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到底有無此事?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連年災荒,使得民不聊生。劉備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張飛、關羽願與劉備共同幹一番事業。情投意合的三人,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作為結拜的地點。當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怡人,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三人焚香禮拜,祭告天地,按年歲結成異姓手足。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終於開創了蜀漢基業。這就是「宴桃園豪眾三結義」,是《三國演義》開宗明義的第一回,數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那兩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可見,劉備、關羽、張飛生死與共的友誼,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可是,歷史上真的有桃園結義嗎?在《三國演義》中說關羽去找劉備是去「找哥哥」,就是從「桃園三結義」中來的,為小說家之言,不可作為歷史依據。何況七十萬言的《三國演義》號稱「七實三虛」,「桃園結義」又有著怎樣的虛實呢?
有人首先對關羽的生年作了考證,認為如果真有桃園結義的話,關羽應為大哥,劉備第二。史料記載關羽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生年不詳。元代有一位學者叫胡琦,曾對關羽的生年做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漢延熹二年(公元159),應比劉備還大兩歲。
清朝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在文中說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公元160)。按照這兩種說法,關羽應比劉備大。與《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有不吻合之處。
另有《三國誌·關羽傳》記載,在劉備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在人多集會的場合)侍立終日。」「恩若兄弟」形容的是三人關係密切,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對劉備大多時間還是「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君臣關係。
《張飛傳》也記載:「少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共事先主」說的自然是共同為劉備的部下,事奉劉備;「飛兄事之」倒可以看作張飛把關羽當做兄長來事奉。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是一定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稱呼,一般我們會把某些年長自己的人尊稱為「哥哥」,古今皆是。
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後關羽被東吳人殺害,魏文帝曹丕詔問群臣:「劉備是否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三國誌·劉曄傳》)
由此可見,「桃園結義」並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不可全信。民間所有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根據史料中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加以想像和發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