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中鄭成功兩次圍城失敗的戰略失誤是什麼? | 陽光歷史

 

A-A+

抗清中鄭成功兩次圍城失敗的戰略失誤是什麼?

2014年12月31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58 次

  導讀:眼見橫行於東西洋海面上的荷蘭船不斷地劫掠中國商船,更激起了鄭成功把盤踞了數十年的「荷夷」驅逐出去、盡快收復台灣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增強了必勝的鬥志和決心。

  水路正面迎戰。五月一日早上,揆一下令戰艦「赫克托號」和「格拉弗蘭號」,以及通信船「瑪利亞號」、運輸船「白鷺號」一邊開炮一邊全速衝向鄭軍船隊,務求給鄭軍船隊以重創,來一個下馬威。鄭成功也不敢怠慢,立即派遣侍衛鎮陳廣和左虎衛左協陳沖率領大型帆船60艘迎擊。荷艦一駛過來,立即有幾十艘中國帆船蜂擁而上,像許多老鼠包圍一隻狗的死屍似的從各個方向圍住攻打,其中有五六艘最勇敢的滿載硫磺、焰硝之類易燃品的船隻,冒著猛烈炮火衝到「赫托克號」近旁,點起了火種,引起了艦上火藥倉的爆炸,把這艘荷軍主力艦連同艦上100名士兵炸沉海底。其他三艘荷艦風勢不妙,連忙逃出港外,五六艘鄭軍艦窮追不捨。「格拉弗蘭號」為抵抗鄭軍船艦的攻擊,在後甲板安置一門大炮,頻頻向鄭艦發射,鄭艦則數船並在一起,搭成一橋,用鐵鉤鉤住「格拉弗蘭號」,幾名士兵奮勇爬上敵艦,砍斷纜繩,差一點就將該船俘獲;另一鄭艦已經用鐵索扣住敵艦的船頭斜桅,使烈火延燒過去,但荷蘭人拚命打退連續攻擊中的鄭軍,並將繫著鄭艦的船索砍斷後拚死突出重圍。這場海戰可謂驚心動魄,荷蘭的兩艘主力艦,一被炸沉,一遭重創,其他船隻均負創而逃。鄭成功以木船對抗當時最先進的西方武器裝備,擊敗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荷蘭海軍,除了鄭軍有旺盛的士氣,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外,鄭成功的戰略得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陸路分進合擊。荷軍由貝德爾上尉率領導240名士兵在北線尾島南端登陸,他們以12人為一排,連放三排槍,神氣活現地闊步向前,鄭軍由宣毅前鎮陳澤率領,奮勇殺敵,許多士兵「不顧死活地衝入敵陣,十分兇猛而大膽,彷彿每個人家裡還另外存放著一個身體似的。」另一路鄭軍又從荷軍後面包抄過來,荷軍腹背受敵,「他們的勇氣這時完全為恐懼所代替,許多人甚至還沒有開火便把槍丟掉了。」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戰鬥中,貝德爾上尉及其部下就損失過半,其他的都落荒而逃。

  增援普羅文查。阿爾多普上尉率領另一支由200名士兵組成的荷軍,準備乘舢板前往士美村一帶阻止鄭軍船隻靠岸,發現形勢不妙,趕緊改從海道增援普羅文查。鄭軍一登陸隨即包圍了普羅文查,在困守無援的情形下,荷蘭守軍派出兩名代表求見鄭成功,鄭成功採取武力解決與招降雙管齊下的方針,迫使荷蘭軍獻出了城堡和所有軍用物資,向鄭軍投降。

  1661年陰曆五月,鄭成功的第二批軍隊六鎮一萬多人分乘二十艘船到達台灣,軍事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這時,鄭軍缺糧逐漸嚴重,這是鄭成功攻台遭遇的最大問題。因此,鄭成功採取派人下鄉搜粟、廈門催糧和分兵屯墾等方式,徹底解決糧食問題。而荷軍的主力已全部退守熱蘭遮城,鄭成功認為台灣本島已經收復,剩下對岸一座孤城,不會有什麼作為,遂採取「圍困候其自降」的方針。沒想到,這一圍又長達半年時間。

  在抗清戰爭中,鄭成功曾經歷過兩次圍城失敗的戰略失誤。第一次是在1652年陰曆四月,圍困漳州五個月不下,城內「百姓餓死過半」,最後清軍援至,鄭軍迎戰大敗,退回廈門。第二次是在1659年陰曆七月,圍困南京20日,誤中守軍詐降之計,拒絕諸將建議,沒有全力攻城,結果大敗而退。這次圍困熱蘭遮城,鄭成功仍然沒有吸取前兩次的教訓,始終沒有切斷守軍的通海之路,讓他們同援軍保持聯絡,從容獲得補給,這不能不說是攻台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