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盤點全球六大特色南極科考站
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報道,從上世紀50年代起,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相繼來到南極展開實地考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考察站。如今,這塊冰雪世界上共有53個科考站。以下是給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南極科考站。
1. 伊麗莎白公主(比利時)
伊麗莎白公主(比利時)
長、寬、高分別為72.2英尺(22米)、72.2英尺(22米)和27.9英尺(8.5米)。
新伊麗莎白公主站是南極科考站中的精緻花朵:小巧、美麗、高效,只在夏季開放。新伊麗莎白公主站設立在南極圈內的毛德皇后地區,該區域地處南極大陸面向大西洋的部分,當地風力強勁,時速可達300 公里。它是南極冰蓋上第一座零碳設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設計人員還為這座科考站設計了一套能源管理系統。該系統能夠24小時監控科考站內的能源產出以及消耗,並可以按照需求自動安排能源消耗的優先秩序,充分利用它的52千瓦太陽能發電組和54千瓦風力發電組。站內每件設備每個電源出口都被排號,根據優先程度供電。
2. 康科迪亞站(法國、義大利)
康科迪亞站(法國、義大利)
每個鼓狀建築物的直徑為60.7英尺(18.5米),高度為39.4英尺(12米)。
康科迪亞站為極端條件下長期居住而設計,是少數幾個全年都有人居住的南極內陸科考站之一。其鼓狀的外形可以保證熱能的最充分利用。歐洲航天局(ESA)設計的廢水處理系統可讓淋浴和水槽中排出的廢水循環使用。航天局對康科迪亞考察站的興趣不止於廢水處理:由於南極這種隔絕、封閉、擁擠的生活環境類似太空飛船,歐洲航天局正在研究這種長期枯燥的生活對15名冬季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的影響。
3. 諾伊邁爾Ⅲ科考站(德國)
諾伊邁爾Ⅲ科考站(德國)
該科考站長寬高分別為68米、26米和21.3米。
所有最新設計的南極考察站都建立在高高的支架上,遠離地面,以免被冬季厚厚的積雪掩埋。德國站的設計和建設上具有獨到之處,它被建在16根大型支柱上,通過液壓提升系統,可抬升整個科考站,從而使科考站避免被逐年增高的積雪所掩埋,大大延長了科考站的使用壽命。預計,該科考站的運行壽命為25年到30年。該科考站的大型支柱可以根據下面冰層移動不斷調節,防止結構變形。
4. 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國)
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國)
長寬高分別為124米、45米和12米。
儘管所在區域是南極大陸上氣溫最低的區域,而且補給線最長,但是美國站是南極內陸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納150名科學家和後勤人員。阿蒙森-斯科特站是唯一建造在南極點上的科考站,海拔2900米。該科考站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花了12個夏天才建成,預計可以使用許多年。所有建築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飛機運送。考察站形狀像一個機翼,由36根「高蹺」支撐,距離地面10英尺,風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積。當雪堆積得太厚,液壓千斤頂可以再把建築抬高兩層樓。
5. 哈利VI(英國)
哈利VI(英國)
長寬高分別為19.7米、10米和10米。
研究者在這座考察站連續工作了54年,並且在這一科考站取得了許多重大價值的科學發現,因人類原因所致的臭氧層空洞就是最先在這裡被發現的。哈利科考站的主要任務是對南極地區大氣、氣象、冰川、地震、地質等進行考察。跟蹤大氣層的狀況需要穩定的觀察地點,但是哈利科考站想保持在原位卻並不容易,因為布倫特冰架每年要移動半英里,好像一條輸送帶把它往冰海方向拖動。舊站位移太多後被拋棄。新站更像一輛巨型野營車:當冰架移動後,這些安裝有滑雪輪胎的小工作站可以被拖回原位。
6. 薩納伊Ⅳ(南非)
薩納伊Ⅳ(南非)
總長175.6米(三個加在一起),寬14.8米,高10.2米。
南非國家南極考察隊研究站於1997年竣工,是新一代考察站中最老的。但它的位置優勢彌補了技術上的不足。由於這個考察站建在海拔800英尺(243.8米)的冰原島峰上,島峰下面的空間像個大漩渦將雪吸進去,防止峰頂的考察站被積雪掩埋。此外,薩納伊位於內陸,距海約100英里(160.9公里),又建在堅固的岩石上,使之成為進行敏感的地震學和GPS研究的理想地點。多達10名科學家、工程師、技師和醫生在這裡進行為期15個月的科學考察活動,人們可以稱這個科考站為看得見風景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