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汶川地震後大熊貓棲息地減少了四分之一
大熊貓(資料圖)
去年五月,發生在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地震造成約六萬九千人死亡,一千五百萬人無家可歸。現在,生態學家已經評定了地震對生態多樣性以及對現存的一些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發表在《生態與環境前沿》上的報告表明,研究所涉及的區域內,大熊貓棲息地有23%被毀,殘存的、支離破碎的棲息地,有可能影響到大熊貓的繁殖。據保護國際(CI)說,四川地區被認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北京中國科學院的徐偉華(音)說,該地區是一萬兩千多種植物、一千一百二十二種脊椎動物的家園,也是地球上半數以上野生大熊貓種群的棲息地。
徐偉華在報告中說,「我們估計,6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的地震影響。」徐偉華及其同事利用衛星成像測定四川岷山地區(震中附近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毀壞及受損情況,想方設法為大熊貓殘存的棲息地制定保護對策。
由於森林是大熊貓主要使用的植被類型,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將2007年9月地震前衛星圖像與2008年7月地震及餘震之後的衛星圖像裡的綠蔭面積進行了對比。隨後,作者們結合適合大熊貓生活的森林標準,包括海拔高度、邊坡坡度以及竹子的分佈情況,對這些衛星數據的結果進行了分析。他們的分析顯示,超過354平方公里(或者說23%)的大熊貓棲息地成為了荒地。而且他們發現,殘存的大片的棲息地已經瓦解成了很多小塊區域,徐偉華說,這種影響幾乎跟棲息地被毀壞不相上下。「分散的棲息地很可能已經將棲居於此的大熊貓種群分隔開了,種群可能低至35只了,」徐偉華說,「種群分隔增加了它們所面臨的滅絕的風險——部分原因在於近親繁殖的可能性更大。」
徐偉華及其同事提出一個計畫,利用特殊的保護通道,鼓勵大熊貓在地震後的各小棲息地之間走動。他們還建議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區域,並勸告大家,在震後重新安置受影響城鎮的同時,也要考慮大熊貓的安身問題。徐偉華說:「採取各項措施,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大熊貓棲息地,這對該物種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這個地區的大熊貓比任何時候都更脆弱,容易受到人類干擾的傷害,包括震後重建和旅遊。自然災害加上這些日益增加的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