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古城面積相當於倫敦 生態破壞導致滅亡 | 陽光歷史

 

A-A+

吳哥古城面積相當於倫敦 生態破壞導致滅亡

2015年07月16日 神奇地球-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62 次

  中世紀全球最大的城市在哪裡?在高棉的吳哥。科學家14日公佈的新地圖顯示,這塊如今被植被覆蓋、被煙霧籠罩和被強盜騷擾的區域比人們想像的大10倍,面積和今天英國的大倫敦市相當。


1000個人工湖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刊登的這幅地圖表明,吳哥在9世紀到16世紀處於繁榮期,於13世紀達到鼎盛。





其中心地帶的面積為400平方英里,再向外呈發散狀地延伸了數百平方英里。而今天的大倫敦市面積為600平方英里。



地圖上標注了約1000個新近發現的人工湖和至少74座被遺棄許久的寺廟。一些地方仍然讓考古學家感到疑惑,比如「東面之湖」東邊包括100個小土墩、面積有1平方英里的封閉區域,以及吳哥·披邁公路附近的8個堤壩區。雪梨大學的大吳哥工程副主管達米安·伊萬斯表示,總的看來,吳哥比之前想像的要大10倍,並且遠遠超出了今天的世界遺址的範圍。



儘管吳哥古城是當時最廣闊的人類居住區域,即使在工業革命後都找不到可匹敵的城市,但它並不是人口最多的。在全盛時期,吳哥每平方英里只居住了1500人。「當時中國的一些城市有100萬或以上居民,我相信比吳哥的居民多。」伊萬斯說。



發達的水利系統



為了繪製這幅地圖,伊萬斯和來自澳洲、高棉和法國的科學家進行了10年的實地勘測、機載攝影和手工繪圖,並借助了美國宇航局的地面感應雷達。這種雷達可顯示1米內不同地面的植物生長和水分含量變化,從而展現這個龐大的「水利城市」的面貌。科學家最近一次在該區域發現大型寺廟是在1914年。隨後他們又發現了74個分佈在東西軸線上的小寺廟。這種佈局源於宗教規定。



單一的水利系統連接整個城市網絡,可為吳哥的市民提供穩定的水源供應,儘管有難以預測的雨季。學術界正在爭論水利網絡是否用於密集的大米種植。新研究顯示,該地區的確覆蓋了稻田,上面散落著房屋、當地的寺廟和水庫。



生態破壞導致滅亡



然而,水利系統難以維持如此龐大的城市,中世紀的氣候變暖也可能促使高棉社會陷入崩潰的邊緣。



伊萬斯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吳哥的面積足夠廣闊,其土地使用也足夠徹底,以致對地區生態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該地區可能面臨了森林採伐、人口過剩、土表退化和侵蝕等問題。「在新地圖和我們所做的挖掘中,可以看到一些可能成為證據的現象———溝渠和河壩開裂、修補系統的嘗試痕跡,以及暗示水流氾濫的地層成層狀況。」伊萬斯說。



研究支持了當地高棉人「自生自滅」的理論。伊萬斯補充說,「(生態)系統問題導致吳哥國家崩潰的論點成為可能。」同時,高棉經濟也逐步轉移到了沿海城鎮。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