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人類全球1750座種子庫備份種子 應對「世界末日」降臨
全世界目前有1750座種子庫,旨在長期儲存植物種子,被視作保護物種多樣性的保險庫。戰爭、洪水、火災和瘟疫都曾令某些物種滅絕。科學家希望,萬一摧毀所有農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臨,人類至少還有備份種子能夠重新開始耕種。
迫不得已
演變了數百萬年的物種有可能幾十年內全部滅絕
為了保存地球上的植物物種,以避免它們從地球上滅絕,早在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尼科萊·瓦維洛夫就率先提出了建立種子銀行的設想。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足跡遍佈五大洲,致力於收集罕見糧食品種和野生穀類的種子,從而保住能夠產生抗病蟲害、承受極端氣候條件等良好效果的作物基因。他手下的一家研究機構(現名「種植產業研究會」,在聖彼得堡)專門負責保藏他收集來的種子——累積下來就成了世上第一家全球種子銀行。
到目前為止,尚無人能夠說出全球一共有多少種生態植物,任何一個種子庫也不可能儲存所有植物的種子。KEW千禧年種子銀行負責人皮特·克瑞恩說:「這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人類目前正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熱帶地區,植物的生存環境正在快速遭到破壞,而生存演變了數百萬年的植物物種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全部滅絕。為此,最佳的辦法就是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盡可能多地保存生態植物物種。」
堅不可摧
全球種子庫藏身北極圈凍土層 不受地震影響
2012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種子入庫後,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又一次關上兩扇厚重的不銹鋼大門,將淒厲的北極風鎖在外面。
位於挪威北部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築,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個防空洞入口。這個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儲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75萬種植物種子,是維持地球物種多樣性的保險箱。這座建築由美國建築師凱裡·福勒設計並負責運營。
在全球種子庫的兩扇不銹鋼大門背後,是一段長長的下行隧道,隧道盡頭還有兩道氣閘保護,然後才能進入儲存種子的地窖。這裡的室溫常年保持在-18℃。由於所在位於北極圈地下160米的凍土層中,即使意外停電,種子庫也能常年保持低溫,室溫要在200年後才能緩慢升至零攝氏度。這裡不受地震影響,即便極地冰蓋融化,也能確保種子不遭水患。為抵禦飛彈襲擊,隧道入口處特意設計成內凹的曲面。
該種子庫目前存儲的樣本覆蓋全球現存農作物的三分之二。此外,種子庫還將開始一項新計畫,收集不少農作物野生原始祖先的種子。這項計畫由挪威資助,預算金額5000萬英鎊。
精挑細選
入選種子須經嚴格挑選 每隔十年進行發芽檢測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家種子庫,英國的「基尤(KEW)千年」種子銀行也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家。
儲存在種子銀行中的種子一般進行冷凍保存。在儲存種子之前,這些種子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收集、篩選及乾燥過程,以便它們能夠在較長的時間之內不變質。這些種子均被儲存在溫度為-20℃左右的地下室內,以保證其活性和新鮮程度。
研究人員為了確保種子安全儲存,此前已經進行過數十次的實驗,最後他們發現家庭主婦們用來儲存水果的罐子最適合儲藏種子。在儲存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就會選擇一些種子進行X光抽樣檢查,以確保未受蟲害或種子內部出現空洞。同時,每過10年,科研人員就會對種子進行發芽測試,以確保它們仍具有生命力。
我國種質庫建成二十餘年 種子壽命50年以上
中國國家作物種質庫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該中心保存設施包括17間冷庫,總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其中5間冷庫供種質長期保存,9間中期保存,3間臨時存放。長期保存貯藏溫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對濕度(RH)控制在50%以下。中期保存條件是-4℃±2℃,相對濕度<50%,主要保存以糧食作物為主的作物種質分發供種材料,這些材料可隨時提供給科研、教學及育種單位研究利用及其國際交換。「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後,使得國家庫種質保存總容量達到近百萬份。
國家種質庫保存以種子為主體的作物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緣野生植物。國家庫在接納到種子後,需對種子進行清選、生活力檢測、乾燥脫水等入庫保存前處理,然後密封包裝存入-18℃冷庫。入庫保存種子的初始發芽率一般要求高於85%,種子含水量乾燥至5%—7%,大豆8%。根據科學家估算,在上述貯藏條件下,一般作物種子壽命可保存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