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丞相公孫弘:出身低微卻大器晚成的西漢名臣
西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不僅是因為出了幾位有作為的皇帝,而且人才輩出。有了充足的人才儲備作保障,西漢才能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西漢的歷任皇帝裡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人才最為茂盛。劉徹其人雖說毛病不少,不能說是一位明君,但他卻有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選拔人才不拘一格,無論出身多低微,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會得到重用。如牧羊的卜式,打柴的朱買臣,刀筆小吏張湯,不得志的書生主父偃等等,都是草根出身,但憑自己才學都得到了劉徹的重用。還有從奴隸到將軍的衛青,從豬倌到宰相的公孫弘,出身低微的二人最後卻成了文官與武將中的老大,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今天我們要說說這位從豬倌到宰相的西漢名臣公孫弘。公孫弘堪稱是西漢頭號「勵志哥」,他出身低微,大器晚成,最終成為文臣之首,而且得以善終。公孫弘是齊地菑川薛縣(今山東壽光)人,年輕時當過獄吏,但沒干多久就因為犯錯被免官,為了奉養老母,他不得不在海邊以放豬為生。他放豬一直放到了四十歲才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按孔子的說法,「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這個年紀的人是應該事業有成了,因此孔老夫子才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論語·子罕》)。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默默無聞,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不過公孫弘的出現卻打了孔老夫子的臉,因為公孫弘就是在四十歲時才開始刻苦學習,並且最終事業有成的。
公孫弘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六十歲,孔子稱之為「耳順」之年,現在的退休年齡時才開始嶄露頭角。在西漢時期還沒有科舉考試,所以有一套自己的舉薦人才的方式。當時把人才稱之為「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而舉薦這類人才通常由郡守、公卿、高級官吏等人推薦,送至朝廷。然後皇帝要對他們進行考察,給他們出題要他們對策,對策成績出眾的就會被授予官職。公孫弘就是由這樣的程序脫穎而出,以賢良文學的身份在朝廷做了博士。這個博士不是學位而是官位,負責掌管書籍典章。不過公孫弘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出使匈奴,回來向武帝劉徹匯報工作。劉徹對他的匯報不滿,認為他沒什麼能力,把他斥責了一番。於是公孫弘便上書稱病,辭職回家了。
不過這一次的挫折並未斷送這位未來名臣的仕途。十年之後,劉徹再次從基層選拔人才,此時公孫弘已經七十歲了,但仍舊被推薦上來。劉徹親自出題要這些被推薦的儒生對策。他出的題目是:現在如何能達到遠古時代那種國泰民安的境界?天人之道最根本的是什麼?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是什麼?公孫弘在對策中強調了君王自身須正,對待百姓要有信義。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條原則,並指出「仁、義、禮、術」四條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方法。最後指出「順應天德」便會和諧興旺,「倒行逆施」就會災禍降臨,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
當時參與對策的有一百多位儒生,公孫弘的對策並未引起主考太常的重視,而是被排在下等呈給皇帝。但劉徹獨具慧眼,很欣賞公孫弘的思想,便把他的對策選拔為第一。接著便召見公孫弘,再次任命他為博士。因此公孫弘的仕途在七十歲時才開始起步。得了對策第一後他還未盡興,又給劉徹上書提出整頓吏治,而且口氣比較大,以周公旦自居。劉徹便問他自比周公如何?公孫弘說自然比不上,但自己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就如同訓練禽獸,鍛造木石一樣,人對於利害好惡的認識,豈是禽獸木石相比的?所以用一年的時間使國家發生變化都算很慢了。劉徹聽他這麼一說也很驚訝,決定慢慢考察一下這個人。
而後公孫弘的仕途就開始了平步青雲,一年後被提拔為左內史,三年之後又被提拔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兩年後又接替了薛澤成為西漢丞相,位極人臣。在他之前這個位置都是有列侯爵位的人才能擔任,而公孫弘可以說是西漢第一位布衣成丞相,所以按照慣例也該有爵位,於是劉徹便封他為平津侯。公孫弘僅用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平民百姓座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寶座。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坐火箭上去的,那麼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公孫弘也確實有能力,劉徹身邊本來人才就很多,誰有能耐誰沒能耐他自然是很清楚的。至於公孫弘具體有哪些政績,史書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是說他反對設置朔方、五原二郡,認為勞民傷財,沒有實際用途。劉徹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但公孫弘卻始終堅持己見。後來劉徹讓朱買臣和他辯論設置朔方郡的好處,公孫弘辯不過朱買臣,便不再阻止,但還是讓劉徹停止了興建西南夷工程和滄海郡。
除此之外公孫弘還提出過一個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政策。就是「禁弓弩」,因為當時社會不太平,頻頻發生官吏被殺的事件。公孫弘認為十個賊人張開弓弩,一百個官吏不敢上前。所以禁止百姓攜帶弓弩就等於沒有了殺傷性武器,這樣在都是短兵相接的情況下,就一定是官吏的一方得勝。劉徹為此還組織群臣討論,結果到底還是沒有通過。不過這也使得公孫弘成了禁止私人持有武器的第一人,而後美國關於禁止民間持槍的討論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
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公孫弘為人低調圓滑,會看風使舵,而且善於自藏鋒芒。在朝中議事時,他常常提出幾個方案讓皇帝自己去決定,有時候和其他的大臣觀點對立也從不在朝堂之上發生爭執。他與公卿提出某些建議,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棄事先約定,而是順著皇帝的意圖說。因此當時最有鋒芒的一個直臣汲黯很看不上他,給他下了一個「齊人多詐」的評語。而且多次指責他道貌岸然,心術不正。但公孫弘也並不和汲黯起衝突,劉徹問及他時,他就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是忠心的,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是不忠心的。」因此給劉徹留下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好印象,對他更放心了。
但要是認為公孫弘真是寬宏大量就錯了,史記上說他是:「性意忌,外寬內深。」實則他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容不得比自己高或自己看不慣的人。比如他和齊相主父偃不和,主父偃因為涉嫌逼死齊王被收押,本來劉徹想從輕處置,但公孫弘卻對劉徹說「非誅偃,無以謝天下!」結果主父偃被斬誅族。對於曾當面斥責他的汲黯更是恨之入骨,但一直找不到汲黯的過錯,因此向劉徹推薦汲黯擔任是非很多的一個職務右內史,想讓汲黯栽跟頭。但汲黯為人耿直廉潔,在這個位置上幹得很出色,使得公孫弘的陰謀落空。還有當時的大儒董仲舒與公孫弘不和,公孫弘也用對付汲黯的方法推薦董仲舒擔任膠西王相,想通過膠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但也同樣沒能得逞。再有就是當時有一位著名的遊俠郭解,被抓住後按律應該釋放,結果也是公孫弘說了一句「以睚眥殺人,大逆無道。」郭解才被斬誅族。可見他一句話導致了多少人人頭落地,作為一個滿嘴仁義道德的儒生,這樣的作法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他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秀品格,比如說他很節儉,睡覺蓋布被,吃飯只吃一個葷菜和粗米飯。因此汲黯指責他是「作秀」。但這樣的指責並無道理,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做一輩子秀,公孫弘的確比較清廉,他自己生活很簡樸,俸祿則多用來接待朋友賓客,家中除了自己的工資收入外,並無多餘財物。因此他孝順父母,輕財重義,身居高位,率先垂范,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同時他從草根到宰相的奮鬥經歷也激勵了很多人,使得眾多學子效仿,既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程度,也弘揚了重儒之風。此外作為一個儒家學者,他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很大,同時又把儒學引入官方教育,制定出了全面系統的教育制度,對於促進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公元前121年,擔任了六年丞相的公孫弘病逝於任上。在他之後武帝時期的丞相這個位置成了最危險的職業,除了一個石慶得以善終外,其餘的丞相全部被殺或自殺。而公孫弘從一個豬倌,一路奮鬥到丞相的位置,又能得到善終的確是一個傳奇。而他四十始學,七十入仕又是大器晚成的典範,因此他的經歷猶如一部勵志大片,帶給後人很多正面的能量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