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秘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2014年10月12日 神奇地球-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47 次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間在歷史上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那記錄了古格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成就的遺址。


  就在15年前,古格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自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在此展開了一系列收穫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後,這個消亡了350年的王國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 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窯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現在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窯,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迴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歷史】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彙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面。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也為爭奪王室相互鬥爭,奧松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回天無力,便帶著三個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里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後,併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後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經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裡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於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在高約300米的土山上,聳立著雄偉的城垣和宮殿。古格遺址現殘存879孔洞窯、445座房屋、58座碉樓、28座各類佛塔。這數百間房屋依山疊砌、層層相連,直至山頂,構成一座世上獨一無二的王宮。


  王宮大都是穹窿頂的窯洞,分冬夏宮,有暗道。現存較好的還有壇城殿、貢康、經堂、紅廟白廟、結古拉康、卓瑪拉康、瑪尼雕刻牆……故城的石刻寶庫其實是古城的圍牆,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溶為一體的結晶。牆上有4502件線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經咒的瑪尼石刻,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脫落於牆腳。多少年來斗轉星移,大自然給它印上了五顏六色,更豐富了畫面的藝術魁力,像是一個大型瑪尼石刻展。另一種石刻是刻在橢圓形的鵝卵石上,因這裡離獅泉河很近,河裡卵石應有盡有。


  古格王朝是在統一過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由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根據史料記載,公元843年,吐蕃王郎達瑪實行滅佛政策,引起了王室中的一系列動亂,吐蕃王朝終告崩潰,其中維護佛教的王室後人為躲避災難,逃到了阿里地區,他的三個兒子又分別在阿里古代的三環地區建立了三個王國,其中三兒子德祖袞在公元10世紀前後建立了古格王朝,另外兩個王朝遺址是否尚存,還有待考證。古格王朝的建立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是吐蕃世系的延續;其次,佛教在吐蕃的瓦解後重新在古格找到立足點,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漸達到全盛。古格王朝的時間大概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到公元十七世紀結束。作為一個地方王系,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中並不神秘,但近來,學術界、文藝界瀰散著一種過分神秘古格的風氣。其代表性的觀點是,古格王朝留下大量遺跡,但古格人卻神秘消失。在大量渲染下,古格王朝甚至成為一個神龍不見尾的歷史傳說中的國度。其實,古格是來有源、去有脈的。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覆亡後,併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後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王室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餘間,均為土木建築結構,平頂。每間房屋的面積在12到18平方米之間,多數是一層建築,但也有兩層或三層的。這一部分的建築物多已殘破,但從格局看,仍透出當年頗具匠心的設計理念。王室成員居住的宮室在山頂南部的東面,面積雖然不太大,但卻小巧別緻。在王宮的西部,有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是王室建築中最大的建築物,估計這是王國用來議事的大廳堂。廳內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處理過的,這也是藏族人常用於處理室內地面及屋頂的建築工藝,目前在許多藏區依然保存著這一方式。

  由於幾百年風沙雨水的侵蝕,地面及牆頭已佈滿溝隙。在山頂的北部,尚存一洞口,深有20來米,洞口狹小,但洞底開闊。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向下延伸,這是山體中還沒有完工的地下宮殿,很是令人驚歎。整個王室建築都在山頂上,四周全部是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只有一條長約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連接半山腰與山頂王室區。立於山頂,縱覽全城,東西兩側的山溝、北部開闊地帶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盡收眼底。






  古格王國自建立之初就確定要弘揚佛法,以教輔政的政策一直貫穿在王國近800年的歷史中,古格也就因此一直保持著西藏西部阿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在都城的建築中,佛殿也凸顯其重要性。現存的佛教寺廟建築共有6座,4座在山腳,2座在山頂的王室區。在佛教的初創時期,佛塔就成為了這一宗教的標誌性建築。遺址中本有許多佛塔,但現存的只有3座殘破的佛塔了,其中2座是圓形塔基、殘高約為1米和5米;另一座是方形塔基,殘高也有5米。佛塔的建築形式在跟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受地理、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許多地方發生了不少變化,唯有印度、尼泊爾還保留著佛教初期的佛塔特徵。西藏也是如此,所以古格的佛塔就有了這些共同的風格了。


  從山頂的王室區向下望,可以看到在山下那布溝的緩坡上,有一種在西藏其它地方難得一見的佛塔牆。這是佛塔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它由108座小塔緊密相逢而成一排牆體,保存得基本完好。在扎達其它地方,也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這類古格時期的佛塔牆。


  在一些窯洞中,還藏有盔甲、馬甲、盾牌和箭桿。這些窯洞應該是當年的武器倉庫。盾牌是籐制的。這籐是哪來的呢,扎達沒有籐樹,來源應該是喜馬拉亞南麓山區。至於箭桿,多為竹製,一部分為木製。數量遠遠多於盾牌的箭桿,是不可能全依賴於外地運入的,如是,則說明當年的象泉河兩岸,應該是植被相當豐富的。


  每位到過古格的人,都會為古格王國遺址的規模龐大、氣勢恢宏、佈局科學而感慨不已。雖然300年來屢遭自然及人為的破壞,卻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這座古城的壯觀與繁華。從建築和保存下來的文物推斷,當年的古格王國,已達到了一個相當文明的程度。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年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最近考古學家又在阿里普蘭縣境內發現了一處與古格遺址極相似的古城遺址,相信也是古格王朝時代的遺址之一。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於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在高約300米的土山上,聳立著雄偉的城垣和宮殿。古格遺址現殘存879孔洞窯、445座房屋、58座碉樓、28座各類佛塔。這數百間房屋依山疊砌、層層相連,直至山頂,構成一座世上獨一無二的王宮。


  王宮大都是穹窿頂的窯洞,分冬夏宮,有暗道。現存較好的還有壇城殿、貢康、經堂、紅廟白廟、結古拉康、卓瑪拉康、瑪尼雕刻牆……故城的石刻寶庫其實是古城的圍牆,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溶為一體的結晶。牆上有4502件線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經咒的瑪尼石刻,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脫落於牆腳。多少年來斗轉星移,大自然給它印上了五顏六色,更豐富了畫面的藝術魁力,像是一個大型瑪尼石刻展。另一種石刻是刻在橢圓形的鵝卵石上,因這裡離獅泉河很近,河裡卵石應有盡有。


  古格王朝是在統一過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由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根據史料記載,公元843年,吐蕃王郎達瑪實行滅佛政策,引起了王室中的一系列動亂,吐蕃王朝終告崩潰,其中維護佛教的王室後人為躲避災難,逃到了阿里地區,他的三個兒子又分別在阿里古代的三環地區建立了三個王國,其中三兒子德祖袞在公元10世紀前後建立了古格王朝,另外兩個王朝遺址是否尚存,還有待考證。古格王朝的建立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是吐蕃世系的延續;其次,佛教在吐蕃的瓦解後重新在古格找到立足點,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漸達到全盛。古格王朝的時間大概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到公元十七世紀結束。作為一個地方王系,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中並不神秘,但近來,學術界、文藝界瀰散著一種過分神秘古格的風氣。其代表性的觀點是,古格王朝留下大量遺跡,但古格人卻神秘消失。在大量渲染下,古格王朝甚至成為一個神龍不見尾的歷史傳說中的國度。其實,古格是來有源、去有脈的。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覆亡後,併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後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王室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餘間,均為土木建築結構,平頂。每間房屋的面積在12到18平方米之間,多數是一層建築,但也有兩層或三層的。這一部分的建築物多已殘破,但從格局看,仍透出當年頗具匠心的設計理念。王室成員居住的宮室在山頂南部的東面,面積雖然不太大,但卻小巧別緻。在王宮的西部,有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是王室建築中最大的建築物,估計這是王國用來議事的大廳堂。廳內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處理過的,這也是藏族人常用於處理室內地面及屋頂的建築工藝,目前在許多藏區依然保存著這一方式。


  由於幾百年風沙雨水的侵蝕,地面及牆頭已佈滿溝隙。在山頂的北部,尚存一洞口,深有20來米,洞口狹小,但洞底開闊。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向下延伸,這是山體中還沒有完工的地下宮殿,很是令人驚歎。整個王室建築都在山頂上,四周全部是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只有一條長約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連接半山腰與山頂王室區。立於山頂,縱覽全城,東西兩側的山溝、北部開闊地帶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盡收眼底。


  古格王國自建立之初就確定要弘揚佛法,以教輔政的政策一直貫穿在王國近800年的歷史中,古格也就因此一直保持著西藏西部阿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在都城的建築中,佛殿也凸顯其重要性。現存的佛教寺廟建築共有6座,4座在山腳,2座在山頂的王室區。在佛教的初創時期,佛塔就成為了這一宗教的標誌性建築。遺址中本有許多佛塔,但現存的只有3座殘破的佛塔了,其中2座是圓形塔基、殘高約為1米和5米;另一座是方形塔基,殘高也有5米。佛塔的建築形式在跟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受地理、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許多地方發生了不少變化,唯有印度、尼泊爾還保留著佛教初期的佛塔特徵。西藏也是如此,所以古格的佛塔就有了這些共同的風格了。


  從山頂的王室區向下望,可以看到在山下那布溝的緩坡上,有一種在西藏其它地方難得一見的佛塔牆。這是佛塔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它由108座小塔緊密相逢而成一排牆體,保存得基本完好。在扎達其它地方,也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這類古格時期的佛塔牆。


  在一些窯洞中,還藏有盔甲、馬甲、盾牌和箭桿。這些窯洞應該是當年的武器倉庫。盾牌是籐制的。這籐是哪來的呢,扎達沒有籐樹,來源應該是喜馬拉亞南麓山區。至於箭桿,多為竹製,一部分為木製。數量遠遠多於盾牌的箭桿,是不可能全依賴於外地運入的,如是,則說明當年的象泉河兩岸,應該是植被相當豐富的。


  每位到過古格的人,都會為古格王國遺址的規模龐大、氣勢恢宏、佈局科學而感慨不已。雖然300年來屢遭自然及人為的破壞,卻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這座古城的壯觀與繁華。從建築和保存下來的文物推斷,當年的古格王國,已達到了一個相當文明的程度。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年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最近考古學家又在阿里普蘭縣境內發現了一處與古格遺址極相似的古城遺址,相信也是古格王朝時代的遺址之一。


  古格王國遺址在阿里扎達縣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迴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經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說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它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散佈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更是難以數計。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他們並不是古格後裔。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麼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深鎖其中。


  古格王國距離扎達縣城18公里,位置偏僻,交通極為不便,如不是包車前來,可嘗試在縣城南面的路口等車,但車輛不多,偶爾會有軍車經過。如果車是去扎布讓村的,小村往西1公里就是古格遺址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