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秘史:康熙為什麼38年不安葬祖母孝莊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也是孝莊文皇后,清代太宗皇太極妃。謚號孝莊。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孝莊皇后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莊皇太后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公元1625年,即天命十年,孝莊當時只有十三歲,便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九年後,他的二十六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可謂是姑侄三人同時侍候一位皇帝。
皇太極猝死後,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鍵時刻,孝莊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最後孝莊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登上龍位,是為順治皇帝。他也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
六歲的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是權力鬥爭的微妙結局,但是在眾多的皇子中選中福臨,讓多爾袞點頭表示同意,這就和福臨的母親孝莊太后分不開了。對於孝莊與多爾袞的關係,而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而此傳說的產生,始於明末清初浙東抗清志士張煌言的筆下,即張蒼水所寫的七言絕句。在這首題為《建夷宮詞》的詩中寫道: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這首詩成於順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是為當世人的記載,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在民間迅速地流傳開來。可是,假如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封攝政王為「皇父」一事,必然有頒詔告諭之文。然而,雖然傳言眾多,但一直沒有關於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這有可能是被皇室後人、歷代帝王所隱滅造成的。
順治在位十八年,因病駕崩,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年僅八歲的第三子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尊孝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孝莊被尊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幼年喪父又喪母,便由孝莊黃太后撫養長大,又賴孝莊輔政。孝莊不過多出面參政,然而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而後決。
康熙十一年,孝莊有病去赤城洗溫泉,《清聖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一路之上,康熙對祖母扶前圍後,體貼入微。在外期間,京師來報,康熙皇二子、四歲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強忍悲痛不讓孝莊知道。
孝莊七十五歲時病體愈加沉重。從當時記錄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聖祖實錄》中,可以看到康熙這一段時間對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謂千古罕見。
當年,孝莊崩於慈寧宮,留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縱觀孝莊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贊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莊一生為開創清朝鼎盛之局面,嘔心瀝血,費盡心血,實屬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國母」一詞賦予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則此勞號非孝莊文皇后莫屬。
孝莊皇太后擁有如此非凡的不世之功,而康熙皇帝對她又是如此的孝順有加,那麼他作為孫子之輩為什麼三十八年不下葬自己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呢?
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七十五歲的孝莊皇太后離開了人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莊並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而是要求別葬於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出於情理之外的請求,引發了多方的揣測,世人以為發生這種變故很可能是下嫁之故。
據有關史書記載,孝莊太皇太后在臨終之時,告訴聖祖康熙,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四周安陵。但這不過是官方文書藻飾之辭,不能夠令人折服。而且,在事實上,康熙年間也認為這事難辦,難堵眾人悠悠之口。終康熙一朝也始終未能安葬孝莊,孝莊的梓宮一直停放在順治孝陵之側。直到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雍正服父喪二十七個月之後,才動工興修昭西陵。
在中國傳統的喪葬禮節中強調的是「入土為安」,但康熙卻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雖然雍正解釋為康熙與祖母感情篤深,不忍下葬,但這始終是說不過去的,其中必有迫不得已的隱衷。在孝莊崩逝之後,康熙違反常規執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後因朝臣反對,康熙也戴孝將近兩年。康熙的言行留給世人的感覺是,在純孝之外,似乎還對祖母懷有一份非常濃重的歉疚之心,希望有所補償。而這份歉疚來源於何,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隱痛。這隱痛就是孝莊為了保存皇太極的遺孤,保住皇太極一生奮鬥而來的事業,不得不做出有悖倫常的事情。在這一點上,孝莊不僅沒有辜負太宗,而且應當為太宗諒解,甚至是感激。但是,礙於世俗禮法,孝莊竟然不能與太宗合葬,遭受了莫大的委屈,背負著不白之冤,這是康熙心中永遠的隱痛,至死不休。
當時,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統領大清八旗勁旅的大部分兵力,因此手中掌握著大清王朝的軍政大權,擁有令人生畏絕對的實力。多爾袞先後貶斥鄭親王濟爾哈朗,誅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手握重兵,黨羽密佈,所有的反對勢力只能臣服,他唯一有所顧忌的,就是孝莊太后。那麼,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作為少年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侶,孝莊皇太后以自己一腔萬縷柔情,制約著多爾袞的「最後行動」,其間綢繆委屈,調護化解,不知費了孝莊多少苦心。
多爾袞死時,被追諡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進入太廟,這種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繼大統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為皇叔或者輔政大臣,多爾袞是難以企及的,因為有了這些種種跡象,大多數人認為,孝莊決無下嫁多爾袞之事,但其失身卻是不可避免的。孝莊太皇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就是認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無法再與太宗同穴。康熙完全瞭解孝莊當年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所以孝養無微不至。孝莊去世之時,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地別葬他處,所以才形成了停孝莊梓宮數十年,而無法下葬的局面。孝莊不能與太宗合葬的苦心不僅康熙瞭然於胸,而且朝中大臣們也是心知肚明。
但無論如何,在孝莊皇太后的一生中,她能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多次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王朝政治上的統一,在大清王朝從開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過渡中,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莊皇太后可謂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