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名將王翦:秦統一天下他的功績超過白起
說起咱史上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相信不少人都會有自己個性的見解。名將輩出,本是常態,看看隨便數數就有不少,戰國末期白起,李牧等,漢代韓信衛青霍去病等,三國時期更多,一代又一代,名將從來不缺。但是如果再仔細些看看就會發現,功成名就之後,有多少人能得善終?白起被賜死,李牧被殺,韓信被害,衛青鬱悶而死,霍去病年紀輕輕過勞死……真正有幾個能善始善終?感慨之餘,還是能找得出的,那人就是秦將王翦。
王翦是現在陝西富平人,是繼白起之後秦國又一大名將。他和他的兒子王賁是秦王朝一統天下的功勞最大的人物之一,除了韓國之外,其他五國都是他們父子給滅掉的。可以說,沒有王翦父子,秦王朝的統一不知道要拖延多久。常態看立這麼大功,下場肯定很慘。但是事實上王翦憑著他傑出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而靠著他敏銳的政治嗅覺,他最終得以功成身退,悠遊終老。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王翦熟悉兵法,公元前236年,領兵攻趙,奪九城,七年後破趙國,八年後攻燕國,破燕主力於易水……
在兵法上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秦國橫掃六國,眼看著三晉之後,楚國就會成為秦國下一個郡。秦始皇贏政當然很興奮,天下馬上就要在自己手上了。要興起滅國之戰,得開好軍事會議。年少壯勇派的李信認為滅楚,只要二十萬就夠了,但是當問及王翦時,他卻說要六十萬。這樣一個對比鮮明的數字,讓秦始皇斷言王翦已老,不復當年風采。王翦沒辦法,只能辭官養老,坐等前方消息。
二十萬大軍在大勝之後又大敗,讓贏政大為惱火,但是冷靜之餘,他還是很有風度地去請王翦出山率兵破楚。贏政是很大度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說不該輕信李信的話,表示王將軍得出山了。如果說,早先他看到了破楚之難,而這時,他的政治嗅覺意識到,這裡面水很深,他說:「我老了,病了,亂說話,也脾氣不好,帶不得,您還是另請高明吧。」贏政當然知道這是氣話,哪有不想帶兵的將軍?堅持要他帶,王翦才說:「要我帶也可以,但是必須要六十萬兵馬。而且還得要良田屋宅園地,否則我是不會出兵的!」贏政當然很好奇,王翦說:「我身為大王的部將,即使立了功,也沒辦法封侯,所以趁著大王還用得著我的時候,趕緊多要點,為子孫們置點家業,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贏政大笑。這還不算,他大軍還沒走到,就派了五次使者,讓贏政快點給田。次數之多,令人咂舌,連身邊人都認為這太過了。但是王翦說:「秦王粗暴不信任人,如今傾全國之力,六十萬兵馬都在我手上,我只能用這個要求來穩固我的小家,打消他的懷疑。」
戰爭贏得了勝利,而王翦也在滅楚之後南征百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史記·王翦白起列傳》中記載道:「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王翦有勇略,雖遇勁敵項燕,但是最終能攻破防線,一戰滅楚;王翦也有智慧,對於贏政來說,一個愛財如命的臣子,是沒有多大野心的,與其碰上個什麼都不要的人,還不如把金銀珠寶把他餵飽,一來抓得住他,二來也好對付他。而對於王翦來說,適當地抹黑自己,卻是保命之道。這也是他為什麼三番兩次地要田要地的原因。這樣做,雖然很容易讓人詬病,但是人是活給自己看的,就算是想搞點個人生活享受,不害人,有什麼關係?相較而言,白起,韓信,霍去病,赫赫戰功,最終卻不能善終,王翦笑到了最後。當然,人各有志,清廉一生,剛正一生,也一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