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貴族的典範孟嘗君:仗義疏財門客三千 | 陽光歷史

 

A-A+

戰國時期貴族的典範孟嘗君:仗義疏財門客三千

2017年05月15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20 次

  演義小說和武俠小說中常見到「小孟嘗」 、「賽孟嘗」或者與之類似的名號,來形容一個人物仗義疏財、交遊廣闊,比如隋唐演義中的秦叔寶和水滸中的柴進。那麼正宗的孟嘗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頭一大段介紹了孟嘗君的父親齊相田嬰的事跡,田嬰算是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他和田忌、孫臏差不多同時代,他們三人共同參與了大敗龐涓的馬陵之戰;不僅如此,田嬰在外交方面的成績也可圈可點,促成了韓魏與齊國的結盟;同時在齊國國內他歷威王、宣王、湣王三朝而不倒。

  田嬰有四十幾個兒子,田文最初一點也不受父親待見,不受待見倒也罷了,因為他是賤妾所生,且出生日期不吉利怕以後會克父克母,做父親的都想讓這個兒子自生自滅。等到田文被母親偷偷撫養長大後,做父親的再不高興,也總不能把兒子殺了吧,便默認了田文的存在。就是這個不得以才被父親默認的兒子田文,給父親提了個建議,使得父親對兒子有了重新審視的契機,此後父子關係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進而使田文從四十幾個兒子中脫穎而出,做了田嬰的繼承人。

  田文是這麼說的:「您相齊至今已歷三王,齊國至今土地沒增加過,而您卻富累萬金,妻妾綾羅綢緞、僕婦也有糧有肉,外邊的賢士卻缺衣少食。富裕了自己而忘了公家之事,我真是覺得奇怪啊。」於是田嬰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派他主理家事接待賓客,許是因為果有些本事,漸漸地田文自己便在諸侯中聲名鵲起,田嬰死後田文繼承了他的封地爵位,是為孟嘗君(田嬰為靖郭君,這名號真讓人分分鐘串戲到射鵰英雄傳)。

  孟嘗君在封地上廣招賓客,哪怕犯了事逃亡的人來投也不嫌棄,一律不分親疏優待,不但對門客好,對門客的親屬也好,使每個門客都覺得孟嘗君待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有一回吃晚飯的時候,有個人遮擋住了燭火,以至於光線明滅看不清飯菜,一個玻璃心的門客以為別人的飯食一定比他的好,賭氣要走,孟嘗君親自捧著自己的食物來給他看,以示每個人待遇都一樣,這個門客深感羞愧,居然自盡了(古人重義輕生,誠不欺我,吃個飯也能要死要活的…)。自此,來投孟嘗君的士人就越來越多了。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有名氣,惦記的人就多了起來,比如秦昭襄王(派老媽使美人計誘殺義渠王並滅義渠,任用戰神白起大殺四方坑滅長平四十五萬趙卒的那位秦王是也)。秦昭王想把孟嘗君弄到秦國去當官,孟嘗君本也有心一試,奈何眾賓客都不看好此行,由其是蘇代苦苦勸阻(戰國策裡卻說的是蘇秦,不管蘇秦還是蘇代,都是合縱抗秦的路子,自然反對孟嘗君赴秦),孟嘗君就暫時打消了此念。

  但是到了齊湣王二十五年,孟嘗君還是被派到了秦國,昭襄王當即以孟嘗君為相。悲催的事發生了,有人上秦昭王那裡嚼舌頭根子,那個孟嘗君啊,他是齊國的望族宗室,今日相秦,謀劃事情也一定先齊而後秦,秦國危矣。秦昭王想了想,確實有道理,一般在秦國為相的外國人,要麼是在別處窮途末路不受重視的,比如張儀,要麼是久在秦國根深蒂固的,比如魏冉,這本身在自己國家就有賢名、出身又好的人到秦國來,還真是靠不住,不如抓起來殺了免留後患。孟嘗君急了,趕緊派人去疏通秦王的寵姬,求她幫忙吹枕頭風救人。那寵姬說了,幫忙可以,但要孟嘗君送她一件狐白裘。狐白裘是什麼?可不是一件簡單的白色狐裘,而是全部採用最高級最輕軟的狐腋下的白毛製成的裘皮,那得要多少條狐狸的命才能採到足夠多的腋下白毛?孟嘗君恰好有一件,天下無雙,價值千金,怎奈當初抵達秦國時已經獻給了昭襄王,哪裡還有第二件?孟嘗君門客俱是一籌莫展,忽然有個平時不大入流只會裝成狗去人家家裡偷東西的人自告奮勇,說我能把那件狐白裘從秦宮裡偷出來,再送給那秦王寵姬來救主家的性命。此人果然說到做到,是夜扮狗入得秦宮取得狐白裘。寵姬收了孟嘗君的重禮,自然賣力替他在秦王面前說項,昭襄王一時心軟,便放了孟嘗君。孟嘗君此時哪裡還敢逗留秦國,急忙更名改姓逃走,星夜到了函谷關。但函谷關的規矩是要等到雞叫天快亮的時候才開關放人進出。這邊廂昭襄王才放人沒多久又後悔了,再想找孟嘗君的時候發現人跑了,火速命人追趕,在函谷關逗留的孟嘗君及隨從也正擔心會被秦王再次抓回,多呆一刻便多一分危險。此時門客中有個人善於學雞打鳴,一開腔,守關的秦人真以為天快亮了,就開關放人。待追兵趕至函谷關的時候,孟嘗君早走沒影了。原先孟嘗君對這兩位不起眼的門客和別人一樣態度時,別的門客都頗為不服,經過此次逃命,大家也都心服口服了。整件事便是雞鳴狗盜這一成語的由來(話說孟嘗君門客數千,難道盡數帶去了秦國?如果只帶了一部分,又怎麼會恰好帶了這兩個不起眼的人呢?史記這裡的描述難不成只是太史公腦洞大開麼?)

  當孟嘗君經過趙國時,受到平原君的熱情相待,但是後來發生了一樁不愉快的事,導致孟嘗君門客在趙國大開殺戒。起因是趙國百姓早就聽說過孟嘗君的大名,都來圍觀,一看孟嘗君長得比想像中瘦小多了,就開始議論紛紛,進而發笑。被激怒的孟嘗君門客斬殺數百趙人,滅了一縣而去(當時的一縣規模估計也就跟現在大點的村落一般吧)。我覺得這一段真是不可思議,頗有賢名的孟嘗君居然是玻璃心殺人狂魔…

  等到孟嘗君排除萬難回到齊國時,齊湣王因為派孟嘗君去秦國導致他被困正心懷愧疚,就讓孟嘗君當上了齊相。拜相問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秦國的晦氣,以報在秦國差點身首異處之仇。他首先聯絡韓魏,以曾經幫助韓魏攻打楚國並替二國取得宛、葉以北的土地為由,要求二國與齊國一道伐秦,同時向西周借兵借糧。還是當初勸孟嘗君不要去秦國的那個蘇代,又跑來勸阻,這次他也是替西周來說話的:「齊國跟韓魏結盟攻打了楚國,得勝後韓魏得到了土地,齊國啥也沒撈著;現在又要聯合他們攻打秦國,若打敗秦國,還是他們得到好處,替他們解除了來自西方秦國的威脅,隔那麼遠齊國還是啥也撈不著。韓魏兩國,南邊楚國和西邊秦國的邊患問題都緩解了,他們的國力增強了,就該對齊國不利了。」接著蘇代又給孟嘗君支了一招,讓西周去跟秦國示好,同時孟嘗君並不真正攻打秦國,只是裝裝樣子,再由西周出面跟秦國調停,讓秦國放了被囚的楚懷王,而楚國出於對齊國調停的感激必會同意割讓東國之地給齊國。本來孟嘗君自己的封地薛地是直接與楚國接壤的,齊國得了東國之後,由於有了緩衝,薛地再也不用直接面對來自楚國的威脅,而齊國也會愈發強大;與此同時秦國保持強勢的話,趙魏韓三國就會轉頭與齊國交好以防備強秦。孟嘗君採納了蘇代的建議,但問題是調停秦楚矛盾意圖取得楚國土地的這件事最後竟不了了之,秦國並沒有釋放楚懷王

  要說孟嘗君對門客那真是沒話說,戰國策中關於孟嘗君待門客的故事比較多,作者挑兩個典型的講。一個故事是說孟嘗君給予了名叫夏侯章的門客非常高的待遇,但這夏侯章平時也不做什麼事,反而到處抹黑孟嘗君。其他人看不過去紛紛鳴不平,夏侯章才解釋道,正因為我沒什麼功勞反而得到孟嘗君的優待,我抹黑了孟嘗君而他卻待我依然如故,他的聲望和德行不是會愈加受人敬重嗎?(古人的思路作者就是無法get到)。另外一個故事是說,有個孟嘗君的門客,偷偷愛上了孟嘗君的一位夫人,此事卻被別人告發,孟嘗君絲毫沒有為難膽敢覬覦自己女人的門客。過了一年,他找來愛慕自己夫人的這位門客,覺得自己不能給他更好的前程,於是舉薦他去衛國做官,這個門客有孟嘗君的推薦信,自然大受衛君重用。後來到齊衛交惡之時,還是這位在衛國做官的門客,對衛君以死勸諫,打消了衛國召集諸侯伐齊的念頭。

  孟嘗君列傳中描寫門客篇幅最大的人是馮歡(亦作馮諼)。此人投靠孟嘗君的時候窮困潦倒,除了一柄沒有劍鞘而纏著茅草繩的長劍之外,身無長物,而且自言沒什麼特別的本事。孟嘗君來者不拒,收留了他,沒過幾日,馮歡彈著長劍唱歌,諷刺伙食差沒有魚吃,孟嘗君聽聞就滿足了他;又過幾日,他又挑剔出門沒車坐,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再過幾日他還挑剔,嫌沒人管他家裡,孟嘗君便詢問他家中情況並派人照顧馮歡的老母。馮歡這下就消停了,不再鬧了。天長日久孟嘗君本也忘了此人,但有一次經人提醒說馮歡比較精明,可以去薛地收債,孟嘗君這才想起他來。孟嘗君封地雖大,但土地收成不夠養活三千門客的(個個進門要吃好喝好,出門要坐車,也不創造直接的價值,是得吃窮了),於是他便放起了高利貸,但是收債不是個容易的活兒,孟嘗君正在為此頭疼。馮歡二話不說接下了差事,臨走還問「收回來的錢,您看要買點啥?」孟嘗君說,家裡缺啥你看著買吧。馮歡到了薛地,置辦酒肉把所有欠賬的人請來吃飯,有能力償還的定個期限結清,無能力償還的就把借據燒了,並說孟嘗君放債,只是為了給百姓置業的本錢,所得利息並非為己而是要養活三千門客,如此領主,大家切莫辜負。座中諸人無不感恩戴德。等馮歡回去交差的時候,孟嘗君氣的鼻子都歪了,誰知馮歡還說出了一番道理,平復了孟嘗君的怒氣。他說,欠帳的人能夠還的自然就會還,還不上的您逼他也沒用,逼急了他就跑了,您拿不回來錢還弄臭了名聲,不划算,我這樣燒了借據,替您買的是民心。

  在齊湣王受人蠱惑而疑心孟嘗君的時候,還是他的一位門客替他擺平的。這位門客被稱為魏子,本來是替孟嘗君收租的,去了三次什麼東西也沒收回來,說是以孟嘗君的名義把租子贈送給了一位賢人(孟嘗君的門客們都那麼大方,有錢任性不解釋)。孟嘗君一生氣就炒了魏子魷魚。但是幾年後齊王疑心孟嘗君參與叛亂,孟嘗君因此逃亡的時候,曾經受過魏子贈與的那位賢人就給齊王上書替孟嘗君喊冤,不僅如此,他還到齊王宮門口自盡明志。齊湣王大驚之下徹查此事,發現是冤枉了孟嘗君,把他又召了回來,孟嘗君不進反退,向齊王告老,回到封地。

  回到封地的孟嘗君受到薛地百姓的夾道歡迎,此時孟嘗君才領悟到馮歡替他買民心的深意。馮歡還意猶未盡,對孟嘗君說,狡兔得有三窟才行,如今我只替您安頓好了薛地,待我再替您多鑿幾窟。他帶著孟嘗君撥給他的一批車馬和一大筆錢去了魏國(史記中說是去了秦國,車馬錢數都有出入),鼓動魏國拜孟嘗君為相以圖成就霸業。魏國一看孟嘗君的使者帶來的車輛錢財就不老少,魏國的還禮自然要更多,陣仗非常大,齊王不可能不知道。齊王一看,哎魏國那麼大手筆挖我牆角,我不能讓他如意,也出了同等代價請孟嘗君恢復相位,並對罷免孟嘗君一事賠禮道歉。馮歡趁熱打鐵,建議孟嘗君要求齊王同意在薛地建立齊國先王宗廟,有宗廟在,薛地和孟嘗君俱可高枕無憂。往日薛地獨自面臨楚國襲邊,但礙於建立了齊室宗廟,薛地再有邊患,齊王就不能假裝不知道而置之不理了。至此,馮歡的三鑿子計畫大功告成,狡兔三窟的典故就出於此處。

  前文說道,孟嘗君因受人譏笑長得矮小,便大開殺戒,斬了數百趙人。其實關於孟嘗君小氣、記仇的故事還有一則。那是孟嘗君被驅逐出齊國後來又返回的時候,門客盡去嘗盡世態炎涼而滿心憤恨。有人(史記中說是馮歡,而戰國策說是譚拾子)在邊境迎候他,勸道:「你富貴的時候身邊圍繞了很多人,一旦失勢貧賤了,周圍的人就散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好比早市時熙熙攘攘,到了晚市空空蕩蕩,並不是因為人們愛早市而恨晚市,早市商品繁多而晚市貨物就賣完了,人家只是單純地想買東西而已啊。」聽罷孟嘗君若有所悟。戰國策中還記載了孟嘗君因此銷毀五百塊竹簡,上面刻滿所惱恨而欲除之後快的人的名字(他原來到底想殺多少人啊…)。

  雖說孟嘗君待門客不錯,但其實他自始至終考慮自己的利益多過考慮齊國的利益。孟嘗君列傳中有講到一件事,秦國過來的將領呂禮,被拜為齊相,這個呂禮和蘇代不對付。蘇代就第三次上孟嘗君那兒支招,說呂禮將結盟秦國,一旦秦齊聯手,呂禮就會更加得勢,到那時秦國和齊國都不會再重視您孟嘗君;若是使秦齊聯合不成,並出手調停秦與趙魏之間的矛盾,那麼其它諸侯必定與齊國親近,您也因此德高望重,齊王除了您還能倚重誰呢?孟嘗君第三次採納蘇代的建議,也因此與呂禮交惡。孟嘗君接著幹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寫信給秦相、穰侯魏冉,請他鼓動秦國攻打齊國。孟嘗君是這麼說的,秦國派呂禮到齊國,本欲秦齊結盟,但是這樣一來,呂禮得勢,秦國還會重用穰侯您嗎(直接套用蘇代的說辭了)?不如您勸說秦王攻打齊國,若攻破齊國,我將設法請求把你們所攻下的齊國之地封給你穰侯個人。而且若齊國被攻破,秦國會更重視三晉,通過重用您來謀取三晉之地,同時三晉也會更加感受到秦國的威脅,力圖通過您來討好秦國,這樣穰侯您即因破齊之功得到土地,又受到秦國的重視和三晉的爭相結交。魏冉果然進言秦王伐齊,而呂禮失勢逃亡。孟嘗君身為齊國望族宗室,竟然勾結秦國伐齊,實在令人大跌眼鏡,節操全無。若換了信陵君魏無忌,他可是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而跟秦國拚命的。

  上段說到的秦國攻齊,要越過三晉,路途遙遠不划算,又容易後院起火,最後也不了了之。本來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實力還是有的,奈何齊湣王是個好大喜功又剛愎自用的主,齊國偌大的家業毀於一旦,這是後話。話說齊湣王剛吞併了宋國,一時間膨脹得不行,看著孟嘗君這樣一個有名聲有實力的貴族十分礙眼,想要弄死他。孟嘗君收到消息,胳膊擰不過大腿,趕緊跑吧,結果逃到了魏國。看官會問怎麼不去趙國?在趙國無端滅了人家幾百號人,還有臉去嗎?魏昭王拜他為相,接著他又做了一件無節操秀下限的事,聯合秦趙魏韓燕國,合縱伐齊!雖然在戰國,王侯將相普遍沒什麼節操,但做為一國貴族,三天兩頭琢磨著讓外國人攻伐自己的國家,也還是令人歎為觀止的。說到五國伐齊之戰,看官們可還記得攻破齊國七十餘城的樂毅,以及最後以孤城復國的田單?(請參看戰國風雲之鐵血悍將之第五第六篇)。齊國被樂毅攻破,齊湣王死在莒地,田單復國之後迎立太子田法章,是為齊襄王,襄王初立、齊國元氣大傷,所以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便與孟嘗君修好。孟嘗君應是終老於封地薛地。他死後,諸子爭位,他的封地也被齊魏瓜分,子嗣斷絕。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中養士最早的一個,開風氣之先,在這點上對後世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故而如文首所說,演義小說中多次出現「小孟嘗」「賽孟嘗」之類的稱呼。養的門客太多也難免會濫竽充數,所以太史公到過薛地以後評價,「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以致「其俗閭裡率多暴桀子弟」。而孟嘗君本人自私、記仇的性格也不大符合他一直以來偉光正的名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