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清朝悍婦逼著丈夫吃鴉片煙自殺
愛國將領王錫朋
李仲軒的母親王若萳,是近代愛國將領王錫朋的重孫女。王錫朋五十五歲時,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陣亡,官至「從一品」。
1841年10月,浙江舟山抗英保衛戰持續了六個晝夜,中方官兵每日每人只有三碗稀粥。當炮管熱得紅透,不能再發炮彈時,王錫朋率將士以長矛砍刀與英軍對殺,共打退英軍九次進攻。
王錫朋右耳部受傷後仍堅持戰鬥,最終頭部中彈而死。在清朝的官方記錄中,他的屍體周圍有十多名英國士兵的屍體。
在中國檔案館編寫的《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遜中,記載他率領的壽春兵殺敵最多。英國佔領舟山後,將王錫朋的屍體碎屍了。沒有了屍身,蘆台老家墳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王錫朋1808年中了武舉人,二十八歲入京任二等差官。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同時精通兵法。他任壽春總兵後,壽春部隊以打硬仗著稱,有「敵見壽春兵即遠遁」的說法。
他在民間號稱「仁義將軍」,因為他善待下屬士兵,從不擾民。一次行軍途中見一名士兵無傘,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桑在一次行軍途中遇到了一個被遺棄的男孩,就將這男孩收作了馬童。
這位馬童調教馬有絕活,出現了多次馬通靈的事。王錫朋在行軍路上,馬突然不走了,鞭打無效,馬馱著王錫朋向另外一條道上跑,死活不走預定路線,王錫朋心有靈犀,就此改了道。後來查明,預定路線上有敵人埋伏。
馬童跟隨了他十八年,曾在戰場上將王錫朋從死人堆裡背出來。所以,在蘆台王錫朋的墓旁,便是馬童的墓。僕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墳地裡——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廣為傳頌。
著名的京劇武戲《鐵公雞》便借用了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鐵公雞是一位太平天國將領,一毛不拔是鐵公雞,形容人吝嗇金錢,這裡則說的是這位太平天國將領賞罰分明,治軍嚴格得一絲不苟。
《鐵公雞》中最有名的一段戲,就是描寫清軍將領相榮中了鐵公雞的埋伏倉皇而逃的情景,最後相榮昏迷,他的馬童張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這是一段難度很大的戲,要以舞蹈來反應相榮的心情,相當於音樂裡的華彩段落。當時天津人多說這段戲借用的是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
舟山保衛戰,他原本可以不戰死,因為他本在寧波駐防,是到舟山救援的。在舟山第一次擊退英軍後,他接到調令離開,舟山將領們為他餞行時,得到英軍很快要再次進攻的消息,他選擇了留下。
他陣亡時五十五歲,被賜封為「第一剛節公」。之前四十六歲時,在湖南一次戰役他奮戰五晝夜,受道光皇帝賜封為「銳勇巴圖魯」,巴圖魯是滿族語,意為勇士。
王錫朋的長孫夫人性格要強,另一種說法是凶悍,後人褒貶不一。她生有三子,長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長子是世襲武官,後兩個兒子都是進士。
親戚背後管她叫「大王熙鳳」,意思是比《紅樓夢》裡的王熙鳳還厲害。她的丈夫叫王楫,與她性格不合,所以他的生活起居多由她陪嫁過來的丫環照顧。丫環被稱為「二姑娘」,與王楫日久生情,王楫許諾將二姑娘立為二房。
當時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現實,丫環作妾也不新鮮。但她不同意,一說二說不行,王楫便說:「你非不同意,我就吃鴉片。」
那時有身份的人家多備有鴉片,除了給有此嗜好的客人用,主要是用於藥用的。她便叫:「來人,上鴉片,家裡有多少都拿上來!」
傭人們只好拿上鴉片,王楫面子上下不了台,拿起鴉片吞了。傭人們要救人,她則絕望了,吼:「為了個丫環自盡,罷了,罷了!」然後抽出刀,說誰敢救人,她立刻殺了誰。
王楫便這樣死了,丫環二姑娘也要撞死殉情,被她給罵住了,說:「沒你事!」二姑娘平素就怕夫人,給夫人一罵就嚇住了,沒死成。
王楫之死對外聲稱是病逝,二姑娘整日哭,更怕夫人了,很快就真的病死了。夫人逼死丈夫的事,家人都不敢提。夫人的性格從此更加嚴厲,她的三個兒子都怕她,都想學業有成,早日離家。
相關閱讀:愛國將領王錫朋
王錫朋字樵慵,順天府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少年攻讀儒學,博覽典藉,胸有大志,善書法,喜韜略,好騎射。嘉慶十三年(1808),中武舉人。曾充任兵部差官,捐升固原遊擊,道光六年(1826)隨同陝甘總督楊遇春,平定新疆張格爾之役,自大河拐至回莊,英勇善戰,賞戴花翎。後來,在進軍喀什噶爾和英吉沙、葉爾羌、和闐等地戰鬥中,又屢立戰功。道光十二年(1832)又從提督羅思舉參預平定湖南苗民起義,並輾轉湖南、廣東,平定瑤民起義,賞銳勇巴圖魯名號。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鎮總兵,道光十八年(1838)調任安徽壽春鎮總兵。道光二十年(1840)調吳淞,協同江南提督陳化成防守吳淞要塞兩個月,曾炮擊大小英艦兩艘。王錫朋親自訓練的壽春兵,以驍勇善戰馳名,「英人聞風遠遁,數月不敢窺。」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軍侵佔定海。
同年八月,王錫朋從吳淞調赴寧波,任鎮海諸軍翼長。翌年二月,王錫朋和定海鎮總兵葛雲飛、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帶兵三千人,收復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間,英艦29艘,麇集舟山群島黃牛礁一帶,偵察定海洋面。三鎮總兵原先皆守城,大敵當前,乃分守要地。王錫朋守曉峰嶺,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守竹山門,定海鎮總兵葛雲飛踞守土城。
10月28日激戰進行到第3天,英艦「摩底士底」號、「哥倫拜恩」號、「復仇神」號,連檣駛進,攻打曉峰嶺,開炮三、四百發,王錫朋率部隱伏石崖反擊,無一傷亡。後來,英軍50餘人,駕駛舢板船,由竹山門登陸,被鄭國鴻率部放抬炮擊退,殺傷多人。與此同時,英國侵略軍大隊在螺頭登陸,進攻曉峰嶺,因曉峰嶺無炮台,左營遊擊胡德耀指揮部下全力抵抗,在戰鬥中胡德耀被子彈打中右手心,骨碎脈斷,當即昏死。王錫朋率兵接替他的陣地。傍晚,英軍繞至定海城南,佔領五奎山,英海軍司令和艦隊也從黃牛礁紛紛來到定海港。
連續五天五夜的交戰, 清軍死守陣地,英軍洋槍大炮難以攻克。最後由內奸嚮導帶領,於10月1日早晨在大霧掩護下,從定海西邊海域螺頭偷偷登陸。英軍發動全線進攻,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曉峰,一路攻竹山門。
五奎山的英軍在大炮掩護下,也向曉峰嶺再次進攻,鎮守在曉峰嶺的總兵王錫朋首當其衝,他指揮將士奮力戰鬥,英軍步步緊逼衝上山時,王錫朋振臂一呼,壽春兵炮火齊發。當時在場的英軍回憶說:「中國人下山來迎戰。他們的火繩槍和台槍的火光使滿山象燃火一般。」在交戰中雙方傷亡都很大,守軍前隊將士陣亡,後隊繼續奮戰,擊退英軍九次進攻。由於連續作戰,守軍所有抬炮炮管打得火紅彎曲,不能裝打彈藥,只能短兵相接,刀矛相搏。王錫朋身先士卒,左衝右突,殺敵無數。英軍大隊逼進,部屬亦先後陣亡,王錫朋不幸中炮,一腿打斷,但他仍手舉大刀砍殺蜂擁而來的英軍數人英勇殉國。曉峰嶺失陷。
當英軍攻上曉峰嶺後,找到王錫朋總兵的屍體,便在屍體上持刀亂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認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錫朋慘死的消息,為之動容,專門為他寫了祭文,他是三總兵中犧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屍體沒有找到的一位總兵,時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