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終結「黃金十年」
1405年7月,一支龐大的船隊從中國出發,浩浩蕩蕩駛向大海,著名的鄭和下西洋由此拉開了序幕。此時的大明帝國正處於全面繁盛階段,而歐洲還瀰漫在英法百年戰爭的硝煙中。令後人困惑的是,儘管鄭和下西洋顯示出了巨大的航海優勢,但中國卻在以後的歲月中逐漸遠離了外部世界。八十多年後的1492年,哥倫布攜帶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的書信,率領一支小型船隊駛向遙遠的未知世界。儘管哥倫布最終沒有找到神話中的中國,但這次航行卻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中國與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開始發生改變。
英通商使臣接連碰壁,中國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
1792年,即哥倫布首航整整三百年後,英國人馬戛爾尼率領一支船隊開始了一次特殊的中國之行。自新航路開闢以來,英國利用處於大西洋航路中心的地位,通過貿易和殖民掠奪逐漸成長起來,到18世紀時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與此同時,它還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18世紀中後期,為擴大海外市場,英國開始尋求與中國建立大規模貿易關係。
當時的中國,正值康干盛世的末期。早在1757年,由於對洋人的戒懼,大清王朝開始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於是,英國便派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試圖說服中國改變政策。1793年,馬戛爾尼攜帶著英王的親筆信到達廣州。除了向乾隆補祝壽辰外,馬戛爾尼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國能開放港口,准許租地經商。
在接到英使來華的消息後,乾隆皇帝起初還是很客氣的。他命沿海各省派大員迎送犒勞,為了讓英國使團看到天朝的繁榮,乾隆還特意安排馬戛爾尼一行到內地遊歷,據說為此所花的招待費用就高達85萬兩白銀。不過由於外交觀念的巨大差異,雙方在覲見禮儀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一方堅持要行中國的「三跪九叩」之禮,另一方卻堅持英國的禮節,結果雙方因此而鬧得不歡而散。而當馬戛爾尼提出通商的要求時,乾隆皇帝更是斷然拒絕。他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國通商」,且「天朝尺土,俱歸版籍」,想租地經商更不可能。由於乾隆對參與世界貿易毫無興趣,從而與最早的一次現代化機遇擦肩而過。最終,馬戛爾尼雖然在北京及承德呆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卻一無所獲。
馬戛爾尼回國23年後,由阿美士德率領的另一個英國使團再次訪華,但雙方同樣為覲見禮儀鬧得不可開交。當使團被清政府勒令出境後,英國人決心用武力打開中華帝國那堅實的大門。1840年,英國侵略軍終於用大炮強行將中國與外部世界連接起來。
洋務運動失敗,中國再次錯失追趕世界的機會
19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影響下,歐美等國先後啟動或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在這一浪潮的衝擊下,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追趕世界的機遇,近代中國第一次實質意義上的現代化努力──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以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開辦了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等近代軍事工業,同時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短短幾年就基本建成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其成就令世界為之震驚。到19世紀80年代時,中國海軍共有大小艦船八十多艘,實力居世界第六,而日本僅為第十三;中國海軍還擁有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台防禦體系,僅旅順港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1889年,美國海軍部長在國會演講時曾讚歎說:「中國海軍實力現在已經排在了美國前面。」此外,洋務派還投入巨資興辦民用工業,在十餘年間相繼建設了煤礦、鐵廠、織布廠、電報、鐵路等。當時一位西方外交官在分別考察了中國與日本之後,曾明確表示中國的前景更加美好。
遺憾的是,這次大規模的現代化努力最終卻毀於清朝統治者的頑固和腐敗。1865年,當英國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沿著護城河鋪設了一條500米長的鐵路時,馬上就被慈禧太后強令拆除了;1876年,英國人在上海修築了一條十多公里的吳淞鐵路,慈禧太后又花28.5萬兩白銀把鐵路買下後拆掉;1881年,當唐胥鐵路修成後,慈禧因為怕火車轟鳴會震動鐵路沿線的皇陵,竟不允許使用機車牽引,而下令用騾馬拖拉列車!至於當時中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思想同樣非常保守。如大學士徐桐就到處對人說,所謂西洋各國,除義大利真有其國外,其餘都是漢奸捏造出來嚇唬人的。更可悲的是,即便是洋務派們,其所固有的局限性也注定這次現代化努力不會成功。例如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當時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生產的鐵還出口到美、日等國。然而在選廠址時,張之洞為了在自己的總督衙門就能看見工廠的煙囪冒煙,硬是將工廠建在遠離鐵礦、煤礦的地方,不僅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還為拆遷多花了100多萬兩白銀。
儘管洋務運動曾取得了相當成果,使中國一度有機會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但在封建王朝的腐朽統治下,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滲透的加強,以及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中國第二次現代化夢想與強大的北洋艦隊一起灰飛煙滅了。
辛亥革命半途而廢,現代化藍圖成為空想
20世紀初,西方完成了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浪潮,而中國也爆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國家。民國建立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出現鬆動,從而為中國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又一次追趕世界的機遇出現了。
作為一位先知先覺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對世界先進潮流深有感悟。在辭去大總統的職位後,他埋首制訂實業計畫,希望將中國帶入現代化發展軌道上。經過多方考察後,他終於寫成了《實業計畫》一書,為當時的中國勾畫了一幅美好的現代化藍圖。在孫中山的《實業計畫》中,涉及六個方面的計畫,其中甚至包括修建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這樣的設想。毫無疑問,如果這份藍圖得到實施,中國將會搭上現代化的班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結果卻是,雖然辛亥革命表面上建立起了現代化所需要的政治制度,但由於軍閥混戰導致的社會動盪,又一次注定近代中國與現代化機遇沒有緣分。
日本侵華摧毀近代中國最後一次現代化努力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使中國又獲得了一次短暫的發展機遇。1927年─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到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近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他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初具雛形。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國電力工業年平均增長9.4%;煤炭工業為7%;水泥工業為9.6%;鋼為40%,被一些學者稱為「黃金十年」。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正逐步走向現代化,如果沒有1937年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國的工業化步伐必將大大加快,並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就進入「起飛」階段。
就在這關鍵時刻,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使得中國的現代化努力前功盡棄,建設成果幾乎喪失殆盡,直接損失至少在6000億美元以上,致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至少延誤了20年時間。
綜觀近代中國錯失4次現代化機遇的原因,或是由於封閉保守,或是由於政治腐敗,或是由於社會動盪,或是由於戰火影響,令人深感惋惜。雖然歷史無法假設,但卻能給後人以借鑒,中華民族要實現現代化之夢,就必須牢記歷史教訓,堅持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維護國家的安定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