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密唐朝長安官員工作制度
上朝地點
《新唐書》有言:「學士入署,常視日影為候,程性懶,日過八磚乃至,時號『八磚學士』」。說的是唐朝時,翰林院有個規定:日光照到甬道之第五塊磚時上班。當時有個叫李程的翰林學士性懶,日影過八塊磚才到。時稱「八磚學士」,謂其經常遲到。
唐朝人除了「常視日影為候」來作為上班時間外,在上班時間上,還有別的規定嗎?
唐詩裡有不少關於上朝、下朝的記載和描述,例如百官上朝,唐詩中就有說以「鼓聲」為號令的。李賀《官街鼓》詩中說:「曉聲隆隆催轉日,暮聲隆隆呼月出。」王琦註:「《唐書》:『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其制蓋始於馬周。舊制:京城內金吾昏曉傳呼,以戒行者。周上書令金吾每街隅懸鼓,夜擊以止行李,以備竊盜,時人呼曰鼓,公私便焉。」置於街坊的鼓,日暮、凌晨時都會敲響,但主要是用於警戒以防盜賊,同時兼有報時作用,以啟坊門。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公私兼併。
此處的鼓聲看似與百官上朝無關,實則百官可以據鼓聲判斷時辰,也難怪唐詩中寫上朝的詩中,多提到鐘聲、鐘鼓。
據相關史料瞭解到,「官街鼓」凌晨「五更二點」敲起,相當於今日的早上五時左右。《明皇雜錄》記載:「五鼓初起,列火滿門,將欲趨朝,軒蓋如市。」,曉色朦朧中,街道行人稀少,毫無熙熙攘攘之狀,極為幽靜,百官為響應天子講究的「勤政」,在人們還沉睡之時,便早早來上朝,不過,倒是少了現今工薪族上班常遇塞車狀況的煩惱。在電視劇裡,我們有時也可看到文武百官從宅邸出發去皇宮上朝時,天還是黑的的劇情。
在唐朝,帝王每日都是要臨朝視事的。據《唐會要》引《儀制令》:「諸在京文武官員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參。」而且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皇帝每天卯時(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起床上朝,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
唐長安官員上朝這麼早,散居長安各處的官員如果遲到,是否都有李程那麼好的命,因為受皇帝的恩寵,屢次遲到都無妨呢?
范超先生在《唐代長安工薪族的雞零狗碎》一文中說:「因為如果遲到或無故不到,一月白幹不說,烏紗帽可能都會玩完。」
在唐代都城長安的官署裡,共有內官兩千六百多人,他們又分為常參官和非常參官。常參官就是每天必須面見皇帝的職事官。一般在五品左右才有資格。人數大約有近千人。這些官員早朝的時間一般在六點半至八點半舉行,之後便會到各自崗位辦公,處理完相關公務,下午三時多下班。每天工作的時間差不多也是八個小時。
但也不是每個官員上完這八個小時就可以走人,朝廷裡除了皇帝、妃子、宮女、太監等等,還需要有官員值夜班,所謂「夜直」。因為皇帝白天和朝臣所擬定的軍國大事,許多要在晚上列出相應文件。
如果同署有兩名官員同時宿直的話,稱「伴直」。鄭谷有《春夕伴同年禮部趙員外省直》詩,前引白居易《冬夜與錢員外同直禁中》詩亦是。白居易另有《同錢員外禁中夜直》詩,也是寫他與錢徽(時以祠部員外郎為翰林學士)同夜當直。詩中說:「宮漏三聲知半夜,好風涼月滿松筠。此時閒坐寂無語,藥樹影中唯兩人。」
另有子蘭《夜直》詩云:「大內隔重牆,多聞樂未央。燈明宮樹色,茶煮禁泉香。」(《全唐詩》卷824)在森嚴冷清的宮廷值夜班確實不是件美差事,因此值夜班的子蘭便取來宮中的泉水煎茶,與人共品香茗,以打發難耐的時光。也有些官員會靠做詩打發,唐詩中因此有很多這樣的應和酬答之作。
范超先生還在文中提到:「夜班可輪流換值,一些官員值夜班與否以及值多長時間可視官階即公事要緊程度而定。中宗景龍三年(709年),有姓蘇的父子二人同在中樞為官,因此常常同值夜班,兒子後來上疏請放自己出外為官,皇帝惜才,沒有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