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後人現在的情況 梁啟超後人現今在何處
梁啟超後人:梁啟超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梁氏的先祖為中原南逃的難民。在梁啟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啟超祖父名鏡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緒十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考中了舉人,與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訂婚,1891年(光緒十七年)梁啟超十九歲時入京與與長他四歲的李蕙仙成婚。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喜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啟超為此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死在在一間陰暗的小屋裡。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莊(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6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年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系放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主筆於《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1896年離京抵滬,與黃遵憲等籌辦《時務報》,撰寫《變法通義》等書並在《時務報》上連續發表,影響巨大。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開民智、伸民權。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後,光緒皇帝於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
海外流亡
梁啟超1898年10月16日梁啟超抵達日本東京;康、梁抵日後不久,孫中山等即想與之建立聯繫,但遭康有為拒絕;12月23日,梁啟超在橫濱創辦的《清議報》出版;該年冬,梁啟超撰寫《戊戌政變記》,陸續刊登在《清議報》上。
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後,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嚴拿康、梁;梁啟超忙於保皇會與勤王起義事宜;其間,與他的英文翻譯何蕙珍女士產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戀」;4、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迅速發展,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決定聯合出兵,6月清政府與各國宣戰;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7、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後應澳洲保皇會邀請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啟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傳》;開辦廣智書局;12月21日《清議報》停刊。1901年6月,發表《立憲法議》一文,主張君主立憲。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創辦的《新小說》,發表《新中國未來》。在居留在日本的中間學習日語,他從明治日本的思想受到了影響。例如,為向上舉的新民說有福澤諭吉和德富蘇峰的非常影響。通過明治日本吸收西歐的思想,為清末年輕人他發新的思想。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美洲遊歷,先後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後經溫哥華返回日本橫濱,此次遊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外交部長約翰海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後撰《新大陸遊記》刊登於《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此後革命黨和保皇黨的論戰日益激烈。1906年,梁啟超代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清政府宣佈「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但後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逝世,梁啟超生活困難,以讀書、著述為業。1911年清政府責成袁世凱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副大臣,梁辭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活,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
辛亥革命後回到中國
回國後,梁啟超曾任民主黨首領,後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併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後梁啟超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鬥爭,梁啟超的反袁舉動使得他同老師康有為徹底決裂。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中羞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下台,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社會,思想有所轉變。1920年梁啟超回到中國後,以開始集中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該年《清代學術概論》脫稿。1921年梁啟超在天津南開大學主講中國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學校先後七次講演。1922年梁啟超赴各地講學;10月起,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學期;同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清華大學)講學。1924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6年梁啟超忽患便血病,丁文江建議他入協和醫院治療,3月16日,劉瑞恆為梁啟超割去右腎一枚,但病情末獲改善,後又拔牙七顆,病情依舊。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