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軍神王忠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典範! | 陽光歷史

 

A-A+

唐代軍神王忠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典範!

2016年06月10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84 次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人們立即就會想到一大串的名字:戰國時代的樂毅、孫臏、吳起、廉頗,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代的李靖、郭子儀,等等,恐怕很少有人會提到王忠嗣。但恰恰是知名度並不太高的王忠嗣,才是中國軍人的偉大典範。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訓,山西祁縣人。出身世族,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以 驍勇善戰聞名軍中,公元714年在與吐蕃的武街大戰中戰死沙場。戰後,唐玄宗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大將軍。 王海賓捐軀時,王訓年僅九歲,唐玄宗見到他以後,好言相撫,並賜名忠嗣,將他收養在宮中。剛進宮時,因不習慣周圍環境,加之懷念亡父,經常痛哭,玄宗就以漢朝霍去病的事跡勉勵之,又讓其陪忠王李亨練武學藝。初長成時雄毅寡言,有武略。一次,玄宗與他談論用兵之道,忠嗣應對從容,縱橫捭闔,玄宗當面讚許他「爾後必為良將」。果然,王忠嗣不負玄宗所望,在以後的歲月裡,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一代名將。

  一、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開元十八年,18歲的王忠嗣離開宮廷,被任命為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參加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次惡戰——玉川戰役。戰前,他偵察到吐蕃贊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就獨自率領三百精銳騎兵,乘著夜色發動突然襲擊,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繳獲牛羊上萬頭,吐蕃贊普倉皇逃命。此戰堪比霍去病800騎兵夜襲匈奴之戰,王忠嗣也因之一戰成名。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蕭炅為河西節度使,會同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劍南節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分道進擊吐蕃。杜希望率隴右部一路長驅直入,攻取新城,並攻佔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於黃河左岸修築鹽泉城。吐蕃在黃河西岸地區集結了三萬人馬,向鹽泉城展開反撲。首戰唐軍失利,全軍上下士氣低落。此時,左威衛郎將王忠嗣主動請纓出擊,以振士氣。王忠嗣集合隊伍,冒著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陣地發起進攻。王身先士卒,衝入敵營,左劈右砍,其部下也個個奮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戰鬥隊形大亂,被砍倒了數百人。一直在觀戰的隴右節度使杜希望見王忠嗣的敢死隊破壞了吐蕃人的防線,馬上抓住機 會,果斷命令全線出擊。王忠嗣的悍勇為全軍上下作出表率,終於以寡擊眾,大敗吐蕃。ht戰後論功,王忠嗣升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後軍功日盛,不久便升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

  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利,唐北部邊境契丹勢力日益強大。 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征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勞而無功,契丹遂成唐之大患。為徹底解決這一心腹大患,朝廷委派王忠嗣北擊契丹。大唐天寶元年,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奚族和契丹聯軍20萬迎戰唐軍於桑乾河,雙方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軍投降,之後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威名也因此大震於天下。

  公元742年,突厥餘眾共立判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遣使諭令烏蘇內附,烏蘇不從。王忠嗣隨即屯重兵於磧口以威脅烏蘇。王忠嗣大兵壓境威懾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大為恐慌,上表請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又向玄宗進獻 《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緒後,王遣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酋長,向烏蘇發起進攻,結果,烏蘇兵敗逃遁,國中大亂。密切關注著北方局勢的王忠嗣果斷下令朔方部出擊,攻打突厥的西部軍區。朔方部穿越荒漠,馬匹充足、裝備精良,士氣高昂,面對強大的唐軍,突厥除戰死者,部眾基本上全部被唐軍俘虜,重 要人物悉數向唐朝廷投降 。天寶三載(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亂之機,再次出兵北進。這次唐軍的打擊重點是實力較強的東方部落。朔方軍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一路勢如破竹,攻勢凌厲,一舉擊破突厥東部軍事力量。至此,曾經稱雄北方一百餘年的突厥汗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這場前後延續達百年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節度使。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余萬人。一人佩四鎮之印,掌控萬里邊疆,勁兵重鎮,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王忠嗣成為手握重兵的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之後,考慮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的威脅極大。於是早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界地區高抬馬價,這樣一來,各地胡人都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從此胡人戰馬逐漸減少,而唐朝的兵馬卻更加強 壯。王忠嗣到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分朔方、河東鎮的戰馬九千匹以充實河西、隴右,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王忠嗣見四鎮實力都強大起來,於是上表玄宗,決定對吐蕃用兵,以徹底解除唐西部邊患,玄宗慷慨應允。公元746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隨之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重要戰略盟友吐 谷渾降唐。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又馬不停蹄,千里奔馳,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郭子儀。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從此,大唐軍威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利,唐北部邊境契丹勢力日益強大。 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征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勞而無功,契丹遂成唐之大患。為徹底解決這一心腹大患,朝廷委派王忠嗣北擊契丹。大唐天寶元年,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奚族和契丹聯軍20萬迎戰唐軍於桑乾河,雙方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軍投降,之後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威名也因此大震於天下。

  公元742年,突厥餘眾共立判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遣使諭令烏蘇內附,烏蘇不從。王忠嗣隨即屯重兵於磧口以威脅烏蘇。王忠嗣大兵壓境威懾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大為恐慌,上表請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又向玄宗進獻 《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緒後,王遣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酋長,向烏蘇發起進攻,結果,烏蘇兵敗逃遁,國中大亂。密切關注著北方局勢的王忠嗣果斷下令朔方部出擊,攻打突厥的西部軍區。朔方部穿越荒漠,馬匹充足、裝備精良,士氣高昂,面對強大的唐軍,突厥除戰死者,部眾基本上全部被唐軍俘虜,重 要人物悉數向唐朝廷投降 。天寶三載(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亂之機,再次出兵北進。這次唐軍的打擊重點是實力較強的東方部落。朔方軍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一路勢如破竹,攻勢凌厲,一舉擊破突厥東部軍事力量。至此,曾經稱雄北方一百餘年的突厥汗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這場前後延續達百年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節度使。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余萬人。一人佩四鎮之印,掌控萬里邊疆,勁兵重鎮,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王忠嗣成為手握重兵的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之後,考慮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的威脅極大。於是早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界地區高抬馬價,這樣一來,各地胡人都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從此胡人戰馬逐漸減少,而唐朝的兵馬卻更加強 壯。王忠嗣到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分朔方、河東鎮的戰馬九千匹以充實河西、隴右,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王忠嗣見四鎮實力都強大起來,於是上表玄宗,決定對吐蕃用兵,以徹底解除唐西部邊患,玄宗慷慨應允。公元746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隨之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重要戰略盟友吐 谷渾降唐。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又馬不停蹄,千里奔馳,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郭子儀。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從此,大唐軍威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王忠嗣雖然自幼以勇武自負,但自從升任為節度一方的重要將領以後,卻主張「以持重安邊為務」。他曾經對人說:「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他這樣做並不是麻痺大意,喪失警惕。他仍經常注重軍事訓練,妥善保養軍械,充實邊防,隨時補充兵源。他本人就隨身常帶著一張重150斤的漆弓,但從不輕易使用。他帶領的部隊,士氣十分高昂。他還注意搜集情報,以便迅速做出正確的決斷,不打無準備之仗。每當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都要進行周密的安排與部署。首先要親自召集各級軍官進行戰前動員,按士卒多寡發放兵械,一弓一箭,都要標上使用者的姓名, 仗打完後如數交還軍械庫。戰士們都互相監督,愛護兵械,保障了軍資的充足供應。因此他幾乎每戰必勝,深得將土們擁戴。

  在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期間,王忠嗣掌管的地盤從朔方至雲中,邊境長度達數千里。為了加強防禦,他在要害地方都設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軍築有舊城,他便派人加以修復,繼續使用;有的地方地勢險要,若無舊城,便派人據險修建新城。 堅固的城防連綿不斷,其作用相當於萬里長城。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由於施工量小,可以防止士兵過於勞累,又節約政府財政,因此更適合推廣,所以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擁戴。

  王忠嗣修築城防,不但改變了過去龐大的唐軍與靈活的遊牧軍隊打遊擊屢屢失敗的的窘境,加強了邊疆防務,而且還為大唐帝國向外開拓了邊境領土達數百里。從此,萬里邊塞烽火不舉,人民安居樂業,「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

  為戰爭而生的,以敢戰、善戰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將概莫例外;但是,偉大的軍人與一般意義上的名將不同。偉大的軍人不是為戰爭而生,而是為消滅戰爭而生的,是為和平而生的,這樣的軍人古今罕見。敢戰、善戰,即使如成吉思汗一樣征服世界,也與偉大不沾邊。 「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中外歷史上,能說出這樣話的軍人絕無僅有,就憑這一點,王忠嗣就可以冠之以「偉大軍人」的稱號。

  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王忠嗣手握重兵後,「以持重安邊為務」,從國家大局著眼,不再輕啟戰端。他不僅自己戰績輝煌,還注重發現栽培人才。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屬。

  但是,這位天才的偉大帥才,卻因為他的優秀和忠誠,與晚年的玄宗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晚年的唐玄宗,極喜邊功,從而導致邊界戰事頻仍。這年十月,玄宗想讓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佔領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已任,接到玄宗的詔書後,便上言說:「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計畫,然而,當時的玄宗已陷於窮兵竇武的迷狂,哪裡聽得進逆耳之言。史載:「上意不快。」

  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王忠嗣手握重兵後,「以持重安邊為務」,從國家大局著眼,不再輕啟戰端。他不僅自己戰績輝煌,還注重發現栽培人才。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屬。

  但是,這位天才的偉大帥才,卻因為他的優秀和忠誠,與晚年的玄宗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晚年的唐玄宗,極喜邊功,從而導致邊界戰事頻仍。這年十月,玄宗想讓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佔領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已任,接到玄宗的詔書後,便上言說:「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計畫,然而,當時的玄宗已陷於窮兵竇武的迷狂,哪裡聽得進逆耳之言。史載:「上意不快。」

  這時將軍董延光為了迎合上意,自請帶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並詔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對此舉存有異議,故相助不力。李光弼因此進言於忠嗣:「大夫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萬授之而不立以重賞,士卒安肯為之盡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大夫軍府充盈,何惜數萬 段之賞以杜其讒口乎!(大夫因為珍惜士卒的生命,所以不想成全延光的功勞,雖然您接受了詔令,實際上是破壞了他的計畫。為什麼這樣說暱?現在您以數萬兵馬出戰,卻不懸以重賞,這怎麼能鼓起士卒的勇氣暱?大夫的庫房裡有的是財帛,何必吝嗇萬段的獎賞,以此堵住讒言之口暱?)」王忠嗣說:「今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為之。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命易一官乎!(現在我們拿幾萬士兵的生命去爭奪一城,得到了它,不足以制服敵人,失掉了它,也不會有害於國家。所以,我王忠嗣不想這樣做。現在為此事即使受到皇上責罰,不過就是當一個金吾、羽林將軍,返回宿衛京師;再不然的話,也不過貶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我怎能忍心拿數萬人的性命換取一個官職呢!」李光弼道歉說:「向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乃行古人事,光弼又何言!(剛才是因為怕連累大夫,所以大膽地直言相勸。現在我明白了,大夫您這是在傚法古人的榜樣,我李光弼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於是,恭恭敬敬地退出。光弼為忠嗣所提拔,他這樣做也確實是為王著想。

  由於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軍強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憤不已,便將責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說他「沮撓軍計」。

  此前,宰相李林甫因為王忠嗣功名日盛,擔心他入朝為相,威脅自己的相位,也非常忌恨他,以至「日求其過」。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與李林甫內外勾結,陰謀反叛。一次安祿山假稱要抵禦外族入寇,築雄武城,大量地貯藏武器。又請王忠嗣率部下來幫助築城,打算趁機將他的兵馬留下。但王忠嗣卻先期到達,沒有見到安祿山便返回了。此過這次事件,王忠嗣察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此後便多次上言說安 祿山要反叛,更加引起李林甫的忌恨。恰好這時石堡城之事傳來,李林甫乘機讓濟陽別駕魏林上書告發王忠嗣說:「忠嗣嘗養宮中,雲吾欲奉太子。」玄宗聞訊大怒,便將王徵入朝中,交付御史台、中書省與門下省共同審問。三司會審後,王忠嗣被判死刑。

  當時哥舒翰也被徵入朝,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玄宗對他十分賞識。哥舒翰入朝時,有人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說:「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為!」於是就隻身背了一個包裹入朝。當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哥舒翰堅持認為王忠嗣冤枉,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走入宮後,哥舒翰隨後叩頭,聲淚俱下,為王忠嗣申冤。玄宗最終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病逝,終年四十五歲。同年哥舒翰奉命率軍攻打石堡城,果不出王忠嗣所言,最終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佔領石堡城。

  王忠嗣的冤死對大唐王朝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王死後僅6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 衰,再也未能恢復元氣,同時導致了西域的丟失。從這次失去西域以後的1000年間,漢族政權再也沒有掌控過這片土地。有論者認為,如果王忠嗣不被貶黜,安 史之亂就沒有爆發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安史之亂也不過是一場瞬間既逝的鬧劇而已,盛唐的局面有可能延長50-100年。信哉,斯言!

  《孫子兵法》云:「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所以,進攻不為追求功名,避戰不怕受到懲罰,只知道保護民眾愛惜士兵,而真正有利於國君,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