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超級病菌導致全球珍貴兩棲動物面臨滅頂 | 陽光歷史

 

A-A+

[多圖]超級病菌導致全球珍貴兩棲動物面臨滅頂

2015年02月04日 奇趣動物-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74 次



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據英國《衛報》報道,近期有科學家指出,地球目前正面臨著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危機。科學家新近發現一種席捲兩棲動物的致命病毒,地球上6000多種兩棲物種一半以上都面臨著絕種的危險。


長期以來,地球上兩棲動物(包括青蛙、蟾蜍、蠑螈、蚓螈等)的生存一直都受到棲息地被破壞、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殺蟲劑和外來物種的引入等因素的威脅。然而,最近發現的這種全新的「寄生性真菌兩棲動物壺菌」(parasitic fungus amphibian chytrid )將使得兩棲動物的生存面臨更大的危險。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動物保護者已將2008年定為「青蛙年」,希望提高大眾對兩棲類困境的意識,並籌募所需資金,號召全球協力解救它們。此外,全球500家動物園也加入一個「兩棲動物諾亞方舟計畫」 ,以確保它們的生存。


以下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珍貴的十種兩棲物種,也許它們都會漸漸消失不見:


1、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上圖的這是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BUFO baxteri Wyoming Toad),它是一種體著咖啡色、灰色或綠色,帶有斑點的兩棲動物,成年後體長約5厘米,體重約250克,曾廣泛見於懷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濕地和可灌溉草甸。


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野外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了,1994年野外滅絕(指該物種已不能在野外產生能長到成年的後代)。專家認為,其滅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天敵的增多和氣候變化。目前,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只有在懷俄明州毛特騰森湖(Mortenson)野生生物保護區才能見到。




2、巴拿馬金蛙


這是巴拿馬金蛙,學名是澤氏斑蟾。一般體長4-5.5公分,吻很尖,鼓膜不明顯。有苗條的身軀和修長的四肢,內側及外側手指或腳趾特別短。皮膚光滑,體色呈鮮艷的黃色或橘色,有明顯的黑色斑點,具有警告有毒的功能。


由於壺菌(chytrid fungus)引起的病症流行,巴拿馬金娃在野外已經難見其蹤跡。




3、非洲胎生蟾蜍


這種體形嬌小的非洲兩棲動物僅生活於坦桑尼亞奇罕西河谷瀑布的兩側,靠濺起的飛沫維生。2000年4月,因發電需要,河道被引離瀑布,令這種蟾蜍的棲息地消失了95%。為挽救這種蟾蜍,當地已安裝了灑水系統人工製造飛沫,然而效果並不明顯




4、紅帶箭毒蛙


紅帶箭毒蛙體長約3.5㎝,身體的花紋及顏色是由紅色及黑色橫寬頻構成,趾端白色,非常顯眼。紅帶箭毒蛙分佈於哥倫比亞海拔約850-1200m的山區,但是目前發現的種群僅在哥倫比亞兩個雨林地區,棲息地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造成它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被破壞、人類定居和環境污染。




5、柔卵齒蟾


這是柔卵齒蟾,只在波多黎各東部的丘陵地帶發現過。目前,由於天敵增多和壺菌影響,該類蟾蜍種群數量急劇減少80%。




6、山雞細趾蟾


山雞細趾蟾主要生存與拉丁美洲的蒙特塞拉特島和多米尼加,種群數量在過去十年中減少了80%。造成它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20世紀89年代火山爆發導致棲息地劇減和壺菌流行。




7、馬達加斯加斑曼蛙


馬達加斯加斑曼蛙又稱小丑斑曼蛙。這種斑曼蛙體型小,但是有劇毒,主要生活於馬達加斯加高原地區。由於外表艷麗,經常被捕捉當作寵物飼養,棲息地又受到過度砍伐和人類定居等影響,其種群數量劇減,馬達加斯加政府已經禁止其出口國外。




8、科羅澳擬蟾


科羅澳擬蟾,俗名澳洲夜宴蛙。它的體長一般約為3厘米,皮膚有少量疣粒,身體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為明黃色或黃綠色,有黑色不規則斑紋,腹面為黑色和白色或黑色和黃色。主要分佈於澳洲東南部一帶,棲息於海拔較高的草地,林地,沼澤等地帶。但是目前,它僅存在於新南威爾士山區,成年蟾蜍數量不到250只。




9、羅斯沼蟾


這是羅斯沼蟾,又被稱為桌山魔蟾。這種蟾蜍只在南非開普敦的桌山發現過,生活在小溪、濕地和峽谷之中。由於桌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覆蓋廣,山火多發,遊客不斷增加,其生存受到極大威脅。此外,山間修建的一些蓄水池也使得溪水減少,蟾蜍產卵環境遭到破壞。




10、中國大鯢


俗名娃娃魚,中國特有物種,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大鯢是現存兩棲綱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長可1.8米。由於肉質鮮美,其體型巨大,它極易被人捕捉。目前,非法盜獵是它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此外,棲息地不斷遭到破壞也是娃娃魚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