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臣史可法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好事?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認為是造成李自成失敗、明朝徹底滅亡的國家恥辱,可是在當時的殘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來,卻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為清兵打敗的人正是自己的仇敵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軍佔領他們並沒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謝清軍。
1644年,中國向何處去?4月25日,已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一周後,本已歸順大順的吳三桂反戈一擊,投降關外的大清,大順皇帝李自成兵敗山海關;6月5日,攝政王多爾袞率清兵入北京;同一天,史可法等在明朝實行雙都制的留都南京,擁立朱由崧為監國,而後是為弘光皇帝。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認為是造成李自成失敗、明朝徹底滅亡的國家恥辱,可是在當時的殘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來,卻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為清兵打敗的人正是自己的仇敵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軍佔領他們並沒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謝清軍。當時南明的國策就是一廂情願地奉行「借虜平寇」,即借清兵剿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可謂「借刀殺人」。史可法是這一政策的發起者、支持者和執行者,他上書皇帝說:「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在自身存亡危險之際,史可法提出的對策是馬上派遣使節帶上財物去見順治皇帝或者多爾袞,「滅寇在此一舉」。當時有清醒者勸說,「如果只借助他人力量,如宋朝借金國滅遼,借元滅金,最後只是為虎添翼加速自己滅亡罷了。」史可法卻聽不進去了。首都不過陷落兩個月,南明政權已決定偏安江南,以淮河為界,「坐山觀虎鬥」,畏葸不前,不對清兵有絲毫觸犯,以免無法進行和平談判。
就實際來說,史可法並不是第一號人物,南明的大政方針並不能完全由他決定,但是從始至終史可法都和其他南明當權者一樣鼠目寸光,推行愚蠢的對清和平政策。
此後近大半年的時間裡,清軍的軍力一直是對付退到西北的李自成軍,河北、山東、河南等華北地區處於群龍無首的力量空白區。史可法如派明軍北上,收服中原如探囊取物。只可惜,華北在混亂中等待來的不是明軍,而是休整好的清軍。南明政權的一直堅守「通好」政策,史可法作為軍事首長則龜縮在揚州。史可法是和平時期的好官,有著純正的人品和愛國心,但道德品德卻無法轉化為雄才大略和政治魄力。
1645年5月20日,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下,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後遇難。6月16日,清軍抵達南京,南明弘光皇帝逃竄,餘下人員開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