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發現罕見古冰川遺址 多部門出動保護
本報訊 位於河源市境內的桂山、東源縣曾田鎮石古大王兩處大規模的石臼群被專家證實為冰臼,在結束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後,中國地質科學院韓同林與陳尚平教授昨天得出上述結論。
據介紹,冰臼是古冰川遺址。這一奇觀是河源市民程雲輝和李曉棠在4月下旬旅遊時發現的。
隨後,在程雲輝和李曉棠的指引下,韓同林和陳尚平教授分別在兩地的河灘裡,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韓同林教授介紹,根據這些石河坡度較大、海拔較高及岩石的特點,結合多年來他對古冰川遺址的研究,可以判斷這個河灘上大大小小的「石臼」是兩三百萬年前由於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臼群。雖然在廣東其他地方發現了冰臼,但目前河源發現這麼大規模的冰臼群還是罕見。
韓同林說,冰臼的發現,將為研究河源的古環境的變遷、古跡考證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證據,對地質研究和旅遊資源的開發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他希望河源保護好這難得的自然地質資源,禁止對其進行開採。
■ 驢友講述 一次旅行發現「冰臼」奇觀
昨天,河源市民程雲輝和李曉棠向記者講述了發現冰臼的經歷。
「石臼」還是「冰臼」 專家莫衷一是
4月下旬的一個週六,癡情山水的程雲輝先生與李曉棠小姐帶著親友,去景色優美的七礤四級電站桂山附近遊玩。
已多次造訪的李曉棠招呼同伴,「走!我帶你去看一種奇特景觀。」來到桂山附近的一條小溪邊,李小姐指著對岸的一面岩石道:「就是那裡!」岩石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石質細膩,裡面盛著清水。「冰臼?應該不是吧!聽說以前南方不存在冰川。」程先生道。
隨後,他們決定在附近繼續尋找類似景觀。但因連日雨水,山洪暴漲,無法渡過山溪,不能前去仔細察看,只好商定擇日再訪。
五一期間,程雲輝與李曉棠多次到桂山附近尋找類似的景觀,拍了大量的照片。通過網上收集的信息再次詳細比照,他們越來越相信,那些大小不一,數量眾多,口徑小裡面大,底圓壁滑的「石臼」,應該是很有價值的「冰臼」。
5月16日,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黃東帶領3位專家前往考察了桂山的「石臼」奇特景觀。因各種因素專家們並沒有得出具體的鑒定結果。
程雲輝與李曉棠並沒有就此作罷,為了尋找更多的類似景觀,他們近十次前往桂山附近山谷查找。途中,他們聽人介紹,某日有幾個小夥伴在新豐江水庫羅坑溪谷附近挖樹根時,同伴掉到「水缸」裡出不來。他們便前往觀看,發現該處有巨大「石臼」。
在曾田鎮,他們步行十多公里到達石古大王,也發現極其壯觀的「石臼」群。並且,在玩黃臘石集中的市區大同路一間奇石館打聽到康禾陳坑有個叫「碓椿石」的地方,他們前往發現了花崗岩石上巨大的「石臼」。此外,高塘俗稱「三隻甕」的地方,也發現了類似的「石臼」。
「冰臼之父」一錘定音
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後,他們通過河源市有關部門,邀請有「冰臼之父」之稱的韓同林教授前來鑒定。他們把大量的資料,寄給了在北京工作的韓同林。韓教授看到資料後,初步確定為「冰臼」。現在,通過韓同林教授的實地考察,有了鑒定結果。
程先生向記者表示,現在謎底揭開了,他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通過尋找的過程,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發現的過程更讓他們樂在其中。
多部門出動保護冰臼
「冰臼的發現,無疑給我市青山綠水增加了更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內涵,將成為很有特色的旅遊資源」。昨日,河源市旅遊局副局長楊友平表示,旅遊局等部門將前往冰臼群所在地考察,做好對其的保護工作,防止不當的毀壞和開採發生。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進行旅遊開發,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河源市文化局副局長、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在考察現場聽到專家的鑒定結果後興奮不已。其表示,冰臼是河源的又一重大發現,豐富了該市的考古研究資源。如果將河源的恐龍文化遊的開發和冰臼群的開髮結合,將大大提升當地旅遊品牌的力量。
■ 名詞解釋
冰臼,是指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巖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巖進行強烈衝擊和研磨作用形成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稱之為冰臼。是古冰川運動存在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