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怎麼死的?楊修是死於曹操的嫉賢妒能
楊修是怎麼死的?楊修多少算個文人,而且「才氣」很牛。作為正史的《三國誌》記載「楊修頗有才策」,《曲略》中也說他「謙恭才博」,這足以證明楊修並非是個不知死活的「恃才倨傲」的人。大凡文人,又混在官場,頭腦總是靈活的,否則絕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文人飽讀詩書,人間百態自是瞭然於胸。因此文人入了仕途,比其他類型的人就多了些宛轉多了些偽飾,而且巧言善辯曲意逢迎的功夫更是出神入化些。或許有幾個例外,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為著理想可以捨生忘死不顧石頭棍棒的。他們居廟堂之上思國家安危,但往往是力不能逮,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只能幹吼幾聲解解胸中的怨氣。當等到有朝一日他玩轉了官場,也能一言七八鼎了,靠最高統治者近了,鬥爭的力量自然弱了,大致不會再跟自己權力鬥爭了。
說白了,文人口頭上追求「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戀著仕途,從而藉著權利表達自己的所謂治國理想。如果讓他們說的話能落地有聲,無論治還是亂,它們應該不會坦言「不為三斗米折腰」的,也不會逆著統治階級的意願一意孤行。即使有兩個不願被徵召,除了因為懦弱,害怕敵人太多勢單力薄,也是擔心給自己的權力不夠大,自己說話不算數。他們執著的等著權力到來的一天,如果現實讓他們絕了希望,才會露出所謂的硬骨頭。
自古以來,文人就缺少人格的獨立性。羅貫中生於亂世,無所依附,於是鬱鬱不得志。仕途沒有著落,只能流落荒野,退而著書。因此在《三國演義》裡,他推崇施仁政愛民如子的劉備,這除了所謂的封建正統思想在作怪,也還有自己的私心。因為他個人認為只有在劉備的仁政下文人才容易創出一番輝煌的事業,所以,他乾脆就著劉氏來實現自己的對文人理想的意淫,對亂世奸雄曹操不遺餘力的糟蹋了。
楊修就是羅貫中對曹操實施閹割的一個工具。讀過《楊修之死》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恨起曹操,說是曹操妒賢嫉能,容不下比自己有才能的人。當然,因一己之好而歪曲歷史,也不是只有羅貫中一個。事實上,曹操的愛才之心堪昭日月,哪怕是為袁紹草著檄文辱罵其祖宗的陳琳他都願意接納,更何況為自己賣力多年功勳卓著的楊修。《曲略》記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曹操)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如此之人,若說曹操因其「恃才放曠」而誅殺了他,絕沒有道理。
但楊修確實死在曹操的手裡,這是不爭之實。究竟楊修因何而死,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三國誌*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這樣記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原來,事情的根本在「終始之變」上。曹操在離世之前百日,作了這樣的決斷,與曹植與曹丕的權力之爭有很大關係。曹操為了避免曹丕即位後產生不必要的權力傾軋,鞏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統治安全,剪除曹植的羽翼非常之必要。楊修自是曹植的心腹和爪牙,死的結果也就注定了。
楊修捲入這場政治風波裡,如說無辜總難自圓。文人的楊修,在曹操當政時,鞍前馬後的忙忙碌碌,自是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因此樂的屁顛屁顛。但曹操的政治生命總會有完結的一天,而對於跟著他的楊修來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為自己的明天找好下家成了楊修必須考慮的問題。可惜的是,楊修下錯了賭注,把全部身家投注到曹植身上是他犯下的致命錯誤。
按理說,楊修不會不瞭解權力爭奪的厲害,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個旁觀者。但此時文人的弱智表現了出來,在局勢不甚明朗的時候,對保住既得利益和對更大慾望的追求終於蒙蔽了他睿智的眼睛。我總覺得他的孤注一擲的冒險是為了獲得更穩固的地位甚至想以此實現文人們最宏偉的人生理想,所以鋌而走險忘了顧忌。文人的最高理想真的就能實現嗎?
其實,文人的理想很難通過自身實現,必須依靠另外一些人。這些人具備權力該有的體征,如超凡的膽識、盛大的魄力、攝魄的淫威,令人齒冷的非君子行為,而這些「武」性的東西,文人又往往不屑一顧。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大成就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總是略輸些文采稍遜些風騷。儘管如此,盛世還是到來了。如果沒有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歷史將很平淡無奇。文人治國的例子也有不少,南唐後主李煜,宋欽宗徽宗二帝,他們個人的文化氣氛濃得不得了,結果呢?風雨飄搖零落無蹤。
文人不會不瞭解歷史,因為讀過史書,大家一致認為「明君」是自己揚名立萬的基石,所以賣身於他們絕不顯得低賤。再加上統治者大多有附庸風雅的臭毛病,所以文人就容易投其所好,博得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帝王們卻從來沒有把文人當根蔥,因為他們知道治國之道在自己手裡掌握著,文人的那幾個套路實在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所以,他們絕不會把自己變成文人。乾隆一生寫過四萬首詩,但他不說自己是文人,只承認自己會使用文人。毛說自己是一代風流人物,佔了半個文人的份兒,結果呢,臨到終年晚節不保。
這就是文人的悲哀。楊修應該深諳此理,但就是改不掉文人與生俱來的脾性。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為他編排的幾個故事,並不是在讚美楊修的大智慧,相反有一種賣弄的小聰明的味道。用彫蟲小技取悅他人,本是市井之徒常用的伎倆,與治國平天下風馬牛不相及。羅貫中本人也只是在口頭上表明自己有經天緯地的才幹,而其實也不過是繡花的枕頭。就像李白,口口聲聲說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也想著安邦定國,可就我們這些笨人稍稍揣度一下,若讓浪漫的無邊無際的李白去治理國家,國家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羅貫中這樣寫楊修,應該是有那種兔死狐悲的感受吧。
楊修本以為以自己找到了曹操這個知音,一個有才,一個愛才。沒曾想,曹操也是半個文人,文人相輕是其次,曹操看重的你對我的家天下存在是否有利,如果你對我的長治構成了威脅,殺你是絕對沒商量的,這就是楊修忽略人格的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