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印度共產黨執政的喀拉拉邦見聞
公路兩邊幾乎每隔50米就飄揚著一面鮮紅的帶有鐮刀錘子圖案的旗幟,大小城鎮的中心廣場佇立著列寧、切·格瓦拉等革命者的塑像,書店裡擺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2009年新年伊始,在印度喀拉拉邦採訪時看到的這些場景,讓記者倍感親切。
記者在喀拉拉邦採訪時雇的司機瑞比告訴記者,「官商勾結的行為肥了貪官和奸商,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卻被無情地剝奪,只有共產黨能領導人民對抗這些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喀拉拉邦是目前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執政的幾個邦之一。事實上,早在1957年,印度共產黨就在喀拉拉邦的選舉中獲勝,在該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地方紅色政權。只不過,成立於1920年的印度共產黨在1964年以後,發生過三次分裂,先後分裂出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簡稱印共(馬))、印共(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簡稱印共(馬列))和全印共產黨(簡稱印共)。
目前,印度的共產黨黨員總數接近200萬,是世界非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一支共產主義力量。其中印共(馬)現有97萬黨員、10萬個支部,下屬群眾組織的總人數約5000萬。目前印共(馬)和印共在印度國會中的席位加起來有62席。這個數目雖然不足以組織政府,但卻也成為在印度政壇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第三種力量」。印共(馬)更是在印度同時也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傳奇:從1977年起,在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31年。此外,它還在喀拉拉邦和特裡普拉邦多次執政。
毛主席著作是學習重點
作為印度政壇的第三大力量,印共(馬)非常善於從理論修養、幹部教育、組織建設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印共(馬)的黨員有很強的理論學習風氣。陪同記者在喀拉拉邦採訪的印共(馬)黨員尤素福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支部每週都要進行理論學習。只有25歲的他已經在老黨員的輔導下學習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著。尤素福說,不久前他認真學習了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感覺收穫非常大。尤素福感慨地說:「這部著作讓我幾乎變了一個人。」尤素福還介紹說,毛主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是他們支部下一階段學習的重點。
印共(馬)也很注重幹部的培養,黨的幹部清廉能幹在全印是出了名的。印度政府每年下撥的扶貧和農村發展款項,在許多邦都被腐敗官員層層吞吃,中飽私囊,而在印共(馬)領導的邦都被悉數發放到群眾手中。尤素福說,「印共(馬)的執政地位是靠老百姓一票一票選出來的,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貪污腐敗,一旦染上腐敗的惡疾,共產黨的滅亡也就為時不遠了」。
在印度這個凝聚力較差的社會,樹立一個權威對加強黨的團結非常必要。在黨內,印共(馬)始終堅持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印共(馬)的巴蘇被喻為「印度的周恩來」,擔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達20多年,特別擅長處理各種複雜關係,是最早提倡經濟自由化的政治家。而總書記蘇吉特從事革命工作70多年,很有威望,他擔任總書記時印共(馬)沒一個黨員因蘇聯、東歐劇變退黨。正是有這樣的領導核心,印共(馬)才成為「共產主義的偉大倖存者」(巴蘇語)。
與農民關係是黨的生命
印共(馬)非常重視農村工作。印共(馬)中央政治局委員耶丘裡指出,印度70%的人口在農村,印共(馬)控制的地區也大多在農村。因此,印共(馬)「爭取民心的手段就是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的」。耶丘裡指出,在印共(馬)執政的地方,政府會把地主的多餘土地無償分配給無地農民。不過,印共(馬)很講究鬥爭策略,往往能夠說服地主自願把多餘的土地拿出來,因而很少釀成衝突。
印度的共產黨始終把黨與農民的血肉關係看成黨的生命。在喀拉拉邦採訪時,記者隨意走進了科欽市附近的一個叫卡得姆的村莊。在村口飄揚的共產黨黨旗下,記者看到幾個中年人正坐在一張長桌後接待群眾來訪。其中一名叫基穆的人告訴記者,這個村子有4 0 0 0人,選民2000多人,有75名印共(馬)黨員。印共(馬)基層黨員在這個村子的工作就是幫助農民解決勞動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各種合法渠道反映問題,敦促處理。由於印共(馬)的存在和積極參與,這個村子的農民有困難找黨員,而印共(馬)也總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印共(馬)在這個小村子裡有著極高的威信。
印共(馬)還努力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大力落實「潘查雅特」制度。「潘查雅特」就是農村的基層政權體制。它分為三級,每五年選舉一次。其中,村級潘查雅特是其最底層的機構,基本上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經過多年發展,印共(馬)執政地區的潘查雅特製度已經相對比較完善,並與深化土地改革形成了良性互動關係,所有因土改而獲得了土地的村民都因為有了潘查雅特製度而能參與與自身有關的發展計畫的制訂和實施。與此同時,各級潘查雅特所設置的數以萬計的職位,又為印共(馬)等左翼力量通過選舉進入政權體系創造了條件。
土地改革的深化,農民民主權利得到保障,使執政的印共(馬)得到了最堅決最穩定最可靠的「票倉」。提高普通民眾政治參與程度的同時,印共(馬)還特別注意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黨的支部與潘查雅特一起,將廣大的農村地區變成了支持左翼陣線的堅固的堡壘。
群眾組織是不倒的長城
除在基層建立支部之外,印共(馬)還通過外圍的群眾組織來發展自己的支持力量,通過將一些左派力量吸收進左翼陣線而壯大自己的執政基礎。印度的共產黨非常重視群眾工作。印共(馬)在中央一級設立群眾工作部,負責管理和協調工、農、青、學、婦等群眾組織和作家、反全球化運動等社會團體。黨要求所有黨員都必須是一個群眾組織的成員,並成為其骨幹。印共(馬)下屬群眾組織的總人數就約4915萬人,他們是印共(馬)不倒的長城。
印共(馬)在全國有6個群眾組織,即工會、農協、農業工人陣線、婦女陣線、青年陣線和學生陣線。印共(馬)認為,支部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廣泛爭取群眾,擴大選民的支持。為此,黨支部要求黨員或黨的積極分子到群眾組織中工作,廣泛接觸社會各個階層,傳遞黨的聲音,確保黨對群眾組織發揮指導作用。該黨要求黨員不能把黨組織的運作原則和方式強加給群眾組織,允許群眾組織保持自己獨立的運作方式。該黨還要求黨員要定期向支部或上級黨組織報告他們在群眾組織中開展黨建工作的情況。
由於廣大黨員長期參與群眾組織工作,印共(馬)的群眾組織力量不斷增強。記者在喀拉拉邦採訪時雇的司機瑞比告訴記者,30歲的他從中學起就加入了印共(馬)的青年組織青年陣線,在骨幹黨員的帶領下走上街頭參加反對低價出售國有企業、反對地產商肆意掠奪農民土地等示威活動。瑞比說:「這些官商勾結的行為肥了貪官和奸商,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卻被無情地剝奪,只有共產黨能領導人民對抗這些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新環境下面臨更多挑戰
不過,應該看到,印共(馬)控制的地區在農業上所取得的進步只是解決了穩定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發展的問題,目前農民的生活還不是十分富裕。對此,印共(馬)中央有清楚的認識。目前,吸引外資已經成為印共(馬)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一些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百事可樂等,已在印共(馬)控制的地方投下巨資。印共(馬)高級領導人、現任印度國會人民院議長的查特吉表示:「只要改革符合人民的利益,我們就不會反對。我們的宗旨是提供優質的服務,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新的環境下,印共(馬)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在2007年,印共(馬)執政的西孟邦政府計畫在拉邦南迪格拉姆村開闢一個經濟特區,由印尼塞林集團收購1萬英畝土地,建設一個化工廠。但擔心因該特區計畫而失去土地的數萬名農民挖斷道路,設置路障,阻撓政府人員進入。據稱印共(馬)組織人員對村民進行打壓,雙方曾動用土槍、大刀、棍棒等武器,並造成11人死亡,75人受傷。
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印共(馬)執政的地區,因征地問題引發衝突已多次發生。2008年10月,印度最有名的家族企業塔塔集團總裁拉坦·塔塔宣佈,該公司計畫在當月推出的世界上最廉價汽車NANO,其生產基地將從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辛古爾村撤出。NANO的生產基地原先選在距離西孟邦首府加爾各達不遠的辛古爾村工業園區,面積為997公頃。但從2007年初開工不久,就遭遇了巨大的反對阻力。印度的土地法規定,企業如需獲得耕地,需要與一家一戶的農民單獨談判。為了吸引投資,印共(馬)控制的西孟邦政府決定以「公共目的」為理由實行政府征地,再統一交給塔塔集團建廠,很多農民認為政府的強制征地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所給予的補償也過低,因此展開大規模抗議活動,最終迫使NANO的建廠計畫流產。
這些情況表明,印共(馬)在新的環境下,將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他們未來的表現如何,人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