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禕:李恪之後的宗室賢王能征慣戰定契丹
李禕(?-743年),唐朝宗室、名將,神武軍的創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吳王李恪之孫,張掖郡王李琨之子。
少年有志,歷任諸州刺史,治理有方;進而執掌帥印,戰功卓著。729年(開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蕃,促成兩國數年之間無交兵的和平局面,並以軍功恩澤先人;732年(開元二十年),抱白山之戰大破奚和契丹,俘虜敵酋,驅逐叛逆。
743年(天寶二年),遷太子太師;當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禕任太子太師時患病,後死於官任之上,終年八十餘歲。他去世後,唐玄宗痛惜良久。
友謙封爵
李禕少年就很有志向,對母親非常孝順,與家人相處的也很和睦,撫養弟弟李袛以友愛而著稱於世。710年(景龍四年),李禕任太子僕,兼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別駕,加授銀青光祿大夫。本來作為長子,李禕應該繼承爵位,但是李禕堅持讓給自己的弟弟李袛,唐中宗非常讚賞他的品性,因此特別封他為嗣江王作為嘉獎,以承襲唐太宗十一子李囂的爵位。
710年(景雲元年),李禕出任德州(治安德,今山東陵縣)刺史,此後又調任蔡(治汝陽,今河南汝南)、衢(治信安,今浙江衢縣)等州刺史 。
初掌軍權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李禕多次擔任蜀州(治今四川崇慶縣)、濮(治鄄城,今山東鄄城東北)等州刺史。由於李禕為官清廉,治理嚴辦,不論官員還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因此被朝廷日漸重用,被調任京城為光祿卿,隨後又調任將作大匠,後因母親去世辭官丁憂。喪期未滿被復起為瀛洲刺史,李禕上表堅決請求服滿三年之喪,得到准許。724年(開元十二年),唐玄宗改封其為信安郡王 。
727年(開元十五年),丁憂期滿復出,官拜左金吾衛大將軍,開始掌握軍權。
從713年(開元元年)起,吐蕃連續進犯唐蕃邊境。727年(開元十五年)閏九月,吐蕃與東突厥連兵入寇,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某被回紇瀚海司馬護輸餘眾所殺,使河、隴震動。鑒於河隴一帶形勢危急,唐玄宗決定派遣得力的官員前去鎮守。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任命李禕為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攝御史大夫。又以朔方節度使蕭嵩為河西節度等副大使。蕭嵩又將刑部員外郎裴寬引為判官,與原判官牛仙客俱掌軍政,這才使河、隴地區的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不久,李禕遷禮部尚書,仍繼續擔任朔方軍節度使 。
唐蕃戰爭
唐玄宗繼位前,唐在與吐蕃的戰爭中屢吃敗仗,尤其是河隴戰場,不佔任何優勢。後來唐軍依托一系列堅固據點——軍鎮,相對集中兵力,實行機動防禦,並伺機反攻,逐步擴大了控制區域。吐蕃則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東南黃河曲流處)為後勤基地,不斷攻掠河隴一帶。此後,經多年戰,唐鞏固了河隴一帶的防務,加上國力的不斷增強,唐玄宗決定採取軍事行動,對吐蕃主動發起進攻。
起初,吐蕃軍佔領唐朝轄地——鄯州鄯城縣以西的石堡城(又稱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後,即派重兵把守,並以此為前沿陣地,屢屢出兵,攻擾唐河西、隴右等地區。唐朝視其為心腹之患,決定攻取這一戰略要地。729年(開元十七年)三月,唐玄宗命李禕與河西、隴右地區駐防將帥共議攻城大計。但諸將均認為:「這個城池佔據險要,又被吐蕃所重視,大軍深入,敵人必會全力據守。戰事如果不能勝利,退敗會狼狽」,主張「不如按軍不動持重,根君形式發展再決定」。但李禕則認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須盡快奪回,他說道:「為人臣子的節操,怎麼能害怕艱險?如果必須寡不敵眾的後果,吾將以死報效。對國家有利,這個身體有什麼可惜的?」
決定做出後,李禕又認真研究了攻城戰術。因為石堡城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如果採取強攻,將頓兵堅城之下,即使攻克,也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於是李禕大膽地決定採取遠距離奔襲戰術,偷襲石堡城,以求出其不意,速戰速決。一切準備就緒,李禕親率大軍日夜兼程殺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果然措手不及,傷亡甚眾。二十四日,唐軍以極小的代價順利地攻克了石堡城,繳獲糧儲器械非常多。隨後李禕留兵據守要害,令吐蕃軍無法前進。自此,唐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各路唐軍可以四處巡邏,拓境達千餘里。唐玄宗聞訊大喜,下令改石堡城為振武軍 。
石堡成一役,李禕力排眾議,堅持出兵,又出敵不意,遠距離奔襲,攻其不備,奪取重鎮,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這一戰同時沉重打擊了吐蕃,由於連戰連敗,吐蕃國內嘩然,只好再次派遣使者求和請婚,遠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從中斡旋。唐玄宗這才應吐蕃請求,送與詩書。729年(開元十七年),因為李禕有此軍功,唐玄宗追封他的父親李琨為工部尚書,追封贈吳王。730年(開元十八年),雙方約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為界,並於甘松嶺(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嶺互通市貿。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唐蕃兩在赤嶺樹碑紀念,雙方邊將均參加了這一慶典。一直到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兩國數年之間無沒有交兵,李禕可謂功不可抹。
李禕軍功顯赫,且擔任朔方節度使的要職,手握實權。時任宰相的宇文融害怕李禕擁有的權利,又擔心他對唐玄宗日益增長的影響,同時還可能防備他會加強蕭嵩的政治地位而對己不利。因此,他安排御史李寅彈劾李禕,被李禕悄悄得知,李禕於是通過玉真公主和高力士上奏唐玄宗。當李寅後來將彈劾狀呈上時,唐玄宗怒加駁斥,李禕未受非難,宇文融反而被貶為汝州(治梁縣,今河南臨汝)刺史,此時他擔任宰相只有一百天 。
唐契戰爭
河隴一帶的形勢得到緩解後,東北的的形勢卻變得緊張起來。724年(開元十二年)時,契丹王李鬱於卒,弟李吐於繼位。
李吐於與大臣可突於互相猜忌。725年(開元十三年),李吐於投奔唐朝,不敢返回,唐玄宗封其為遼陽王,留他在京城宿衛。可突于于是立前任契丹首領李盡忠之弟李邵固為主。唐玄宗為全力對付吐蕃,只好答應他的請求,封李邵固為廣化王,奚王蘇魯為奉誠王。730年(開元十八年),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於入貢,同平章事李元紘對他無禮,使可突於不滿而歸。五月二十六日,可突於殺害李邵固,立屈烈為主,率其部眾並脅迫奚部眾人背叛唐朝投降突厥,奚王李魯蘇及其妻子韋氏、李邵固的妻子陳氏都投奔唐朝。
唐玄宗聞訊,立即下制,令幽州長史、知范陽節度事趙含章率部征討,又命中書舍人裴寬、給事中薛侃等於關內、河東、河南、河北等分道招募勇士。六月二十三日,玄宗又以單于大都護忠王李浚(即後來的肅宗李亨)遙領河北道行軍元帥,御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胄先為副元帥,率程伯獻、張文儼、宋之悌、李東蒙、趙萬功、郭英傑等十八總管繼討奚與契丹叛亂部眾,後因故未能成行。
732年(開元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李禕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大總管,將其由西北調至東北,率兵進擊奚、契丹。二十八日以戶部侍郎裴耀卿為副總管。三月,李禕率裴耀卿、趙含章等分道進攻,含章軍先與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風遁去。這時,平盧先鋒將烏承玼對趙含章說:「奚、契丹,都是很厲害的敵人。前日離開,不是因為害怕我,而是要引誘我,應該按兵不動以觀其變。」但趙含章卻執意不納,仍率部追趕,遂與契丹和奚眾在抱白山(似為白狼山,或白鹿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境)展開激戰。可突於率伏兵一齊殺出,唐軍大敗。恰好烏承呲率本部兵馬從西面向契丹發動突然襲擊,契丹與奚眾抵擋不住,遂向後逃走。二十六日,李禕率唐軍主力趕到,奮勇追擊,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於率殘部遠逃,其餘眾流竄山谷;奚酋李詩瑣高率5000餘帳投降,李禕凱旋而歸 。唐玄宗封投降的契丹李詩瑣高爵位歸義王,並將雖他一起投降的部落五千人安置在幽州歸義縣(今北京房山東南)並重設縣置 ,李詩瑣高同時被任命為義州都督。
抱白山之戰,在唐軍初戰失利的情況下,李禕及時率主力趕到,並果斷展開追擊,終大破奚、契丹,給其以沉重打擊。四月的夏天壬辰日,李禕因功加開府儀同三司 ,兼關內支度、營田等使,兼採訪處置使,增加領導涇、原等十二州,並使得他的兩個兒子因此而得到官職 。
功勳晚年
由於李禕功績卓著,屢遭他人嫉妒,很多戰功朝廷都不知道,所以賞賜不能與其功勳相稱,非常可惜。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李禕遷兵部尚書,朔方節度大使。 這一年,李禕曾因為國家用度不足請求放任私鑄,被倉部郎中韋伯陽認為不妥而擱置意見 ,或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衢州刺史。此後又出任滑(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懷(治河內,今河南沁陽)二州刺史 。
740年(開元二十八年)六月,李禕拜太子少師,以年老致仕。743年(天寶二年),遷太子太師;當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禕時任太子太師因病去世,終年八十餘歲。唐玄宗聞訊痛惜良久 ,追贈太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