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之爭:揭秘關羽是如何戰勝岳飛走進國家祀典
中國古代崇尚禮法,歷代統治者都注重禮法對百姓的教化作用,而民間的「造神運動」又總是非常蓬勃。對於這些民間自發祭祀的神,統治者的態度也非常明確:不能保佑百姓、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神,堅決予以取締;有助於安定民眾,抵禦重大災禍的神,要納入官方體制中去。歷史上被納入官方祭典的民間神不多,關羽是其中聲名最顯赫的一位,他從地方走向中央,也反映出民間和官方價值觀趨同的過程。
南北朝至唐朝:當陽凶神
陳壽《三國誌》贊關羽「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有國士之風」。其最大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忠勇」二字,於萬千人中取上將首級,身在曹營心念漢室。但他也有缺點,那就是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直接導致了他被呂蒙部所殺。作為一個武將,他有一些可供非議之處。首先,他死於敵人之手,死後身體被埋在湖北當陽,頭顱被埋在河南洛陽,身首異處;其次,他的官位是敵人封的,而蜀國給他的榮譽乏善可陳,謚號也僅僅是「壯繆」,殊為不美;再次,他大意失荊州,對蜀中人民來說過錯不可謂不小。這樣的「瑕疵」使他在武將史上不能佔據一個突出的位置。
關羽死後,當陽地區陸續有人開始建廟祭祀他。民間祭祀分為兩種,「祀厲」和「祀正」,前者祀凶神,後者祀善神。關羽在大功垂成之際為呂蒙襲殺,自然是滿腔怨怒。荊州民間惟恐關羽將其怨怒發洩於人間,遂小心供奉,但願免災避禍。傳說玉泉山上的關廟很靈驗,有人偷吃他的奉食,地上就會出現一個大手印,有人在堂上對他不敬,就會有毒蛇毒蟲跟隨其後。也因為這樣,天台宗智顗禪師在當陽地區傳教,於玉泉山上修建玉泉寺,為關羽授「菩薩戒」,未嘗不是出於撫慰凶靈的考慮,連關羽這樣的凶神都能點化,還不能說明佛法的妙用嗎?
南北朝直到唐朝,官方對關羽都不很感冒。唐初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一方面祭祀文宣王孔子,其座下有十哲和七十二賢人,另一方面祭祀周朝開國功臣姜尚(太公),張良配享。姜尚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其功績可謂前無古人,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假托自己是姜太公轉世。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崇尚武將,姜太公就承擔起了以武立威的責任,唐肅宗追封太公為武成王,祭祀規模與文宣王孔子看齊,張良、韓信、白起、孫武、諸葛亮等人作為「十哲」陪坐。為了讓武成王能有同樣的威儀,朝廷選取六十四位武將從祀,關羽才正式進入國家祀典,但位置非常靠後,可見當時官方對他的重視並不很高。
宋朝至元朝:忠勇大將
宋朝統治者同樣面臨合法性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奪取了五代後周的江山,為了證明換代是正確的,是承繼道統的,就必須重新梳理之前的歷史。要證明宋朝的合法性,對之前諸史的評價自然就變為漢朝正統,曹魏竊取政權。隨著時間推移,百姓對關羽的兇惡之像已經淡忘,他忠勇的一面反而凸顯出來。同時北宋時,市井文化發達,說書等行當誕生,其中有一經典篇章就是「分三」。民間好惡分明,對工於心計的曹操,偏安一隅的孫氏父子都沒有對劉關張那樣喜愛,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尊劉貶曹的輿論傾向。雖然宋初對武成王廟中的武將「重加詳定」時,以「身死敵手」為由將關張二人請出廟庭,但隨著時代價值觀的變化,宋仁宗時,二人又被請回了武成王廟。而宋朝道教勃興,皇帝又多信道教。所以在道教的傳播過程中,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也被吸納進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去。
如此一來,就要為這些神製造傳說,以表明其功績。關羽比較著名的傳說是:在他的家鄉山西解州的鹽池中有一條惡蛟,阻礙鹽業生產,道士們召喚出關羽斬蛟除魔,為國家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在宋朝,關羽在民間和官方的口碑都很好,所以「陞官」也升得很快,但並沒有後來那般聲望尊崇。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地盡失,宋金對峙之際,朝廷借亡靈張大威勢,繼北宋封關羽王之後,又兩次封其為王。不僅如此,普通民眾的抗敵情感也寄托在關羽身上,對關羽的祭祀在民間普及開來。據《順天府重修關王廟碑記》所載,當時全國各地都有關廟,每年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日都有祭祀活動。
同時,在與北方豪強金國的抗爭中,岳飛將軍的聲望逐漸顯赫起來,後來成為關羽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元朝,因為岳飛是抗擊蒙古人的敵人金人的英雄,所以官方對岳飛的評價並不低,稱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增加「保義」封號。元朝統治者崇信佛教,因為關羽與天台宗有一段淵源,加上民間普遍祭祀關羽的局面已經形成,他的身價也就水漲船高。世祖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採納國師八思巴建議,將關羽作為 「鎮伏邪魔護安國」法事的「監壇者」,除佛之外,關羽是參與祭祀的惟一神明,風頭一時無兩。
明清:壓倒岳飛,終成武王
明朝國家意識形態控制非常嚴格,一面大肆封王,另一方面,對神靈的審查卻異常嚴格,「罷廟祭,去王號」,「天下神無功於民,不應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不僅關羽等人被請出國家祀典,連武成王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與此同時,朱元璋又非常強調忠臣的示範作用,所以他選出了歷代三十七位名臣,把關羽和岳飛列了進去。
經過明初的變動,姜太公再也沒有進入國家祀典,武王的競爭者主要是關羽和岳飛,岳飛還有壓過關羽的趨勢。明神宗給關羽的封號是「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而他給岳飛的封號是「三界靖魔大帝」,稱其「精忠貫日,大孝昭天」。《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繼承了話本中尊劉貶曹的價值取向,對關羽忠勇品質的描寫無以復加,使其形象深入人心。而且《三國演義》還對清朝統治者產生影響,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關外時就讀過這部小說,對劉關張等人讚譽有加。他們向明朝請求賜予關帝神像,加以崇拜,並稱關羽為「關瑪法」(「瑪法」意味「祖」)。
在岳飛的問題上,清朝統治者的態度則非常複雜,畢竟岳飛抗擊的是女真人的祖先,所以他們採取了提高關羽地位以打壓岳飛的手段。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下令將岳飛移出供奉了幾百年的武廟,追封漢將關羽三代,在全國普建關帝廟,自此對岳飛的祭祀就衰落了。此後乾隆帝還覺得劉禪給關羽的謚號「壯繆」不美,下旨改為「忠義」,連《三國誌》的記載也一起修改。從此,關羽成就了民間和官方一致認可的完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