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地質環境監測院專家警示中國至少有1.6萬個舟曲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地質環境監測院專家警示中國至少有1.6萬個舟曲

2015年06月05日 神奇地球-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76 次

中國2010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奪命人數示意圖 (肖遙/圖)



中國2010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奪命人數示意圖


 


甘肅舟曲縣泥石流現場,消防官兵在為尋找最後的倖存者而努力。 (南方週末記者 翁洹/圖)



甘肅舟曲縣泥石流現場,消防官兵在為尋找最後的倖存者而努力


  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700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鑒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許多所謂的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


  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國家僅能排查全國1640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


  七年前的預警報告


  殷躍平剛從貴州關嶺特大滑坡現場回京,還未緩過氣來,就接到了來自舟曲的消息,他甚至不願對記者回憶現場,「實在太慘了。」


  一個半月前,6月28日,貴州關嶺縣發生泥石流,近百人被埋。作為國家地質調查局的副總工程師,殷躍平第一時間去了貴州災區前線。


  連日來,這個國家應對地質災害的權威部門,幾乎傾巢而出,舟曲災害發生後,已經緊急派往前線七十餘名專家,「不在一線,就在去一線的路上」,地質調查局辦公室一工作人員稱。


  新華社報道稱,這是舟曲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起泥石流災害。如果最終上千失蹤者被證實喪生,這也可能是新中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


  在國家地質調查局專家眼中,舟曲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區,縣域內山高溝深,地形起伏強烈,地質構造以遇水即軟化、泥化的炭質板岩居多,是國內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區之一。


  中國近年的地質災害史上,也多有關於舟曲的記錄。官方資料顯示此次重災區之一的三眼峪溝曾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暴發泥石流,造成城區842間房屋毀壞,死傷196人。


  這一次,8月7日22時發生泥石流之前,當地已經連降兩小時的大暴雨,據氣象部門通報,這兩個小時總雨量達到90毫米,突破歷史紀錄。或許正值夜間,這沒有引起人們的應有的高度警覺。


  災害發生後,國土資源部第一時間把災難歸結於地質災害高發區,與汶川地震有關等五大誘因,幾乎無法監控。事實上,這一危險地區早在2002年就被納入甘肅省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負責實施。


  該項目報告於2003年3月完成。南方週末從地質環境監測院權威獲悉,這份文圖報告對包括本次災害涉及的三眼村、羅家峪村兩處特大級 (受威脅人數大於1000人)泥石流區域在內的14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模、穩定性、易發程度以及危及對像等均有明確標注。對於這些谷峰高差均超千米,危及16000人生命安全的特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報告要求「有關部門絕不能放鬆警惕,及早落實危害點治理工程資金,預防泥石流的發生」。


  甚至在汶川地震後的2008年6月,北京專家組到舟曲調查後也確定,該縣有60多處滑坡點,13處滑坡嚴重,威脅著下遊村莊的安全,必須高度關注。


  然而,災難還是在兩年後降臨了。


  報復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主任周平根博士,多年奔波於中國的地質災害頻發區,他甚至早有預言,「只要連日暴雨,必然災害發生。」


  他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直言甘南地區積重難返的生態窘境,當地無計畫的瘋狂伐木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不少地方森林資源逐年銳減,生態環境被超限度破壞。而等到地方政府醒悟過來大力植樹造林鞏固水土時,才發現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想種也種不活了。


  此前亦有媒體披露,國家測繪局曾在災前公佈過一份舟曲的航拍圖,圖中居多的是光禿禿的連綿山峰,而點點綠色只散見於溝坡間。


  南方週末獲知的一份權威報告《甘肅省舟曲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還顯示,在當地,近年來開山修路又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地質災害。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開路,巖體被鬆動,坡腳遭開挖,從而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或激活老滑坡。


  對於這次引發重大人員傷亡的三眼峪溝泥石流區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專家亦早有發現,滑坡體上堆積區呈扇狀,向白龍江傾斜,且人為改造強烈,前緣被城區建築物佔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帶為耕地,即沒有植被。「截止到2003年止,當地群眾砍伐森林,破壞植被的行為還在繼續,部分地區林線已退至分水嶺附近,如不採取果斷措施,地質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地質災害的發生將更加頻繁。」這份報告中如是總結。最終一語成讖。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今年早間受訪時還曾說,據其統計,地質災害中人為活動的因素佔到50%以上,尤其是非法活動。


  報復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在殷主編的《中國典型滑坡》一書中記錄有這樣一個例子,位於甘肅永靖黑方台南緣,上覆厚層黃土的順層岩石滑坡於1995年1月30日發生大規模滑坡,由於成功預報,未造成人員傷亡。然而,2006年5月14日,滑坡再次復活,體積達320萬立方米,153間房屋被毀,道路中斷。


  災害數字10倍增長的背後


  國家減災委原總工程師李京對此概括為一句話,「高風險的城市,不設防的農村,尤其西部。」他受訪時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分佈各地的偏遠縣城及農村因財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在災難預防上力所不逮,而災難來臨時又自身應急乏力,常常不堪一擊,甚至是毀滅性的。


  國土資源部原部長孫文盛也曾公開表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山區,一直是遭受地質災害侵襲和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統計分析表明,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農村占80%以上。記者查閱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發現,21起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中,僅5處發生在城市,其他均在農村。


  該通報還指出,全國2010年上半年共發生地質災害19552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147起,326人死亡、138人失蹤,經濟損失18.61億元。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也大幅增加。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亦坦言,「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形勢令人擔憂」。


  周平根主任分析說,極端氣候是引發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而近年來遍地開花的修建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或切坡建樓,都誘發了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正如國土部通報2009年地質災害時說,「……自然條件變化和不科學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引發因素。」


  還有多少個舟曲?


  多災多難的舟曲注定不會是最後一起悲劇。


  南方週末從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獲知的權威消息顯示,截至2009年全國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萬處,威脅數千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1200多億元財產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6萬處,威脅人口700萬,威脅財產840億元。


  根據地質災害已造成的損失和潛在的威脅性,地質災害危害性被劃分為一般、較大、重大、特大等四級,其中死亡人數高於30人、受威脅人數高於1000人、直接經濟損失高於1000萬元的地質災害即為特大級(型)。舟曲顯然屬於特大級。


  周平根主任呼籲,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的隱患威脅著700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他介紹說,這種隱患點重點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如此之多的隱患如同黑夜的潛伏者,隨時可能出現,防不勝防。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災害研究室主任吳樹仁告訴南方週末,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僅能排查全國1640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而對於地下正在孕育的地質災害,以及可能啟動的危險體大小、動向、滑動距離等還沒能摸清楚,貴州關嶺悲劇就是因為事發預兆不明顯,老百姓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


  自200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據統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9起,但吳樹仁坦承,其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因技術、人力、資金、設備等原因,目前,僅能對於隱患點房前屋後牆壁裂縫等這些基本表徵查清,但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


  今年6月14日,四川甘孜康定捧達鄉金平電站滑坡,工地後方的泥石流溝已經被嚴密監控,卻未料到河溝對岸山坡100米高處,發生高位滑坡,滑坡體飛過河溝壓塌了工棚,導致了23人死亡。


  比這起悲劇更令地質勘測界震驚的是重慶武隆滑坡。據公開報道,這裡曾於1994年、2001年、2009年三次發生滑坡事故,共奪去了169人的生命。


  三次事故的爆發地雞尾山危巖體最早發現於1994年,隨之監測預警也建立起來,並將下方場鎮整體避讓搬遷,前後曾開展了數次排查,但慘劇還是在2009年第三度上演,奪命74條。


  曾在三次事故後均抵達重慶武隆的殷躍平後來公開反思既往工作中的不足,原預測發生的是崩塌,實際發生的是滑坡;原劃定的危險區域為20多萬立方米,實際發生的危巖體有700多萬立方米;原預測成災向東,而實際發生的方向是往北,偏了90度;原預測滑動距離為100米左右,而實際距離達到1500米。


  他最後坦言,災難的數度同地上演,正是由於地質環境基礎調查薄弱,缺乏合理成災模式理論指導所致。


  很多時候,地質災害的不可控性,仍令科學家們束手無措。周平根也承認,雖然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鑒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所以,也就不可能把所有山都劃為危險點。他坦言,從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不難發現,大部分被確定隱患點的地方並未出事,而那些沒有劃入隱患點的所謂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這不能不讓地質監測專業人員為之傷心。


  儘管國家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已有多年,但地方政府仍面臨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尷尬。周平根說,據他瞭解,現在全國大多數的縣還沒有地質環境監測站,即使設立了這個技術部門,也多因地偏沒人去。兩年前,四川雅安好不容易招來兩個專業出身的大學生,不到一年,他們紛紛考研離開。而國土部門推行的群測群防體系,通常獎勵多,懲罰少,難免被基層政府所忽視。


  面對如此之境,下一個「舟曲」可能是懸在我們頭頂的另一顆炸彈。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