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盱眙縣大雲山大型的西漢王陵 申請十大考古發現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盱眙縣大雲山大型的西漢王陵 申請十大考古發現

2014年10月22日 古墓探秘,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138 次


劉非的定情信物「長毋相忘」銀帶鉤。墓葬中出土的銀帶鉤,上面有「長毋相忘」的字樣,意思是兩個人永遠在一起,互相不要忘記對方。專家說,這個帶鉤極可能是劉非送給妃子的定情信物。

2009年9月,一個大型的西漢王陵在盱眙縣大雲山出土。因為陵園主人江都王劉非埋葬了大量與後宮生活相關的文物,這也使神秘的漢初後宮生活慢慢浮現在人們面前。11月21日上午,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考古成果論證會在盱眙縣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考古專家對江蘇省的這次考古發現紛紛給予高度評價,甚至將其譽為新世紀以來我國最大的考古新發現。當天下午,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員帶領再次來到考古現場,向展示了最新的考古發現。 

最新進展:大雲山漢墓將申報2011年十大考古發現

在論證會現場,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向透露了這樣一個消息,南京博物院已經在和盱眙縣政府合作準備材料,申報2011年的中國考古十大發現。對於能否入圍,龔院長笑著說:「不敢說十拿九穩,至少目前國內還沒有能構成威脅的其它發現。並且大雲山考古已經入圍江蘇首批大遺址名錄,目前盱眙縣已經先期投資5000萬元,啟動了規劃面積6000平方米的大雲山博物館的建設,以後還要建設更大規模的遺址公園。」對此,有專家認為,投資和建築面積過於保守,至少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

去年,曹操墓的發掘在沒有最終定論的前提下,就急於向公眾宣佈,引發諸多「懷疑」。對於此次考古成果和過程,眾多專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表示,大雲山考古,代表了當代中國考古的新水平,是我國新世紀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在近三年的考古過程中,採取規劃在先,挖掘在後,認定多少,公佈多少的原則,科學嚴謹。此次考古專家組組長鄒厚本表示,「現在考古工作並沒結束,保護和研究,開發和利用任務更加艱巨,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而探測東陽城的工作也隨之展開,這將是又一項龐大的考古發掘。」

說起申報2011年考古十大發現,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提起了一件往事。「陝西西安鳳棲原的西漢家族墓地曾入選2010年考古十大發現,當時我們同西安的負責人聊天時講到,如果江蘇大雲山漢墓參評,『鳳棲原』肯定沒戲。後來大雲山沒有參評,『鳳棲原』最終入選。今年山東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大的漢代墓葬,當時我還興奮不已,現在同大雲山相比,我們就不值一提了。」鄭所長笑稱。 

真實的漢初諸侯王「後宮」:陪葬的嬪妃墓有三四十個

自從大雲山發現王陵以來,對其墓主人的認定,一直有多種猜測,最終確定為漢景帝之子,漢武帝同父異母之兄長,江都王劉非。但是對於其它墓葬的主人,尤其是2號墓和8號墓,究竟哪一個是劉非的王后,一直難以判斷。原因就是因為兩墓先後嚴重被盜,尤其是8號墓,幾乎被徹底摧毀,沒有出土任何文物。

緊挨著1號劉非墓東側的是2號墓,規模雖只是8號墓的一半,但出土了金縷玉衣、玉棺等重要文物,體現的確是王后級別身份。「按照西漢的墓葬制度,王后墓葬的規格,應該是和諸侯王相當的。在這一點上,2號墓和劉非的墓葬1號墓最為接近。但同時,王后的墓葬和諸侯王的墓葬應該是同塋異穴。這一點上,8號墓又和1號墓最為接近。所以究竟王后『睡在』哪個墓裡,一時也難以判斷。徐州博物館李銀德館長認為,很有可能是一王二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大雲山考古領隊李則斌向介紹。

諸侯王后宮佳麗三千,除了王后以外,其他的嬪妃怎麼管理呢?文獻記載不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先生在論證會上表示,江都王陵可以提供一個很有力的參考範本。「西漢時期,皇帝的嬪妃分為14個等級,這在考古界沒有異議。但是諸侯王的嬪妃究竟分多少等級,一直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江都王陵北側陪葬墓區的墓葬排列非常整齊,從南向北有7、8排,每排有5個。因為劉非的1號墓是在王陵的北側,陪葬墓這樣的排列,也直觀地反映了嬪妃的等級分類。可以由此判斷,西漢諸侯王的嬪妃,至少分7、8個等級。」劉先生說,以此推測,劉非的妃子最少有10多個。

一枚虎符銀帶鉤,見證江都王的浪漫

後宮佳麗雖然等級森嚴,但是孰近孰遠,孰親孰疏,也可以從墓葬的陪葬品中探知一二。在距離考古現場約2公里的臨時庫房中,李則斌從保險箱中取出一件神秘的出土文物。只見他打開層層包裹,一枚長約3厘米,形如虎符似的帶鉤,躍然眼前。「這是從江都王陵12號陪葬墓中出土的,也是12號墓中最珍貴的文物。雖然在地下埋葬了2000多年,帶鉤依然精美光亮,絲毫沒有腐蝕的跡象,因為它是銀的。」

據李所長介紹,這個帶鉤同其它帶鉤相比,特別之處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這個帶鉤是虎符式的。普通的帶鉤,無論是金的、銀的、或者水晶的,都是整體結構,中間是分不開的。而這個帶鉤卻可以從中間分成兩半,加上整體上是老虎的形狀,同西漢的兵符『虎符』非常接近,可以說是個微縮版的『虎符』。第二,帶鉤中間還刻有文字。把帶鉤從中間分開後可以看到,帶鉤的內側刻著銘文,一側是陰文,一側是陽文,這樣帶鉤就可以整齊地合在一起。第三,銘文是一句兩千年前的定情誓言。仔細看的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帶鉤中刻的銘文是一句話『長毋相忘』,字體是小篆。『長毋相忘』的意思就是說,兩個人永遠在一起,互相不要忘記對方。」李所長告訴,因為12號墓中埋葬的是江都王劉非的一個妃子,這個帶鉤極可能是劉非送給這個妃子的定情信物。由此能看出,劉非和這個妃子關係非常親密,至少曾經非常親密。」

「地下生活」宛如人間後宮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創造了江蘇省建國以來的極致。作為主墓的1號墓,出土的文物更是讓考古工作者驚訝不已,很多文物都是國內首次發現。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整個陵園邊長500米見方,幾乎相當於漢代的一個城池。「劉非就是希望自己死後,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享受奢華的宮廷生活,所以他將眾多宮廷生活用品,作為陪葬品埋在自己身邊。這也從側面,向我們反映了當時諸侯王奢華的後宮生活。」龔院長稱。

在眾多文物中,一套罕見的編磬,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說它罕見,主要是因為它的材質。我所見到過的編磬,有玉質地的、石質地的、金屬質地的,這套編磬,卻是玻璃質地的,並且是全套22件,保存都較為完整,這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雖然揚州之前也出土過一些,但只是很少的碎片,其考古價值與這次出土的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主任安家瑤女士告訴。

看著這一組晶瑩剔透的玻璃編磬,彷彿瞬間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劉非和自己寵愛的妃子相擁而坐,四周美女如雲,樂師在一旁敲打著玻璃編磬,音樂清脆動聽,宛若天籟。劉非從口袋中取出刻有愛情誓言的帶鉤,交到愛妃的手中。坐鎮一方的劉非想像不到,就在自己死後第8年,自己的兒子劉建,因為叛亂而自殺,最終國除,一切繁華都成為過眼雲煙。 





2000多年前的玻璃編磬

墓葬中發現一組玻璃編磬:這是我國最早用玻璃做的樂器

「我國出現玻璃用品是比較晚的,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西漢前期的墓葬中就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玻璃製品,實屬罕見。並且這一組編磬從比例上看,同普通玉質編磬幾乎一致,最大的有70厘米長,這說明這組編磬是當時的實用物,而不是微縮版的隨葬品。這組編磬,也可以說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用複合材料製作的樂器。」安家瑤主任稱。安主任還表示,唐宋時期的人,就已經不太知道玻璃是怎麼製作的了,這在唐宋的一些詩詞中都有體現。至於原因,可能和青銅製作工藝等其它古代工藝一樣,因為戰爭等原因,慢慢失傳了。


 


車馬坑中出土的偶車

車馬坑中發現罕見漆器羊車

在位於陵園西南側的車馬坑中,見到了有一輛尺寸和其它車輛相比明顯偏小的車輛。李所長告訴,這輛車和其它車輛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用馬拉的,而是用羊拉的,是羊車而不是馬車。「古代後宮之中,馬車是不能驅馳的,諸侯王給嬪妃傳遞物品,後宮各個嬪妃之間傳遞物品,互相走動,代步工具都是靠羊車。劉非將一輛羊車埋葬在車馬坑中,說明他仍然希望能借此作為後宮走動的代步工具。」然而可惜的是,因為馬車和羊車在地下埋葬的時間太久,車輛的木質結構都已經腐爛,只剩下一些金屬零部件和木頭表面的漆皮。在1號墓東南側的另一座車馬坑中,見到了大量堆積起來的偶車,李所長介紹稱,這些偶車都是戰車的造型,放在陵園南側入口處,也是保護陵園的作用,對研究漢代戰車有著極可靠的實物價值。(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