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胡耀邦的子女四個孩子三個姓
談起父母與兄妹們的關係,胡德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竟是「他們才不管呢!」這是胡耀邦夫婦對待子女的一貫態度。正因如此,胡家子女從小就在「自力更生中長大」。
這是一個典型的北京老四合院。胡耀邦逝世後,小兒子胡德華一家便陪伴母親居住在此。
「稀里糊塗」地長大
「我多次詢問母親我的出生地,她的回答竟然是『記不得了』。」胡德華總是覺得遺憾。1948年11月,任兵團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正在太原戰役的前線,而夫人李昭在後方的石家莊,即將臨產。就在此時,石家莊遭到敵方偷襲,身懷六甲的李昭在警衛員的保護下,迅速轉移。「母親只記得被拉上一輛運煤車,跑了大概一兩天,途中生下我。」胡德華最後自己推算,他應該出生在河北井陘。
由於家裡已接連生下兩個男孩,父母都望女欲穿,以至於他出生後,父親直接從前線傳話:「既然又是個男娃,也沒什麼好回去看的。」在父親的失望中,胡德華默默地來到人間。不僅沒有出生地,他還和其他兄妹一樣,一直沒有大名。
1950年春,川北地區獲得解放,胡耀邦拖家帶口到了四川。在這個全家團圓的時刻,胡耀邦的父親看著一群都是小名沒有「大號」的孫子,鄭重地拿出家譜。「爺爺宣佈,我爸是『耀』字輩,我們是『德』字輩。家中『德』字輩出生的男孩,以後按長幼分別叫平、安、發、財。」於是,胡耀邦的長子名為德平,輪到三子,就是德發了。之後在北京上幼兒園,由於德發的「發」繁體字太難寫,幼兒園老師自行將其改為胡德華。至於當時孩子名字叫什麼,是否妥當,胡耀邦夫婦完全無暇顧及,聽之任之。
1952年,胡耀邦夫婦終於在四川南充迎來小女兒的誕生。「家裡人特高興,外婆說孫兒、孫女都有了,滿足了,就給小妹起名滿妹。」在胡德華看來,家中這個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兒,備受寵愛。滿妹直到參軍時才起名李恆,隨母親的姓。
「小時候,父親對於我來說,雖然並不陌生,卻也不太熟悉,至少不感到親切。我還多少有點害怕這個從來沒有跟我玩過的爸爸。母親一向只顧工作不顧家。1952年她隨父親來京不久,便加入北京的棉紡行業,從此以廠為家。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只抱過我一次,可當我好奇地伸出手去摸她那亮晶晶的眼鏡時,她『啪』地給了我一巴掌,我嚇得大哭起來。外婆急忙從她懷裡把我奪過去,埋怨道:『從來也沒抱過孩子,就抱這麼一回,怎麼還打她!』母親說:『她要是把眼鏡弄碎了,我明天怎麼工作!』」
四個孩子三個姓氏
胡耀邦家中4個子女卻有3個姓氏,除分別隨父母姓胡、李之外,還有一個姓劉的。胡德華說,他們從小就知道有一個「送了人」的二哥。
從胡德華出生起,就沒見過二哥。這一別,就是十幾年。解放後,劉世昌一家輾轉到了青海。他牢記著胡耀邦的囑托,即便家裡連吃飯都困難,還是堅持讓劉湖上了學。13歲時,劉湖小學畢業,各門功課成績優良。其間,胡耀邦從沒有來找過兒子。
當得知胡耀邦已在北京任職時,劉世昌和妻子猶豫再三,硬是把含辛茹苦養大的劉湖送回了北京。「父親看到劉世昌愣了,半晌說不出話,他拍著二哥頭說:『記住,劉世昌永遠是你父親!』」此後每逢寒暑假,劉湖就會去看望劉世昌夫婦。
「走資派」的後代
胡德華記得,母親比父親受衝擊還早,在「文革」中的境況更慘。她孑然一身,在牛棚裡熬了一年多。然而,剛強的她從來不談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煎熬。
由於「文革」,胡德華笑稱二哥劉湖是預備期最長的黨員,「二哥當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66年5月,他成為預備黨員。一般黨員的預備考察期是一年,但他剛入黨一個月就趕上『文革』,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成為正式黨員。預備了十幾年!」
老大胡德平也因為「文革」改變了命運。1962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就在1967年畢業前夕,隨著鄧小平、胡耀邦被打成「走資派」,鄧樸方和胡德平也成了「黑五類」子女。「大哥在北大成了專政對象,那時他的身心受到極大創傷。我大哥小時候特別淘氣,但是後來變得越來越老實、沉穩。」
「我們比父親差遠了」
胡德華坦言,「我們比父親差遠了。父親做人的骨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無人能及。」如果說有聯繫,就是胡家人的共同情趣———讀書。
胡耀邦的子女對父親都充滿了敬畏。事隔這麼多年,胡德華每每回憶起父親批評自己的情形,心裡還是有些慌亂,他說,就連父親最疼愛的小妹,也沒能沾父親半點光。
1968年,滿妹被分配到北京市
造紙總廠當車工。一年之後,看到大家陸續都去參軍了,她自作主張,找到了父親在晉察冀野戰軍三縱隊時的搭檔———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鄭維山。她托警衛員帶話:「我是胡耀邦的女兒,想請鄭司令員幫我去當兵。」
作為胡耀邦的女兒,能當上兵,滿妹深感不易。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根本不在乎兵種如何、部隊駐在何地,樂不可支地來到當時全軍最大的柏各莊農場,在師醫院當了名衛生兵。」幾年兵當下來,滿妹卻發現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被推薦上了大學。苦悶至極的她,給父親寫信,希望父親能托托關係,讓她也有個上大學的機會。
胡耀邦很快回信了:「你原先分配在工廠,後來當兵我是不知道的,內心也是不贊成的,因為是走的後門。現在又提出想上大學,我認為你應該靠自己的能力。我們家的人不應該走後門,而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那時的滿妹完全不能理解父親,她把信撕得粉碎。
如今,一切都已成為過往。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胡家子女,最終歸於平靜安寧。