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奇事:揭秘漢朝富人區緣何會位於皇帝墓旁?
墳墓,乃死者所居。一般人都有貪生怕死的念頭,視墓園為不吉不潔、陰森可怖之地,避之唯恐不及。買房置地,一定會盡量遠離墓園。有人可能會舉出一些反證,例如澳門特區有幾個墓園位於市區內,緊挨著居民樓(當地人戲稱其為「夜總會」,有「東洋夜總會」「西洋夜總會」之分),再如日本一些大城市近年出現了位於居民大樓頂部的公共墓園。這些墓園,或者是當年並不挨著居民區,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或者是土地資源緊張,地面墓園成本太高等原因造成的。總之,都有其不得已的成分。當今的房地產銷售中,有以距離繁華商業街較近交通便利、毗鄰大中學校有人文底蘊、窗外有湖景水景海景等等吸引買家投資者的,未見有以地近某著名陵園祭掃方便為噱頭者。
但是,中國古代,就有跟今天截然不同的情況。比如說漢朝,只有高級官員、超級富豪,才有資格把家安在陵墓附近。一般人想要住在那裡?根本沒門!
讀過唐詩的人都知道,裡邊反覆出現一個「高尚社區」的名字:五陵。那裡的人,非富即貴。他們性情豪爽,出手闊綽,生活風流。用今天的話說,遍地是「高富帥」。請看:李白《白馬篇》「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儲光羲《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五陵貴公子,雙雙鳴玉珂」;杜甫《錦樹行》「…五陵豪貴反顛倒,鄉里小兒狐白裘。生男墮地要膂力,一生富貴傾邦國。莫愁父母少黃金,天下風塵兒亦得」,《秋興八首》之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張碧《遊春引》「五陵年少輕薄客,蠻錦花多春袖窄」;李紳《柳》「愁見花飛狂不定,還同輕薄五陵兒」;韋莊《少年行》「五陵豪客多,買酒黃金賤」,等等。
那麼,唐詩中的「五陵」,究竟在哪裡呢?在漢唐都城長安附近,距離長安城約四十公里。
五陵,因漢朝五位皇帝死後埋葬在那裡而得名。它們是: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漢景帝劉啟的陽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和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漢朝因陵設邑,也叫五陵邑;因為地勢高敞,也叫武陵原(塬)。唐詩中的「五陵」,用的既可以是本義,指皇陵區,也可以是比喻義,指達官貴人和富豪的聚居區。
移民以充實陵邑之事,秦始皇時已經有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曾遷徙三萬戶人家到陵區居住。但在皇帝陵墓旁邊建富人區的主意,應該是漢高祖時一個叫劉敬的郎中最早提出來的。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劉敬上書提出將關東地區二千石以上高官和擁有巨額財富的富豪大地主舉家遷往關中侍奉長陵的建議,被劉邦採納並付諸實施。後來,漢武帝等循例而行,不斷將高官富豪遷徙至自己建設中的陵園旁邊。以漢武帝為例,《漢書·武帝紀》中就記載了三次大規模的皇陵移民事件:建元三年(前138),「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元朔二年(前127),「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大始元年(前96),「徙郡國吏民豪傑於茂陵、雲陵[陽]」。
五陵居民饒有財富的情況,文獻中多有透露。比如,舊署晉葛洪撰的《西京雜記》中,關於茂陵就有如下兩條記載:卷第二:昭帝時,茂陵一富人獻寶劍,上邊鐫刻著六個字的銘文:「直(值)千金,壽萬歲」。卷第三:茂陵富人袁廣漢,「藏鏹百萬」(鏹,白銀),家僮多達八九百人。在北邙山下修建園林,東西寬四里,南北長五里,引激流水注其內。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綿數里……
漢朝皇帝之所以將部分高官、富豪遷徙到自己陵墓旁邊集中居住,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好地籠絡他們(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錢財、土地)、控制他們(讓他們遠離家鄉客居京畿,形同軟禁、人質),加強統治。與此同時,大概也有讓他們集體守靈、保護陵墓等用意吧。漢朝帝王講「視死如生」,墓葬中通常設有象徵生前日常享樂情形的空間,比如客廳和廚房,不像別的朝代那樣,一味地幽深無趣。
不過,即使是漢朝那樣強盛自信、不懼鬼神的時代,也有遜色於當今之處。漢朝皇帝的陵墓,畢竟都修建於距離都城數十里之外,沒有一座是修建於寸土寸金的皇城中央地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