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西域人具有印歐人與東方人雙重遺傳特徵
分佈在古代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西域」人種,以其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徵被人們確信為印歐人。近日,復旦大學與吉林大學合作的兩項DNA研究卻讓這一結論變得「模稜兩可」。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體質人類學》上。
《北京科技報》:有媒體報道說你們的結論推翻了「西域」人種是印歐人的觀點?
金力:這種表述不太正確。應該這麼說,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古時的西域人不僅有印歐人的遺傳特徵,也有東方人的遺傳特徵。
而且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古時的西域人不全都是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徵,也有面部較平的東方人面孔。這說明那時候生活在西域的人們,已經是不同人種混居在一起了。
《北京科技報》:你們是如何發現他們具有東方人的遺傳特徵的?
金力:這項調研由吉林大學的研究團隊和我所在的研究團隊共同承擔,分別在羅布泊的小河墓地和新疆南部的且末墓地進行。
吉林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距今3980年的小河墓地提取了30個古代人的骨頭樣本。在進行遺傳特徵分析時驚奇地發現,在成功提取的20個有效DNA線粒體(線粒體能夠反映生物的遺傳學特徵)樣本中,18個為C型線粒體,這是典型東方人的遺傳特徵。而我們在距今2500年的且末墓地提取的36個樣本研究中,也得出東方遺傳特徵佔多數的結論。
從以往的成果和遺傳規律來看,C型線粒體是東亞人的「專屬」。儘管某些個體在外形上無法看出東方特徵,但是線粒體能夠充分顯示出東方遺傳特徵。比如新疆樓蘭地區出土的著名「樓蘭美女」,儘管容貌復原圖顯示,其面部特徵為標準的西方美女,但DNA檢測卻揭示出她身上明顯的東方遺傳特徵。
《北京科技報》:這項研究結果有什麼樣的意義?
金力:根據史料記載,中西方的交流是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才開始的,距今近2000年。但從我們的研究成果來看,小河墓地距今約4000年,也就是說其實早在4000年前,尚無文字記載的時候,東西方人就已經開始進行往來、混居,並且有血緣互動。
歷史在很多時候都是借助保留下來的歷史書籍進行考據和研究,但有許多史實是沒有記載的。在我看來,古時墓地中的每一塊人骨,其實都是一本「歷史書籍」,但需要我們借助現代自然科學的科技手段去發現和「翻閱」。人類始祖起源於非洲,那裡繁衍出的印歐和東亞人,此後他們分別向北、向東遷徙,經歷漫長曲折的路徑後,在中國西域相遇,使西域成為連接東西方最早和重要的鈕帶,這是一項很讓人興奮的研究。
《北京科技報》:下一步您還會對此進行哪方面的研究?
金力:西域這塊地方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人群遷徙交匯點,我們還將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東西方人群的交流在不同時期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在這塊區域內,每一個墓的時間我們都可以做比較精準的估計。我們還想看看在不同的時代,這塊區域內古人的遺傳基因從過去到現在是如何進行交融的,比如維吾爾族人的遺傳基因,在1000多年以前是如何從西伯利亞移到了新疆,希望我們未來的探索過程,能夠揭開那些人們未知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