉綏解放區殲滅國民黨軍1.2萬餘人。在邯鄲戰役中,消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迫使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八軍軍長高樹勳率部舉行起義;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等放下武器。
國民政府把"接收"東北當做戰後最大的目標和最迫切的工作。在美軍的支持和蘇軍的協助下,國民黨繼續大量進兵東北和熱河,至1945年9月,美軍運送到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已達14萬人。按照中蘇條約,東北將交給國民黨軍隊接收,自11月起,國民黨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營口、本溪,接收了長春、瀋陽、哈爾濱3個大城市。
針對國民黨大量增兵東北,來勢洶洶,中共獨佔東北已不可能,由此改變計畫,提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決定退出大城市,爭取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創造鞏固的根據地。12月28日,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明確提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根據地基礎。"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作長期艱苦的鬥爭,否則"我們就有可能站不住腳"。
政治較量——中共中央一度認為,從此走上和平民主建設新階段
政協會議是在重慶談判中,由中共代表提議,國民黨政府同意而召開的。國民黨政府主張立即召開政協會議,而中共堅持必須立即停止進兵,制止內戰,再舉行政協會議。
此時,中國民主同盟等各民主黨派,紛紛表明自己的建國主張,積極地開展政治活動,表現出空前的參政熱情。他們反對內戰,反對獨裁,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希圖在中國建立一個英美式的自由獨立的民主國家。
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青年學生、民主黨派和知識界,掀起了一場反內戰、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在國民黨製造了昆明「一二·一」慘案後,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反內戰運動,席捲了整個國民黨統治區。
《雙十協定》簽訂後,毛澤東返回延安,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繼續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進行談判。1946年1月10日,雙方代表簽署了《停戰協定》。停戰令的頒布,使持續3個多月的局部性內戰停息下來,國內出現暫時的和平局面,這給長期處於戰亂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也為政協如期舉行掃清了道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一時還樂觀地認為,「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
《停戰協定》公佈的當天,各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同盟、無黨派人士,共38人。中共出席代表是: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後秦邦憲代)、吳玉章、陸定一、鄧穎超7人。
政協在舉行4次大會後,轉入對改組政府、施政綱領、軍事問題、國民大會、憲法草案5個問題的分組協商,草擬方案。會議充滿了獨裁與民主的對立和鬥爭,鬥爭的焦點仍是「國家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在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下,經過激烈交鋒和妥協讓步,最終達成《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案》共5項協議,通過了為實現擴大國民政府基礎和接著改組政府的若干程序和步驟。
政協會議於1月31日閉幕,歷時22天。這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國共兩黨的一場比重慶談判更大的政治較量,實質上是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治制度和反人民內戰政策的挑戰與否定。會議通過的各項決議,是全國人民和社會各方面為建立國內和平而努力的重要成果。
政協決議雖然還不是中共所主張的新民主主義綱領,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符合全國人民的和平民主願望。所以周恩來在閉幕式上致詞說: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各項決議,證明會議得到極大的成功。
在中共表示堅決履行各項決議的同時,國民黨卻處心積慮地破壞。3月,國民黨召開二中全會,首先推翻了政協會議關於修改憲法原則和政府組織的協議。接著,國民黨又舉行國民參政會四屆二次會議,完全否定了政協的各項決議。在政協開會期間和會後,國民黨在重慶連續製造了滄白堂事件和較場口事件,以及搗毀《新華日報》和《民主報》營業部,這種倒行逆施,無疑給脆弱的國內和平局面蒙上了陰影。
補白:中共中央曾想搬遷到淮陰
在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共產黨曾經對全國和平充滿了期待,還認真安排了全國和平後的準備工作,甚至想把中共中央駐地從延安遷到江蘇淮陰。
根據王樹增所著《解放戰爭》一書講述,政治協商會議閉幕式之前,周恩來帶著所有的協議趕回延安,毛澤東親自迎接。當晚,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
共產黨領導人的樂觀心境,突出表現在他們初步商定了參加未來聯合政府的人選:毛澤東、朱德、林伯渠、吳玉章、劉少奇、張聞天和周恩來。會議甚至還討論了中共中央搬遷的問題,也就是說準備從偏僻的延安搬到富庶的江南去——搬遷地點是江蘇淮陰。
《周恩來年譜》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當時的中央會議還研究了新四軍第五師撤到華中、恢復交通、東北問題、在行政院力取得三分之一名額、中央要考慮搬遷的問題。」
《毛澤東年譜》中也提到:二月二日,「中共中央致電陳毅,指出必須鞏固華中現有地區,因中央機關將來可能遷淮陰辦公。」
在中共表示堅決履行各項決議的同時,國民黨卻處心積慮地破壞。3月,國民黨召開二中全會,首先推翻了政協會議關於修改憲法原則和政府組織的協議。接著,國民黨又舉行國民參政會四屆二次會議,完全否定了政協的各項決議。在政協開會期間和會後,國民黨在重慶連續製造了滄白堂事件和較場口事件,以及搗毀《新華日報》和《民主報》營業部,這種倒行逆施,無疑給脆弱的國內和平局面蒙上了陰影。
補白:中共中央曾想搬遷到淮陰
在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共產黨曾經對全國和平充滿了期待,還認真安排了全國和平後的準備工作,甚至想把中共中央駐地從延安遷到江蘇淮陰。
根據王樹增所著《解放戰爭》一書講述,政治協商會議閉幕式之前,周恩來帶著所有的協議趕回延安,毛澤東親自迎接。當晚,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
共產黨領導人的樂觀心境,突出表現在他們初步商定了參加未來聯合政府的人選:毛澤東、朱德、林伯渠、吳玉章、劉少奇、張聞天和周恩來。會議甚至還討論了中共中央搬遷的問題,也就是說準備從偏僻的延安搬到富庶的江南去——搬遷地點是江蘇淮陰。
《周恩來年譜》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當時的中央會議還研究了新四軍第五師撤到華中、恢復交通、東北問題、在行政院力取得三分之一名額、中央要考慮搬遷的問題。」
《毛澤東年譜》中也提到:二月二日,「中共中央致電陳毅,指出必須鞏固華中現有地區,因中央機關將來可能遷淮陰辦公。」
和平已死——馬歇爾「調處」失敗,全面內戰爆發
1945年11月,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宣佈辭職,前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以總統特使的身份赴華「調處」國共爭端。其真實目的是,借「調解」為名,從各方面加強蔣介石的力量,使中國在實際上變為美國的附庸國家。
在馬歇爾使華的同一天,杜魯門總統發表《美國對華政策聲明》,呼籲國共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召開由主要政黨代表參加的國民大會,用和平協商的辦法達到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的統一。
美國一面「調處」國共爭端,一面卻只承認國民黨政權為中國的唯一的合法政府。這種政策只能助長國民黨企圖以武力擊毀中共的囂張氣焰,絲毫無助於內戰的真正解決。
為調解停戰,1946年1月5日,由國民黨政府代表張群(後為張治中)、中共代表周恩來、美國政府代表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在美國的撮合下,1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
為執行停戰令,國、共、美3方在北平(今北京)設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由國民黨軍令部第二廳廳長鄭介民、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美國駐華代辦羅伯遜3委員組成,下設若干執行小組,分赴各衝突地點進行「調處」。
停戰令生效後,中共停止一切向對方攻擊的行動,提出「練兵、減租、生產」3項中心工作。而國民黨根本就不打算去履行協定,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於停戰令未下前「佔領有利地點」、「搶佔戰略要點」。國民黨軍在熱河、河北、晉綏、山東、蘇北、河南等地,不斷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形成「關外大打,關內小打」的局面。
在停戰談判期間,中共已放棄獨佔東北的設想,承認國民黨有權接收東北主權,主張用和平方法解決東北問題,力求國民黨承認我黨在東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條件下與國民黨合作。然而,國民黨想單獨控制東北的企圖已決,拒不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合法地位,致使國共兩軍在東北的衝突規模越打越大。
國共兩黨一面談判停戰,一面在東北大打。為解決東北停火,「三人小組」幾經周折,於3月下旬簽訂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軍調處決定派遣執行小組前往瀋陽,調處東北衝突,監督停火。但停戰協議對國民黨沒有任何的約束力,美軍繼續為國民黨向東北增運軍隊,中共軍隊乘機佔領長春、哈爾濱,東北時局全面惡化。
5月初,在蘇聯紅軍全部撤離東北(大連除外)後,大規模的內戰在東北爆發,國民黨軍相繼攻佔四平、長春、永吉(今吉林)等城市。6月初,蔣介石、周恩來、馬歇爾達成東北停戰協議,決定在東北休戰15天,至6月21日,又將休戰期限延長至6月30日。
就在休戰期內,6月26日,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撕毀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以30萬兵力悍然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挑起了全面內戰,馬歇爾的「調處」以失敗而告終。中共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決心徹底粉碎蔣介石大規模的進攻。
補白:中原突圍——6月26日的演出
1946年3月,周恩來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國民黨軍將在5月到9月間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在周恩來的堅持下,馬歇爾派出軍調處三人小組前往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6月10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上講話時說:「今天以前,我是主張政治解決的,可現在我必須放棄政治解決了,已經給他們(共產黨人)15天的反省期限。」23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同意突圍的電報。
根據《解放戰爭》一書披露,6月26日晚,軍調執行小組成員觀看文藝演出的時候,中原軍區部隊秘密集結後開始突圍,並調來鄂東獨立旅的兩個連和警衛排換防宣化店。但是演出結束後,國民黨代表提交了一份「據瞭解共軍正在集結突圍」的備忘錄,共產黨代表當即否決。接著,美方代表提出要見李先念,此時,李先念已經離開宣化店15公里了。共產黨代表以李將軍身體欠佳已經休息為由予以周旋。李先念接到報告後,立即策馬連夜趕回。
27日一早,美方代表看見中原軍區司令部裡的士兵仍在操練,而李先念躺在床上,認為情況一切正常。代表身影剛一消失,李先念再次上馬飛馳而去。
28日,鄂東獨立旅政委張體學繼續與軍調執行小組成員打了麻將,唱了豫劇。當日傍晚,在宴會進行到高潮的時候,張體學站起來宣佈:鑒於國民黨軍屢屢踐踏停戰協議,甚至準備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我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已經被迫撤離宣化店。宴會當即就散了。張體學率領鄂東獨立旅迅速離開宣化店。而軍調執行小組也在中原軍區一位營長的護送下乘坐汽車駛往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