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濫殺篡位者造反有理? | 陽光歷史

 

A-A+

中國歷史上的濫殺篡位者造反有理?

2016年08月16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22 次

歷史是個萬花筒,如果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甚至得到特別的感悟。這些年來,世人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津津樂道,對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古跡更是情有獨衷。與此同時,那些與燦爛歷史文化相關的帝王也變得耳熟能詳了。當我們提及中國科舉制度和京杭大運河時,自然會想到那個「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隋煬帝楊廣;提及貞觀之治和盛唐氣象時,自然會想到唐太宗和武則天;提及明長城、紫禁城、武當山古建築群、鄭和下西洋以及《永樂大典》的時候,自然會想到明成祖朱棣,即永樂皇帝。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先後產生過數百個帝王,絕大多數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早已被世人所淡忘。而能像上述幾位這樣為後世留下豐厚歷史文化遺產的帝王可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筆者在讀史時時常遐想:他們如此不安於現狀,如此不遺餘力地決意要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到底是受著一種什麼力量的推動呢?這應該是一個相當玄奧的問題,在歷史學家看來,答案可能有很多種。我想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上述幾位帝王有一個共同的心結:按照封建王朝的法統,他們都曾經是篡位者,他們的權力非常缺乏合法性。


陰謀與血腥的產物


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上述幾位帝王是如何「篡位」的。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了隋朝,並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即後來臭名遠揚的隋煬帝)則為晉王,他繼承皇位的機會本來非常渺茫。然而野心勃勃的楊廣並不安於現狀,他通過精心策劃的陰謀活動,終於誘使隋文帝於公元600年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隋書·高祖紀》評論道,文帝「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所」。4年後,隋文帝卒於仁壽宮,楊廣終於即位。有記載稱是楊廣指使心腹張衡刺殺了父親。《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在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時,就指控其「弒父殺兄,奪嫡篡位」。


歷史驚人地相似。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即後來如日中天的唐太宗)則為秦王。正常情況下,李世民繼承皇位的機會同樣很小。公元626年,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長兄兼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


武則天身為女流,在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社會裡,更是與皇位無緣。在此之前,也有幾位女子實際掌握過國家最高權力。最著名的有西漢初期的呂太后,西漢末期的王太后(著名的篡位者王莽是她的侄兒),北魏時期的胡太后等。她們沒有一個敢於挑戰封建法統,登上大位。武則天何嘗不知道這條通往最高權力之路的異常凶險,然而她憑借自己曠古未有的膽略和高度的政治智慧,一步步接近並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是世世代代無數女性的夢想,因而武則天「篡位」的傳奇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武則天於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此後開始臨政。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中宗)、四子李旦(睿宗)先後即位,但武則天始終掌控大權。690年,67歲的武則天終於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朱棣「篡位」前的情況與七八百年前的隋煬帝、唐太宗非常相似。公元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並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四子朱棣(即後來大名鼎鼎的永樂皇帝)則為燕王。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朱標的兒子朱允文被朱元璋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398年,21歲的朱允文正式即位,史稱建文帝。而其四叔朱棣此時已經38歲,又遠在北方,正常情況下也將與皇位無緣。朱棣當然不願接受命運的安排,他抓住諸王對建文帝削藩政策的不滿,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內戰,朱棣終於在1402年攻入南京,自立為皇帝,是為明成祖,並於1421年遷都北京。而建文帝從此失蹤,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上述幾位篡位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謂費盡了心機。他們不惜承擔「謀逆」的罪名、冒著殺身滅門的危險。此間充滿了陰謀與血腥,昨天還是情同手足的親人,今天卻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相比之下,隋煬帝篡位成功主要靠的是陰謀,就算他真的如後人指控的那樣「弒父殺兄」,在這場權力更迭中罹難的人也只是極少數人。唐太宗比其有過之無不及。他密謀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一時血光四濺。倒在血泊中的不僅有他的親兄弟及眾多支持者,還有10個年幼的親侄兒。武則天在攀登皇位的漫長過程中,遭到了包括自己兒子在內的各種勢力的堅決反對。684年 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大詩人駱賓王也積極投身其中。他在《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指控武則天:「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狐媚偏能惑主」、「豺狼成性,殘害忠良」、「殺姐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詩人還極富於煽動性地呼籲「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面對來自朝野的各種反對勢力,鐵娘子武則天痛下殺手,堅決鎮壓,甚至不惜任用周興、來俊臣這樣的酷吏,就連自己的親生骨肉也不放過。她先後毒死太子李弘,又將太子李賢廢為庶人,並逼其自殺。她的孫子李重潤、孫女李仙蕙也因童言無忌而被處死。


相比之下,朱棣奪取皇位的過程就更加慘烈。雖然他也打著「清君側」的幌子,但主要還是靠武力。在長達4年拉鋸式的內戰中,成千上萬將士戰死疆場,無數百姓家破人亡、生靈塗炭。不僅如此,朱棣攻佔南京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又在首都上演了血腥的一幕。他將忠於建文帝的大臣連同家屬殺了一萬多人。朱棣一度希望收買大學者方孝孺,並借此操縱士大夫階級俯首認可他的合法性。不料方孝孺不僅不肯向他效忠,反而破口大罵其叛逆行為。瘋狂的朱棣竟命人當著方孝孺的面,將其親屬、學生共873人依次剮殺,最後將方孝孺凌遲處死於聚寶門外,創下了「誅十族」的歷史紀錄。朱棣還嫌不夠解恨,又下令把多位前朝忠臣的妻女送入軍中做性奴,將其輪姦致死後,再扔到城外去餵狗。


尋找合法外衣


篡位從根本上破壞了權力繼承的遊戲規則(當今世界稱之為政變),不僅為歷代統治者所不容,就連深受封建文化影響的黎民百姓也不能接受。因此,那些僥倖篡位成功者無不處心積慮地美化自己的行為,努力證明自己所擁有的權力是合法的,藉以消除潛在的信任危機、鞏固意外得到的權力。隋煬帝4年前就先謀得了太子身份,他後來奪取皇位就有了相當大的合法性,也容易蒙蔽公眾,所以他不用在這方面費多少心事。


唐太宗卻不一樣,他事前並沒有獲得繼承皇位的合法身份,忽然策動禁軍兵變,誅殺當朝太子,逼父皇退位,屬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他不僅公然踐踏了歷代統治者一貫倡導的「忠孝」理念,還犯了天下第一大罪謀逆之罪。唐太宗並不是政治改革家,他還要沿襲封建社會制度,並依靠封建統治理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今天,我們從史料中常常看到這樣的說法,認為唐太宗殺兄逼父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自衛行動,對其發動「玄武門之變」多有袒護。這當然是唐太宗及其支持者的說法,太子李建成作為失敗者自然沒有機會為自己申冤辯護。


武則天既為女子,又非皇家出身,她為了證明自己登上皇位的合法性,面對的困難就更多,需要另費一番功夫。武則天想要做的事畢竟是前無古人的。她顯然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由,最後只好從老套的君權神授入手,宣稱自己才是當今唯一的真命「天子」。於是她授意偽造了一部《大雲經》,說她是彌勒佛轉生,她取代李唐當大周皇帝不過是承受天命。其實就連農民起義領袖也深諳此道,從陳勝、吳廣一直到洪秀全都是裝神弄鬼的高手。武則天一生雖然做成了很多事,但這種明顯欺世盜名的做法恐怕沒有多少人肯相信,所以她最終還是被迫將皇位交還給了李唐王朝。武則天死後8年間,至少有兩個女人以為自己能成為中國的第二位女皇,她們分別是武則天的兒媳韋後和女兒太平公主,她們都曾經短暫掌握過大唐的最高權力,皇位幾乎唾手可得。在權力的巨大誘惑面前,韋後與太平公主這對姑嫂成了死敵。太平公主與侄兒李隆基聯手發動了第二場「玄武門之變」,運氣不佳的韋後與女兒安樂公主(第三位潛在的女皇人選)當場被殺。不久,太平公主與侄兒李隆基從昔日的盟友迅速變成死敵,這一回太平公主的運氣再沒有那麼好、終於落了個香消玉殞。韋後與太平公主相繼隕命,標誌著男權主義的鐵幕再次降臨。武則天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


朱棣為了掩蓋自己的篡位行為,以維護自己奪取的合法性,並延及子孫後代,做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可以說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當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都源於朱棣實際上對自己權力的合法性一直存在揮之不去的焦慮。下一節,就專門介紹其欺世盜名的種種行徑。


揮之不去的焦慮


朱棣當初發動「靖難之役」,公開的矛頭並未對著其侄兒建文帝,而是聲稱幫助皇帝除掉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奸臣。因此,當朱棣帶領大軍終於攻入南京,其支持者們反覆勸他登基的時候,他還裝模作樣地一再予以拒絕。不過這種政治把戲只表演了幾天,朱棣終於還是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渴望,自立為大明皇帝。自此開始,與皇位繼承權有關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怪事發生了。


朱棣即皇帝位後,首先宣稱他不是繼承建文帝之位,而是繼承父皇明太祖之位。朱棣還武斷地宣稱建文帝與皇后及他們6歲的長子朱文奎已在戰火中被燒死,並於次日下令為建文帝及其家屬燒焦的「遺體」舉行安葬儀式。但新皇帝不僅沒有按例給這位「死去」的建文帝以謚號,反而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拒不承認曾經有過這樣一位皇帝。朱棣將自己即位的1402年稱為洪武35 年,極為荒唐地把早已駕崩的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把次年即1403年稱為永樂元年。歷史學家曾經將建文帝在位的那4年稱之為「革除」時期。


朱棣當上皇帝的最初幾年,他與其追隨者們發現,既有的歷史記載與他們編造的許多謊言是截然相反的。他們深知,如果不對這些原始材料進行大規模銷毀,並組織力量進行修改重寫,那麼朱棣皇權的合法性必將受到嚴重威脅。於是朱棣下令恢復明太祖時期的所有法律和制度,禁止人們談論關於這個時期發生的有關事件。與此同時,他一面命令銷毀建文帝時期的檔案(財政和軍事方面的檔案除外),一面組織一些忠於自己的學者大肆修訂篡改歷史。解縉和姚廣孝成了朱棣偽造篡改歷史的主要助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叫《奉天靖難記》。朱棣的御用史學家們在這本書中指責建文帝是一個卑鄙墮落的「奸臣」,指控他廢除祖父的法律和制度,通過撤消藩封來迫害各藩王是犯了背叛罪。這部書還謊稱朱棣是馬皇后所親生,因此當太子朱標在1392年病故後,朱棣作為健在的最年長嫡子理應被立為太子,只因某些奸臣的竭力干預而未果。《奉天靖難記》還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進行辯護,說他之所以很不情願地對建文朝廷採取懲戒行動,並不是為了奪取皇位,只不過是在履行父皇《祖訓錄》中的訓示而已。另一部書叫《天潢玉牒》,系當朝的皇家族譜,由無名氏(實為解縉)編修。他把明太祖朱元璋描述為皇族的先祖,是儒教傳統的聖君。謊稱朱棣是明太祖與元配馬皇后所生,以證明他繼承皇位是合法的。該書現存兩種不同的譜系版本,說法卻極不相同。一種版本說馬皇后只生了兩個兒子:朱棣和朱橚(竟然沒有太子朱標),都沒有在明太祖生前被封為太子,真是彌天大謊;另一種版本說馬皇后生了朱標、朱棣等五個兒子。修訂後的皇家譜牒後來散發給了皇族的成員,沒有人敢於出面對此進行質疑。隨著人們對往事的淡忘,朱棣捏造的證據似乎已經被人們接受了。


然而,心虛的朱棣對權力的合法性依然心存疑慮。朱棣當然知道自己的生母並不是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妃子翁氏。據說翁氏原來是元順帝的妃子,元大都被明軍攻破時,她已懷孕3個月,沒有來得及逃出,只好躲在一個大甕中避難。她被明軍搜出後成了朱元璋的妃子,因她在甕中被俘獲,故稱為翁氏。翁氏懷孕13個月才產下一子,就是朱棣。朱元璋誤以為這是自己的兒子。蒙古《黃金史綱》把這當作史料來記載,然而關於朱棣身世的傳說人們似曾相識,使人覺得與秦始皇的傳奇身世如出一轍,顯然可信度並不高。不過朱棣「貌奇偉,美虯髯」,與朱元璋長得確實不太像。加上他勇武善戰,殺人如麻,倒是與當年的蒙古人有點相似。民間之所以廣為流傳這一類故事,充分說明人們對朱棣權力的合法性存在疑問。


朱棣剛即位,就授意修訂明太祖《實錄》,對明太祖在位時的歷史記錄進行了大肆竄改,乘機加入許多對朱棣有利的謊言,凡是與朱棣篡位時聲明的內容相衝突的一概刪除。明太祖《實錄》的修訂持續了十幾年,直到1418 年6月才定稿,就是流傳至今的版本(讀這樣的歷史著作真要睜大眼睛)。永樂5年,朱棣又下令編撰著名的《永樂大典》,名為搜集古今文獻,實為徹底消除不利於自己的歷史資料,企圖永遠掩蓋其篡位的歷史事實。


朱棣的另一個心病是建文帝的下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歷史之謎)。朱棣雖然在即位次日已經為建文帝下了葬,但那是政治需要,他並不能肯定建文帝是否真的被燒死了。當時就有民間學者這樣記述「靖難之變」:「宮中火起,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因此民間後來廣泛傳說,建文帝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當時被俘的只有建文帝的兩歲次子朱文圭和皇家倖存的成員。朱棣雖然沒有殺掉這個兩歲的皇子,卻也不敢掉以輕心。朱文圭與家人一起被長期監禁,直到1457年他56歲時才重獲自由,此時朱棣已經離世33年了。朱文圭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坐監時間最長的人了。


朱棣派人在國內搜尋了幾年,還是未見建文帝的蹤影。「成祖(朱棣)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於是派宦官鄭和在下西洋時繼續尋找。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吳晗在《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中都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外,還肩負著一項秘密使命,那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作為罹難的弱者後來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同情。民間出現了大量關於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傳奇故事,更多的人則被他那具有神秘色彩的遭遇所吸引。建文帝還被描繪成仁慈而勤於政事的好皇帝。這反映了人們對永樂皇帝暴虐政策的不滿情緒,同時也是對他篡位行為的否定。朱棣死後多年,竟然有一個90歲的老和尚來到正統皇帝的朝廷,自稱是失蹤多年的建文帝。騙子很快被揭露並處死了。再後來,鄭曉在《建文遜國記》中說建文帝主動讓位給燕王朱棣,建文帝的形象被重新樹立了起來。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普遍同情建文帝,並譴責永樂皇帝及其支持者們是一夥叛賊。1595年,萬曆皇帝不得不正式恢復建文帝的年號。到了明末,許多農民起義領袖紛紛偽稱自己是建文帝的後代,敲響了大明的喪鐘,篡位的朱棣及子孫後代似乎終於遭到了報應。


憂患催生的作為


筆者不是封建法統的衛道士,更無意在此譴責歷史上的篡位行為。自古以來,人們習慣於以成敗論英雄。如果有人再譴責李世民、武則天和朱棣的篡位行為,本來就顯得很不合時宜。筆者由此感悟:一切貌似公平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很可能從根本上來講就是錯的,一旦長期實行就會變得僵化,必然走向其反面。歷史固然不能假設,但如果李世民不篡位,太子李建成合法繼位,武則天不篡位,而由她的某個兒子掌握最高權力,朱棣也不篡位,而由建文帝繼續掌權,我們根本不敢想像其結果會更好(別的不說,就說一點:現在的人們能夠接受一個沒有紫禁城的北京嗎)。


歷代統治者最痛恨最懼怕的就是被篡位,他們稱之為「謀逆」,認定這是人間第一大罪,並把篡位者徹底妖魔化。「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當後人讀到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時,可以窺見人們早已把王莽當成了篡位者的代名詞。王莽的新朝只維持了14年(公元9-23年),就被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王莽本人也在亂局中被殺,死時68歲。這似乎應證了「惡有惡報」的說法。不僅班固在《漢書》中竭力貶損王莽是無能、狡猾、偽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一些野史小說也把王莽描繪成荒淫墮落之徒。從此,不幸的王莽只好背上了「偽善」、「奸賊」等千古罵名(這大概是後來的曹操至死也不敢稱帝的原因)。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把西漢的滅亡歸罪於王莽篡位。其實,西漢到了後期,從漢成帝(因寵幸趙飛燕而著名)當政時,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加上災荒不斷,社會矛盾就日趨尖銳,人心思變。史料記載,王莽改朝換代實際上得到了全體官員的廣泛支持甚至一再勸進。所謂王莽篡位實際上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思潮和人心。就連對王莽懷有偏見的班固也說:公元10-20年間,全國甚至沒有一起反對王莽的陰謀。王莽新政的主要內容有:私人不得買賣土地,「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買賣奴婢,改為「私屬」;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並管理物價徵收商稅;改革幣制;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等。這些改革措施,尤其是「私人不得買賣土地,不得買賣奴婢」是王莽的首創,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進步意義的,甚至是超前的。他應該算是當之無愧的改革家。王莽還率先實踐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想,實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莽先後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子和一個侄兒因犯法而被賜自盡。王莽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公元16年,王莽命太醫解剖一個被處決的人,以便研究他的內臟和動脈,借此找出治病的方法。公元19年,王莽召集驍勇善戰的人,試圖實現人類飛翔的夢想。其中一人曾造了兩翼,飛行了數百步才落地。據推測此人是從御用庭園中一座高塔上起飛的。不僅如此,王莽還一向清廉儉樸、心胸開闊、禮賢下士,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只是西漢末年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加上幾次黃河改道造成的重大災難,使時運不濟的王莽無力回天罷了。王莽的「托古改制」雖然遭到徹底失敗,但他的本來面目和歷史作用終於得到了後人的認可。


篡位者都深知,他們的奪權行動本是破釜沉舟之舉,一旦失敗,不僅面臨殺身之禍、滅族之災,還要遺臭萬年。因此,當他們在僥倖成功以後,對現有的權力就有著特別強的憂患意識,對任何可能危及自身權力的隱患保持著高度警覺,同時對政務也不敢有絲毫懈怠。這種複雜的心態與那些「合法」繼承皇位的統治者完全不同。史實已經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合法」繼承皇位的統治者遠不如上述篡位者有作為,相反,歷史上許多一度強大興盛的王朝最後都斷送在他們手中(這方面的話題需要另寫一篇文章)。


今天,我們自然無法確切瞭解歷史上那些篡位者的內心世界,但還是可以透過他們的所作所為,尋覓到一些帶共性的軌跡。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既有的權力,固然是一切統治者的本能,但篡位者們所要達到的目標顯然遠遠不止於此。他們更著眼於身後事,更在意自己在歷史上的定位,更渴望得到後人的認可。隋煬帝楊廣篡位後,急於施展其恢宏的政治抱負,在位僅13年,不僅完成了曠世未有的京杭大運河工程、還巡視邊塞開通西域、三次御駕親征遼東,結果事與願違,因人民不堪重負最終導致其覆滅。唐太宗即位後,很好地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深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位23年,經濟繁榮、民族和睦、國泰民安,堪稱「千古一帝」。武則天實際執掌政權近半個世紀,是唐朝走向顛峰的重要推手,她臨終前為自己留下了「無字碑」,清楚地表明她很在意後人與歷史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個問題上,朱棣同樣比歷史上所有篡位者做得更多。1409年,朱棣在某些翰林學士的協助下,親自撰寫並發佈了一篇短文《聖學心法》。此文在形式和風格上都借鑒了宋代《帝學》和《大學衍義》的風格,文中強調皇帝很看重大臣們無私正直的性格,極為需要智慧而正確的進諫,君臣之間應該互相交換意見,以使每一件事都能得到自由的討論。不過,朱棣身為篡位者,卻要求臣子對君主必須全心全意,要敞開胸懷而無所隱諱。1414 年末,朱棣命令一批翰林學士彙編朱熹及門徒所作的《四書》《五經》的註疏,並且摘編他們關於人性問題的哲學論述,3年後以《五經四書大全》和《性理大全》為書名予以頒行。這些著作不僅在官員、科舉士子中散發,有的甚至送到了日本、朝鮮這樣的藩屬國,從而在國內外促進了正統的儒家意識形態的一致性。朱棣則儼然成了一位學術的庇護人和人民的導師,這似乎大大提高了他作為儒家聖君的形象。


今天,當我們重溫歷史時,不能不承認上述幾位著名的篡位者實際上已經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