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施耐庵為何把水滸的書名取作《水滸傳》?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施耐庵為何把水滸的書名取作《水滸傳》?

2018年01月19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05 次

  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優秀作品,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是說書人的重要話本,也是歷史上一些農民起義領袖案頭的參考書,隨著《水滸傳》的流傳,故事載體地山東梁山及其附近也成了著名的旅遊區,是典型的文化遊,人們也想當然的把水滸與水泊梁山畫上等號,甚至把東平湖也與水滸連接在一起。實際上水滸原來與梁山根本不沾邊,水滸就是水邊的意思,後引申為民間、在野,今天也有山寨的意味。水滸中的「水」不是指梁山泊,更不是東平湖,而是現在陝西省岐山縣北邊的漆水河;「水滸」的原始地旺就是岐山腳下漆水河沿岸一帶,並不是後來的山東梁山水泊。

  「水滸」一詞最早源於《詩經·大雅·綿》:「自土(杜)、沮漆」、"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意思是從杜水來到漆水以後,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趕著馬,率領族人沿著這條西來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腳下。具體記錄了周的創業史,夏啟開創了王位世襲,商周因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檀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率領族人遷居岐山山下,在山下的周原開發農業、建設城堡、設立官吏、組織武裝,開闢了周族發展的根據地,到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時周族的社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受壓迫的地位一下躍入顯赫的奴隸主貴族大家庭的行列。隨著周族統治者力量日益強大,加劇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歷殺掉了。季歷被殺後,其子昌世襲了王位,即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諸侯東征滅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梁山泊」最早見於《資治通鑒》: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它的形成,是從五代石晉開運初至北宋,因黃河在滑、鄆、水庫澶、濮等地多次決口,河水彙集梁山周圍,與源於梁山東南的張澤泊(後稱南旺湖)連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為中心的巨濼,統稱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闊、水勢最大。《水滸傳》第七十八回開首賦曰:「寨名水滸,泊號梁山,周回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東連海島,西接咸陽,南通大冶、金鄉,北跨青、齊、兗、鄆。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條戰艦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萬軍糧馬草。聲開宇宙,五千驍騎戰爭夫,名達天庭,三十六員勇將……」可見《水滸傳》中的梁山泊真實地反映了宋朝的歷史事實。

  施耐庵的《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人物、結構都很滿意,但總覺得書名欠佳。經過文友羅貫中建議和啟發,施耐庵想到了《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如此一改,意境大開,不但簡明上口,而且文辭典雅,含蓄蘊藉,富有象徵意義。書中描寫的天罡地煞108人聚義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護國安民,創建和諧的八方一域的樂土恰與《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描寫的周族祖先遷至岐山腳下,發展生產,建設樂園,開創周族走向繁榮昌盛的基地這個典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由於出發點的不同,梁山與周族的結局大相逕庭。

  《水滸傳》一書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它是由說話演變而來,是在說話即說書人講的故事的基礎上整理而成。說話就像今天的說書、評書,是一種大眾、通俗的文化樣式,必然有一個大眾化的通俗易懂的名字。經過元曲作者的潤色,書的內容有了大的變化,需要一個優雅的書名,到施耐庵成書時的《江湖豪客傳》,還保留著說書人的書名,水滸的「滸」是一個生僻字,又有水邊的意思,很有文化氣息,作者就把書名改為《水滸傳》,我認為"水滸"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它就是指水邊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也可以說是水邊發生的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由於書名的出彩,該書在民間的影響了越來越大,以至於把水滸作為了水泊梁山的名字,把它的原意泯滅在人們的思考外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