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追蹤大白鯊:科學家用巨型升降機活捉鯊魚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在2008年實施的一次名為「大白鯊考察」的科考活動中,美國加州海洋生物保護科學研究所主任邁克爾-多梅爾(Michael Domeier)利用其發明的高科技跟蹤標籤對大白鯊進行研究。這種跟蹤標籤可以傳遞最多12萬條信息,使用壽命長達6年。
1.進入升降機
進入升降機
在2008年的探險中,一條第一次坐升降機的大白鯊遊到適當的位置。這一場景來自,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的記錄片《探索大白鯊》(Expedition Great White)。從2007年開始,這台可以提升37噸重物的液壓升降機搭載於科考船「海洋」號,用於研究大白鯊。在此之前,它從未被用於研究海洋動物。
最初,這台液壓升降機的用途是提升遊艇,將其從126英尺(約合38米)長的船上放入海中。後來,技術人員對升降機進行了改造,加裝了大量的欄柵,以便將體積有一輛SUV那麼大的大白鯊從墨西哥瓜達盧佩島的海中拖上來進行研究。在研究期間,根據安裝在大白鯊身上的衛星跟蹤標籤獲得的數據,在太平洋中部,成年雌性大白鯊在瓜達盧佩島周圍度過了它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
2.提升出水面
提升出水面
2008年,墨西哥附近的太平洋水域,一台液壓升降機將一條落入陷阱的大白鯊升上水面。在被送上甲板以後,大白鯊被綁在這個升降平台上大約15分鐘,探險隊隊員在此期間抽取血樣,對鯊魚進行測量,將一個跟蹤天線安在它的背鰭上。
據探險隊領隊、美國加州海洋生物保護科學研究所主任多梅爾介紹,巨型「鯊魚升降機」已經消除了「我們在研究大白鯊時所常遇到的一個障礙」。他說,以前,由於大白鯊在水中會對研究人員構成很大的威脅,他們只能與死亡鯊魚標本做如此近距離的接觸。
3.即將放歸大海
即將放歸大海
在液壓升降機將大白鯊放歸大海之前,探險隊成員喬迪-惠特沃斯(Jody Whitworth)抬起大白鯊的鼻子,「海洋」號船長佈雷特-麥克布裡德(Brett McBride)將一條輸水軟管抽出來。這種軟管可以將海水吸入鯊魚的嘴,然後從鰓流出以防止其窒息身亡。
總部位於英國的動物保護組織「鯊魚希望」(Shark Trust)主席理查德-皮爾斯(Richard Peirce)表示,「我和其他動物保護主義者都對這種捕捉鯊魚的方法以及把這麼大的動物從它們賴以生存的海裡弄上來的做法表示擔心。操作不當會傷害鯊魚的內臟器官。」皮爾斯沒有參加這個項目。
「大白鯊考察」項目首席科學家邁克爾-多梅爾(Michael Domeier)表示,他也有同樣的擔憂。不過他說,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開始在小鯊魚身上進行試驗,然後逐漸過渡到大鯊魚。我們發現這真的不成問題。」
4.熱封安在背鰭上的塑膠螺栓
熱封安在背鰭上的塑膠螺栓
2008年,墨西哥海岸附近,探險隊隊員懷特-埃文斯用噴燈熱封塑膠螺栓,以保證跟蹤天線緊緊裹在大白鯊的背鰭上。這種高科技跟蹤標籤由邁克爾-多梅爾開發,可以傳遞最多12萬條信息,使用壽命長達6年。據多梅爾介紹,以前他依賴於傳統衛星跟蹤裝置,「你只能將其插在鯊魚身上,而且,它們只能對鯊魚實施9個月到10個月的跟蹤。」而最新設備則可以繪製鯊魚遷徙圖,如果是雌性鯊魚,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這種遷徙圖。多梅爾指出,由於新天線設備需要用螺栓連接,「我們必須捕上來活的鯊魚。」
5.觀察大白鯊動向
觀察大白鯊動向
探險隊領隊邁克爾-多梅爾看著一條大白鯊被放進升降機中,重新放歸墨西哥瓜達盧佩島附近水域。瓜達盧佩島距下加利福尼亞(墨西哥最北部的州)大約160英里(約合260公里)。每年,許多大白鯊聚集於瓜達盧佩島,獵捕海狗和象海豹。雄性大白鯊每年都回到那裡,但成年雌性大白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多梅爾在談到雌性大白鯊時說:「我們希望瞭解它們的去處。我們已經知道,它們會出現在太平洋中心地帶,然後在那裡停留一段時間。」
6.咬住誘餌的大白鯊
咬住誘餌的大白鯊
2008年,墨西哥太平洋海岸,一條大白鯊掉入探險隊設下的陷阱——串在沒有倒鉤的鉤子上的大塊金槍魚肉。鉤子安在繩子上,而繩子則與浮標相連(這種辦法在電影《大白鯊》中並未奏效,以便令大白鯊精疲力竭,最終再將大白鯊抬上升降機。探險隊領隊邁克爾-多梅爾說:「將這些鯊魚抬出水面,令我獲得了一個檢查它們的前所未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